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3-0120-01
在英語學習中,新課程標準明確地將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應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精于設計,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一、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教學原則
(一)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要立足語言教學
部分教師覺得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很抽象,教學中不好操作。實際上,并非如此。它可以在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進行。以飲食文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其與可數(shù)名詞和不可數(shù)名詞的教學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先呈現(xiàn)圖片,介紹美國人的購物習慣:大多數(shù)美國家庭一周去超市購買一次食物,因此,要購買很多東西;為了避免遺漏,人們購物前習慣列一個清單,列出要購買的食物和數(shù)量。然后,向學生展示一份美國家庭的食物購買清單,與學生一起學習什么所列的食物名稱和數(shù)量的表達方法。最后,讓學生模仿美國人的習慣為自己家寫一份“一周食物購買清單”。上述教學可以將可數(shù)名詞和不可數(shù)名詞,名詞的數(shù)量表達和文化背景知識結合在一起。這樣,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讓他們覺得英語學習有趣,有用。
(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要實現(xiàn)情境化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應將英語學習與學生的切身感受相結合。英語教學情境化有利于學生在交際中用英語思維,學會使用正確的英美社交用語和體態(tài)語來實現(xiàn)交際目的。教師應合理運用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學習智能,為學生營造形象的,融視聽說于一體的語言情景。比如,用多媒體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電影和電視片段,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邀請有留學或旅游經(jīng)歷的人士給學生介紹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的情景。
二、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方法
(一)在詞匯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諺語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學生可以通過信息英語諺語來了解詞的文化含義。以dog一詞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與dog有關的諺語,例如:He works like a dog.(拼命工作)
He is a top dog.(身居要職)
He is a lucky dog.(幸運兒)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2.在聽說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豐富的影視資源,讓學生通過“視”和“聽”來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感悟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學生看完影視資料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看到和聽到的內容和體會講出來,寫下來或表演出來。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英美國家的廣告,報刊,宣傳手冊,旅游小冊子,菜單以及網(wǎng)頁等“真實材料”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最好的閱讀材料。閱讀教學的形式也應豐富多樣。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閱讀材料。教師鼓勵學生對閱讀的主題提問,談談自己通過閱讀了解的信息,組織學生交流閱讀心得,這樣,有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在寫作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
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英語表達與漢語表達的區(qū)別,避免寫出“中式”英語作文。學生要注意除了在文法,句法方面的差異之外,還需要加強在諺語,俚語等方面知識的積累。
在英語寫作中,尤其是用于書面言語交際的英語寫作中,做到不把語法錯誤遠遠不能體現(xiàn)出單句的寫作能力。句子結構,詞類的選用都應力求符合英語族人的心里定勢和思維習慣。無論在單句內部還是在句群結構上,英漢兩種語言的最顯著差別就在屬英語形合(hypotactic)語言,漢語屬意合(paratactic)語言。形合語言注重時態(tài)變化,詞形變化(包括分詞與不定式),注重運用“邏輯語法連接詞語”(logic-grammatical connectors,包括連詞,介詞,副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以及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各種短語),來說明句子內部,句子之間,乃至段落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而意合語言主要靠詞序變化,上下文語境及言外事實邏輯來達到明晰思路的目的。漢語句子的“你來,我就走”,其中不需要用上關系副詞寫成“如果你來,我就走”或“當你來后,我就走”,漢族人根據(jù)上下語義就已經(jīng)表達清楚了,但英文句子卻必須用上關系副詞if或是when,寫成“If you come,I will go ”.也可能寫成“When you come,I'll go”.因此學生在寫英語單句時應該努力擺脫漢語的意合語言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