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軼力,卜丹冉
表象訓練在女子羽毛球訓練中的實證研究
魏軼力1,卜丹冉2
表象訓練是在競技體育領域中使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訓練方法之一。通過表象訓練在女子羽毛球訓練中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技術情況統(tǒng)計結果具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實驗前后運動表象能力比較結果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實驗前后運動表象能力統(tǒng)計結果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運動表象能力統(tǒng)計結果上有顯著性差異。因此,研究結論表明羽毛球訓練過程中運用表象訓練有助于羽毛球技術的掌握;羽毛球訓練過程中運用表象訓練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表象能力。
表象訓練;女子羽毛球;訓練效果
近幾十年來,羽毛球運動作為奧運會項目,一直是我國的優(yōu)勢項目?;鶎佑鹈蜃鳛橄驀谊犦斔瓦\動員的重要基地,基礎教學與訓練變得格外重要。目前將多學科融合進運動訓練,從而提高運動訓練效果也成為該領域的熱點。在此期間,心理技能訓練也在眾多方面同運動訓練進行融合。表象訓練作為心理技能訓練最常見的方法之一,也被大量的應用于運動訓練過程中。
在競技體育的各個項目中均有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表象訓練在訓練或比賽中的有效性。表象訓練是指:“在暗示語的指導下,在頭腦中反復想象某種運動動作或運動情境,從而提高運動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的方法?!保?]也有研究者認為,表象訓練是指有意識地、積極地利用自己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的運動表象進行回顧、重復、修正、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動作[2]。在表象訓練的理論與實踐中,表象訓練也被稱作“視覺化”訓練、意象演練或想象訓練等(丁雪琴,1996)[3]。表象訓練作為心理訓練的一種方式,除了運動心理學家的使用外,教練員也大量的將其應用到訓練和比賽中去。如在Suinn的視動行為演練法、Singer的5步策略法等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中,表象訓練都是它們必不可少的重要內(nèi)容[4]。故而,在早期的國外運動心理的應用中,表象訓練幾乎被認為是心理訓練的代名詞,兩者往往被視為是同一種方法。但是,在國內(nèi)的已有研究中,表象訓練僅僅是心理技能訓練的一種方法。心理訓練除此之外,還有情緒控制、注意力訓練等多種方式方法,因此兩者并不能等同。
表象訓練在國內(nèi)外的應用較為廣泛,效果也較為顯著。在團體性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隔網(wǎng)對抗類項目如羽毛球、網(wǎng)球,自我表現(xiàn)類項目如體操、射擊、射箭等眾多競技項目中均得到了相關的實證研究。例如,早在1908年,Meyers等人就通過表象訓練來提升大學生運動員的投籃成績[5]。此外,在國內(nèi)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表明表象訓練的有效性。如在2009年,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表象訓練在高校網(wǎng)球教學中對發(fā)球成功率也有較明顯的提升[6]。通過表象訓練的清晰性、穩(wěn)定性、準確性等方面的練習,可以有效的幫助提高訓練的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如運動員通過表象訓練來演練在各種比賽情景中的比賽方案[7]。這些訓練都有助于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發(fā)揮。
1.1 研究對象
選取湖北省隊女子羽毛球運動員50名,平均年齡18.5歲(SD=1.1),平均訓練年限5.4年(SD=4.3)。其中二級運動員22名,一級運動員22名,健將級運動員6名。實驗開始前,所有參與實驗設計的運動員均被告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實驗設計
本研究采用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不相等組準實驗設計,如表1。
1)通過隨機分組建立一個實驗組和一個控制組.
