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文倩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
脂粉
○郗文倩
中國女性以白為美,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可追溯至《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詩中描寫美人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柔荑是茅草剛長成尚未破苞葉而出的嫩穗,用來比喻手指纖細(xì)柔白;古人食用提煉過的動物油脂,凝固的油脂細(xì)膩而潤白,是理想的肌膚質(zhì)感。近些年來受西人影響,有推崇小麥膚色,甚至也有人用燈把自己“曬”成巧克力美人,然而都是小打小鬧,人們還是普遍堅信“一白遮百丑”。
莊姜皮膚白嫩,是不是化了妝?《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說女主人公蓬頭垢面,只因丈夫出征在外,打扮了又給誰看呢?“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膏”就是潤膚油之類。故那個時代,莊姜日常當(dāng)也涂些油脂保養(yǎng)潤膚的,至于膚白是不是搽了粉可就不得而知了。從現(xiàn)有資料看,直到春秋時期才有“造粉”的說法,這“粉”即妝粉,戰(zhàn)國以后,敷粉就變成很普遍的化妝方式,漢初有部字書《急就篇》,相當(dāng)于《新華字典》,里面羅列的化妝品名稱就有脂有粉,脂令皮膚潤澤柔滑,粉則為鉛粉和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潔也”(唐顏師古注)。
制作鉛粉和米粉不是簡單的碾碎成粉。鉛粉含有鉛、錫、鋁、鋅等多種金屬成分,這些礦物質(zhì)要填加醋酸之類經(jīng)化學(xué)反應(yīng)后才能成粉。這有類古人煉丹,是需要較高的技術(shù)工藝的。相比而言,米粉技術(shù)含量不高,但很麻煩。挑上好的米,經(jīng)過淘洗、水浸、熟研、攪拌、取汁、過濾、沉淀、重研、澄清、去水、曬干等一系列過程,好像制作淀粉一樣。兩種妝粉各有優(yōu)劣,鉛粉附著力強(qiáng),但有微毒,長期敷面會使膚色變青;而米粉天然健康,但易掉落,所以常常要加油脂或與鉛粉混合著用。后來,為了彌補(bǔ)上述缺陷,人們還以珍珠、蛤蜊殼、滑石等其他一些天然物制妝粉??傊?,為了美白,人們也算絞盡腦汁了。
有了脂粉,再加上些鮮花配制的香料,這敷面的玩意兒就不再是淀粉、礦粉而是典型的化妝品了?!督鹌棵吩~話》第二十九回說到,為討西門慶歡心,潘金蓮敷粉:“搽的白膩光滑,異香可愛”。女為悅己者容,涂脂抹粉并非生活必需,卻很早就成為女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恰因其負(fù)擔(dān)著情感需求,人類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成果都是如此。
也并非只有女性才涂脂抹粉,歷來都有男子頗好于此。只不過,史上所載這些男子大都出入于宮掖,受閨閣之風(fēng)影響,或者本身就有些陰柔之氣的。比如《世說新語》記載何晏少為曹操收養(yǎng),長期出入于宮禁,成人后,美姿儀,尤以膚色白皙引人注目。魏明帝總懷疑其敷粉,有次大夏天的,故意讓他吃熱湯面,待吃得大汗淋漓后,親自用紅手巾為他擦汗查驗,沒想到“色轉(zhuǎn)皎然”,意思是擦過之后,膚色明亮白皙如玉,可見是天生的。不過,按照《三國志》引《魏略》的說法,“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笔钦f他雖膚白,可還是喜好敷粉的,頗有顧影自戀的傾向。南北朝時期的男子,確實曾流行以膚色潔白如婦人為美,故涂脂抹粉甚至搽抹胭脂。不過這種妝容也被很多人視同妖異,顏之推就看不慣,《顏氏家訓(xùn)》云:“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學(xué)無術(shù)……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他告誡族內(nèi)子弟:這些都是反面典型,莫要效尤。
唐國強(qiáng)年輕時曾在《孔雀公主》里扮演面白俊俏的王子,影片上映后,老幼婦孺皆津津樂道,稱其為“奶油小生”,后來竟成為缺乏陽剛之氣的代名詞,其演藝事業(yè)也一落千丈。而如今娛樂圈里又有一批男演員白皙清秀,被稱“小鮮肉”,卻受到熱捧。古往今來,流行風(fēng)尚也真應(yīng)了那句老話: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明年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