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雅琳
趣動數(shù)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
■茅雅琳
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學內容趣味化,本文借助初中數(shù)學教學實踐,闡述構建“趣動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主張,提出數(shù)學課堂應以“興趣”為立足點,以“活動”為主導線,以“學力”為關注面。課后還要以學生的眼光重新審視課堂,進而調整數(shù)學課堂,讓課堂真正做到用數(shù)學“冰冷的美麗”喚起學生“火熱的思考”,讓學生在趣動數(shù)學課堂中快樂成長。
趣動數(shù)學課堂興趣活動學力
數(shù)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科學的原動力,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數(shù)學知識學術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枯燥、乏味,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為解決這一矛盾,本人結合20多年教學實踐,提出構建以“興趣”為立足點,以“活動”為主導線,以“學力”為關注面的數(shù)學課堂,將這樣的課堂稱為“趣動數(shù)學課堂”。
趣動課堂:趣,即興趣,包括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地方吸引過來的外在興趣,和真正吸引學生的課堂教學的內在興趣;動,指活動,包含個體學習時的思維活動和合作學習時的小組活動。總之,趣動課堂是以趣促動,因動激趣,趣動相宜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課堂。
趣動數(shù)學課堂:就是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把數(shù)學知識的學術形態(tài)轉化為教育形態(tài),通過數(shù)學知識的教育形式散發(fā)出數(shù)學的巨大魅力,體現(xiàn)數(shù)學的價值,揭示數(shù)學的本質,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讓數(shù)學“冰冷的美麗”煥發(fā)學生“火熱的思考”。
趣動課堂立足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差異,植根于學生的內在需求,追求學生的和諧發(fā)展,努力讓課堂成為師生情感共鳴、思維共振、個性共揚的場所。
1.以“興趣”為立足點。
(1)注重情境引入,培養(yǎng)學習外在興趣。
教師教學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如從生活小常識——門框的固定引入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從現(xiàn)實小活動——商場里的抽獎入手研究概率,從幽默小故事——小明買火柴引入抽樣調查等。這種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理解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能夠很好地服務于生活,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學習的心向,快速投入到課堂研究中。數(shù)學又應用于生活,課堂上可以設計用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用函數(shù)知識理解銷售問題,借助直角三角板尋找窨井蓋的圓心,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確定盲區(qū)的大小等。把數(shù)學學習和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既挖掘了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其實,有的時候,改變一下課題,就能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此法簡單易行。例如,在講解“鑲嵌”一課時,課題改為“就業(yè)培訓”;教“加權平均數(shù)”一課時,本人用的課題是“今天我來當校長”,整節(jié)課,緊緊圍繞實際生活中的應聘問題展開,學生興趣盎然??此坪唵蔚母淖冋n題,其實是改變了一種教學理念,由鑲嵌到就業(yè)培訓,由加權平均數(shù)到“今天我來當校長”,變枯燥的數(shù)學概念為活潑的生活體驗,變單調的教師講解為踴躍的學生參與,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題,學生怎么會不感興趣呢?
(2)創(chuàng)建生本課堂,維持學習內在興趣。
裴光亞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最應該做兩件事,其中之一就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換句話說,就是要將興趣鑲嵌在課堂教學的窗口之上。以“加權平均數(shù)”一課為例,以“今天我來當校長”進行角色扮演,主要圍繞以下兩個實際問題進行探究:
探究1我校要招聘1名數(shù)學教師,甲乙二人應聘參加了3項測試,成績如下表1,應錄取誰?
探究2我校要招聘1名數(shù)學教師,甲乙二人應聘參加了3項測試,成績如下表2,應錄取誰?