2)前測: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身體素質(zhì)條件匹配,并得到相應結果。此外,要求運動員填寫相關問卷。
3)對實驗組進行6周的表象訓練干預課程,讓運動員理解并掌握表象訓練的內(nèi)容及意義,以及相關表象訓練技能在訓練中的應用。
4)后測: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安排相應技術能力測試,并得到相應結果。此外,要求運動員填寫后測問卷。
5)進行組間比較和組內(nèi)比較。
表1 實驗設計
1.3 心理指標測量工具
1.3.1 運動表象量表(SIQ)
馬騰斯(Martens,1982)制訂的測量運動表象能力的問卷,主要用來測量運動員在表象時體驗各種感覺的能力,包括觸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等以及與這些感覺一起的情緒、心境和某種心理狀態(tài)[8]。分維度得分越高說明在該維度的表象能力越好;總分越高則表明運動表象能力越強。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75到0.91之間(Hall et al,2001)。在增強表象演練能力方面,表象清晰度評價指標顯示了理想的評價效果,該指標以在實踐中應用較為成熟的《運動表象問卷》為測試工具,從多感官角度驗證了表象演練的實際效果(丁雪琴,2000)[9]。
1.3.2 成績評估
本實驗運動成績的評分是通過專家組(共計7名教練員,其中國家級教練員2名,高級教練員2名,一級教練員3名)針對運動員移動時動作的準確性(單次步法動作正確、細節(jié)無誤)與運用的合理性(前進后退回位的銜接連貫和啟動跳步協(xié)調(diào))進行打分。最后得分為7名教練員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成績。
1.4 心理干預過程
1.4.1 實驗組干預
在前測完成后的開始心理干預。心理干預主要包括兩方面內(nèi)容,日常授課和訓練評估。日常授課及討論6周,每周一次,共計6次,每次課為90min。在干預期間,也在訓練過程中進行訓練跟進,每周2次,共計12次,每次為120min(一次技術課的時間)。主要針對在日常授課中所講的表象訓練的知識,要求運動員在訓練前的引導訓練和訓練中的運用。實驗過程由本人完成。內(nèi)容概要如表2。
表2 實驗組心理干預內(nèi)容列表
1.4.2 控制組的上課內(nèi)容
對控制組采取的干預方式與實驗組類似,如包括上課以及討論。但是控制組的授課內(nèi)容則是與心理技能訓練無關的心理學相關內(nèi)容。例如,心理學錯覺圖片、催眠、素質(zhì)拓展游戲等,共計6次課,具體內(nèi)容見表3。
表3 動機性控制組授課及討論內(nèi)容列表
1.5 本實驗研究的期望效應的控制
為了控制本實驗的期望效應,首先,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在形式上和時間上都采取了相同的干預,即每周1次課,每次課90min,共6周,共計6次課。對控制組的干預形式與實驗組的基本相同,主要采用講課與討論的形式來完成,并且在干預時間上與實驗組保持一致。其次,對實驗組和控制組的運動員的所有要求均和日常訓練計劃、內(nèi)容相匹配;對測驗后的評估的獎罰措施均相同。
1.6 統(tǒng)計方法
1)用描述性統(tǒng)計來呈現(xiàn)各個心理變量以及社會學人口變量。2)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來檢驗實驗組和控制組間的心理變量的差異。3)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來檢驗實驗組在心理干預前后心理變量的差異。
2.1 實驗前測結果
2.1.1 被試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
從表4中可以看出運動員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特征。其中實驗組運動員男性13人,女性12人;15歲以下6人,16-18歲14人,19歲以上5人;健將級運動員3人,一級運動員10人,二級運動員10人。對照組運動員男性11人,女性14人;15歲以下10人,16-18歲9人,19歲以上6人;健將級運動員3人,一級運動員12人,二級運動員10人。
表4 被試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
2.1.2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技術情況統(tǒng)計結果
從表5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班在前測的橫向比較上,反手擊高遠球、反手吊直線球、反手網(wǎng)前勾球、反手直線殺球都無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表明該兩組被試在干預實驗進行前是同質(zhì)的,可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干預,并考察干預的效果。
表5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技術情況統(tǒng)計差異性檢驗
2.1.3 實驗前運動表象能力比較結果
從表6中可以看出,通過T檢驗的結果表明,實驗組運動表象能力為53.51,SD=3.03,對照組運動表象能力為54.64,SD=3.24。兩組運動員的運動運動表象能力在干預前沒有顯著的差異(P>0.05),該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項指標上是有可比性的,從而保證了實驗的可行性。
表6 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表象能力比較表(前測)
2.2 實驗后測結果
2.2.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技術情況統(tǒng)計結果
為了了解表象訓練對運動員訓練效果的影響,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了后測,并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7。從表7中可以看出,實驗組運動員反手擊高遠球得分為85.75,SD=4.65,對照組運動員反手擊高遠球得分為78.75,SD=5.59;實驗組運動員反手吊直線球得分為83.00,SD=5.92,對照組運動員反手吊直線球得分為75.16,SD=4.83;實驗組運動員反手網(wǎng)前鉤球得分為80.86,SD=5.45,對照組運動員反手網(wǎng)前鉤球得分為72.89,SD=4.02;實驗組運動員反手直線殺球得分為84.02,SD=4.22,對照組運動員反手直線殺球得分為79.65,SD=3.83。實驗后實驗組成績較對照組成績都有相應提高,其中反手擊高遠球、反手吊直線球、反手網(wǎng)前鉤球和反手直線殺球具有顯著性差別(P<0.05)。
表7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技術情況表
2.2.2 對照組實驗前后運動表象能力比較結果
從表8可以看出,對照組運動員實驗前運動表象能力得分為54.65,SD=3.24,實驗后運動表象能力為55.32,SD=2.78。兩者并無顯著性差異。
表8 對照組實驗前后運動表象能力比較表
2.3 實驗后兩組學生表象能力的比較與分析
2.3.1 實驗組實驗前后運動表象能力統(tǒng)計結果
從表9可以看出,實驗組運動員實驗前運動表象能力得分53.51,SD=3.03,實驗后運動表象能力為58.63,SD=3.72。T值為3.182,P<0.05,干預后實驗組前后運動表象能力有顯著差異。
表9 實驗組實驗前后運動表象能力比較表
2.3.2 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表象能力統(tǒng)計結果
從表10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運動員運動表象能力為58.63,SD=3.72,對照組運動員表象能力為55.32,SD=2.78。T值為2.678,P<0.05,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表象能力有顯著差異。
表10 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表象能力比較表(實驗后)
