呷絨則瑪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學院資助項目——“水滸傳藏譯本的風格保留與遺失研究”,階段性成果,基金編號:XYZB16011。
摘 要:風格的翻譯標準就是能否再現(xiàn)的風格是翻譯的標準,但是由于原文與譯文之間語言、文化的差異,從語言和內容上很難達到和原文的高度一致,因此在符合原文內容的原則下,創(chuàng)造性的再現(xiàn)原文風格是翻譯不可缺沙盤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文學風格;創(chuàng)造性;水滸傳;藏譯本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3-0-01
一、再現(xiàn)原文風格的翻譯標準
風格翻譯是文學翻譯的最高境界,在翻譯時譯文受到原文的限制,能否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是翻譯的主要標準。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主要從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體現(xiàn):
1.原文的內容上文學和應用文的最大區(qū)別就是用主觀虛擬世界隱射現(xiàn)實生活的性質。應用文的內容是直接反映現(xiàn)實生活,而文學是事生活的一種反映形式,不過它對生活的反映不是機械的、刻板的,而是作家把自己對生活的情感體驗、認識和評價,經過頭腦加工再用適當?shù)男问奖憩F(xiàn)出來的。也就是作家按照自己的社會觀和審美觀對一定社會生活的理解和評價上,這主要表現(xiàn)在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意境中。在翻譯中譯文真實再現(xiàn)了原作藝術意境,也就再現(xiàn)了作家的精神面貌。
2.表達形式上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品,茅盾先生曾說過:“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德感受”。當然,原文和譯文是兩種語言,作家所喜愛使用的詞語和句型、修辭手法,因語言文化的差異未必能全部移植到譯文,但我們可以用譯文的各種語言手段和藝術手法來再現(xiàn)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意境。在一部文學作品中內容和語言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同靈魂般貫穿于文章的始末。只有認知了原文的內容和語言,才能正確地把握風格。如果脫離了原文的風格,譯者的水平再高也是枉然。
二、風格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
但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是有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不同譯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知識結構和經歷,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具有一定的價值觀,審美觀及人生觀。另外語言本身具有多義性、歧義性、模糊性、離散性及開放性,不同譯者對同一部文學作品有不同的見解。并且由于語言文化不同,譯文不能照搬原文的結構與概念, 也無法做到表達手段上的一一對應,一旦文學作品的傳播跨越了時代、地理、民族、語言時,它就發(fā)生了創(chuàng)造性叛逆:而且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不僅要注意內容,更要注意其表達形式,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原文的美感,所以文學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是風格翻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例如在《水滸傳》中原文:繡旗飄號帶,畫角間銅鑼,三股叉五股叉,燦燦秋霜(譯文:lhagba lhagba tshona sgriga ru dra ‘adzra phoda gyo, dira dira dmga dunga ‘akhra rnga caiga chra bsgrgsa, zing zing rno ngra mdung dang kha karam kai)
原文是字數(shù)相等的對偶句,譯文巧妙的疊字修辭手法再現(xiàn)了原文的風格?!胺g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好的翻譯作品等同于創(chuàng)造,甚至優(yōu)越于創(chuàng)造”。在充分保留原文內容的基礎上,語言表達形式能再一次創(chuàng)造是文學翻譯不同于公文和科技翻譯的獨有特點。但是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不意味著譯者可以隨意地創(chuàng)作,忠實于原文是所有翻譯工作最基本的標準?!拔膶W翻譯之大忌就是吃不透原著精神,不捕捉其神韻,而摻入過多的主觀因素,隨意再創(chuàng)作”。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對原作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為了揭示作者的風格,必須從原作的藝術意境出發(fā),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出發(fā);深刻的體會原作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過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語言表達形式上也要根據(jù)原文的內容,對詞語、句型、修辭手法和藝術手法上進行慎重選擇。就如茅盾先生所言“這樣的翻譯,自然不是單純技術性的語言外形的交換,而是要求譯者通過原作的外形,深刻的體會原作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過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體驗中的找到最合適的印證,然后運用合適與原作的文學語言,把原作的語言與形式正確地再現(xiàn)出來。這樣的翻譯過程,是把譯者何原作者合而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國文字寫自己的作品。這樣的翻譯既需要譯者發(fā)揮工作上的創(chuàng)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實于原作的意圖”。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比創(chuàng)作本身更難。對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作品的整體結構、人物和情節(jié),甚至是用詞上都可以按照作者的意圖構思。但是風格翻譯不僅原文的限制,而且在語言表達上受到原文的限制,譯者在創(chuàng)造是不能隨心所欲,要受原作許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很多翻譯工作者把風格翻譯比作“帶著腳鏈的舞者”,可謂極其形象地表達了翻譯艱難的本質。
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性使作品在新的語言、民族、社會、歷史環(huán)境里獲得新的生命,當然與原作的創(chuàng)造性質相比,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質有所不同,它屬于二度創(chuàng)造。在風格翻譯和再創(chuàng)造中語言是表達原文內容的最主要途徑,但僅僅是句子的相互轉換,是不能正確的表達原文的風格,從整體和局部正確的認識原文的風格是翻譯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翻譯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
[2]《王佐良翻譯風格研究》黎抱昌著 光明日報出版社。
[3]《文體與翻譯》劉宓慶著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