3.1 運動表象能力分析
實驗前已經(jīng)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素質(zhì)、表象能力進了比較,研實驗究結果表明兩組之間并沒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可視為同質(zhì)的實驗對象。從而可認為實驗干預后所表現(xiàn)出的顯著性差異或非顯著性差異均為實驗干預所產(chǎn)生想效果。而在實驗干預后,通過實驗組實驗前后運動表象能力統(tǒng)計結果可知:干預后實驗組前后運動表象能力有得到了顯著提高;此外,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運動表象能力統(tǒng)計結果亦可知,兩組的運動表象能力達到了顯著差異。因此可以表明,通過實驗干預,運動員的運動表象能力是可以達到顯著效果的。
3.2 運動技能情況分析
通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技術情況統(tǒng)計結果可知,兩組并無顯著差別。而在干預后,實驗組的反手擊高遠球、反手吊直線球、反手網(wǎng)前鉤球和反手直線殺球四項指標均達到了顯著性差異,這表明了表象訓練對運動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較為顯著的作用。
4.1 結論
4.1.1 羽毛球訓練過程中運用表象訓練有助于羽毛球技術的掌握
從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來看,對于HB省隊女子羽毛球運動員來說,在日常訓練中應用表象訓練有助于運動員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本實驗研究較好的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結論:即表象訓練有助于運動技能的提升,進而促進運動員日常的運動表現(xiàn)。因此,通過表象訓練在女子羽毛球訓練,為我省女子羽毛球訓練技能的改進提供了較好的指導方向,從而為起實際操作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同時,這也表明了該種訓練方式也可在女子羽毛球訓練中進行較為廣泛的應用。
4.1.2 羽毛球訓練過程中運用表象訓練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表象能力
從本實驗的研究結果來看,通過大量的表象練習,運動員的運動表象能力會得到較明顯的提高。由于表象訓練是一項可習得的技能,因此通過大量的、合理的訓練,假以時日,運動員是可以較好的掌握該種技能并有效應用的。隨著表象技能水平的提高,運動員不僅要學習在日常訓練中的表象訓練,更要模擬在比賽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情景,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表象訓練。這種訓練不僅可以降低運動員的緊張、焦慮狀態(tài),也可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xiàn)[10]。
4.2 建議
首先,讓運動員經(jīng)常觀看較為精彩的羽毛球比賽錄像或者技戰(zhàn)術錄像,從而加強正確技戰(zhàn)術在頭腦中印象,幫助運動員進行正確的表象訓練。其次,表象訓練應與技術動作訓練相結合,重視表現(xiàn)訓練在實際情景中的運用。再次,在日常訓練中進行表象訓練前,運動員可以表象較為輕松的訓練環(huán)境;而在賽前的表象訓練模擬中,應表象較為緊張的比賽情景。最后,本研究僅僅局限于女子羽毛球運動員,研究的效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議在未來的實驗研究中加入男子羽毛球運動員,使研究結果更加完善。
[1]馬啟偉.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81-182.
[2]Suinn.Imagery[M].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1993.50-56.
[3]丁雪琴.集中心理訓練方法的應用效果及其綜合評價的手段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8(2):89-93.
[4]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發(fā)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4-200.
[5]Meyers,A.W.,Schleser,R.A.A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basketbal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0:69-73.
[6]秦鵬.表象訓練在高校網(wǎng)球教學中對發(fā)球成功率的實證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碩2009.
[7]漆昌柱,徐培.表象訓練的概念、理論及主要研究領域:現(xiàn)狀分析[J].體育科學,2001,21(3):76-79.
[8]張力為.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59-162.
[9]丁雪琴,張忠秋,錢銘佳.“MC2StudyTM”對減輕優(yōu)秀運動員心理疲勞和增強表象演練能力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1):14-16.
[10]朱屹.表象訓練在羽毛球普修課中的教學實驗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
Empirical Study of Imagery Training in Women'Badminton
WEI Yili,
Imagery training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thods used in competitive sports broadly.Th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imagery training in women's badminton train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ical situation and the athletic imaginary ability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magery ability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whereas the result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Therefore,it indicated that imagery training was beneficial to master badminton technical skills and improve the image ability of athletes.
imagery training;women'badminton;training effect
G847
A
1003-983X(2017)06-0507-04
2017-03-25
2017年湖北省體育局領域自然科學研究課題資助項目(2017B002)
魏軼力(1982-),女,湖北宜昌人,中級教練員,研究方向:羽毛球教學與訓練.
1.湖北省體育局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湖北武漢430205;2.湖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湖北武漢430205 1.Pingpong and Bandminton Mangement Center of Huber Sport Bureall,Wuhan Hubei,430205;2.Hubei Sports Scienll Institute,Wuhan Hubei,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