表1
表2
探究結束后,解決如下實際問題:
學校擬招聘一名學生校長,對甲、乙兩名應試者進行了演講水平、學習成績、組織能力的水平測試。他們的各項成績(百分制)如表3。
表3
①如果想招一名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校長,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②如果想招一名演講水平較強的學生校長,三項成績從左往右依次按照6∶1∶3的比例確定,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③如果想招一名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校長,三項成績從左往右依次按照3∶1∶6的比例確定,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本課教學中,借助角色扮演這樣的形式,給學生一個強烈的反差,從被管理者變?yōu)楣芾碚撸纤麄儭俺扇烁小钡男枨?,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兩個探究問題,從平均成績不等,到平均成績相等,到底該怎樣作出選擇?通過后續(xù)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用加權平均數(shù)作出選擇,最后再應用加權平均數(shù)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設置持久地維持了他們學習的內在興趣。
2.以“活動”為主導線。
(1)注重學生思維活動。
數(shù)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缺乏思維的課堂不是真正的數(shù)學課堂。數(shù)學課堂首先必須包含豐富的思維活動。目前很多課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氛圍顯得熱鬧非凡。但是走近小組仔細觀察和傾聽,發(fā)現(xiàn)熱鬧的背后蘊含的不全是思維的活躍,還有著不該有的浮躁與膚淺,眾聲喧嘩中充斥的甚至是互不相干的自言自語,在這樣的表面熱鬧中錯過了該有的意義的生成。其實數(shù)學學習,離不開安靜的數(shù)學思維。有效的數(shù)學課堂應該包含豐富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和學生的小組學習活動,兩者缺一不可。
如學生在“探尋n邊形內角和證明方法”時,他們需要首先類比小學里研究四邊形內角和的方法,歸納出研究多邊形問題的基本思想是轉化——將新知轉化為舊知,其次尋找轉化的途徑——作輔助線,將多邊形分割為三角形,最后探尋分割的方法,可以由對角線的探究得到啟示。這些思維活動的層層深入是緊張有序而又興奮的,而教室里的表象則是寧靜的。
再如,學生在學習“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時,遇到這樣一題:
一架飛機在兩城之間飛行,順風飛行時間需要5.5小時,逆風飛行時間需要6小時,已知風速為24千米/小時,求兩城之間的距離。
學生對于順風與逆風的速度相差48千米/小時有點難以理解,我班的許朵同學在老師留給的思維時間內,想到了一種方法幫助同學們理解。她的思維過程是這樣的:“老師在講解數(shù)軸時提到過,數(shù)形結合可以使問題更直觀,數(shù)軸上的數(shù),右邊的數(shù)總比左邊的數(shù)大,這里的比較大小是否可以借助數(shù)軸呢?把飛機的不同速度用數(shù)軸上不同的點來表示,如果飛機本來的速度在數(shù)軸上的‘原點’位置,那么順風的速度則在數(shù)軸上表示‘+24’的點的位置,逆風的速度在數(shù)軸上表示‘-24’的點的位置,從數(shù)軸上看,兩者就是相差48。”這種方法的獲得就是建立在充分的思維活動基礎之上的。
(2)開展有效小組活動。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他人的引領,而同伴互助是最有效的一個途徑。同齡人之間的溝通更易產生共鳴,交流得以深入而持久。在課堂中,通過組織小組活動,既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又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但有些教師組織小組活動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活動目標不明確,活動流程不清晰,小組活動只是起到了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作用。有效的小組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缺乏獨立思考的小組活動,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效的小組活動,還必須有序組織,在組長的帶領下,每個組員都有發(fā)言機會,都善于傾聽,能開展必要的討論和交流,每個成員通過小組活動都有一定的收獲。與獲得知識的結果相比,學生在探索新知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熱情,收集和處理信息時所展示出來的才能,對知識產生過程的體驗,對學習方法的領悟,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等,這些才是更為重要、更有價值的學習活動。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一課教學中,教師設置的交流題目是:相似三角形還有其他性質嗎?在八年級學習三角形時,除了研究三角形的三個角、三條邊以外,我們還研究了三角形的有關線段,這些量在一對相似三角形中又將是怎樣的關系呢?
某小組的交流實錄如下:
學生1:相似三角形的中線、高、角平分線成比例。
學生2:應注意對應,因為三角形的中線有三條。
學生3:它們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學生1:相似三角形的對應中線、對應高、對應角平分線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學生4:其實三角形中的對應線段不止這些,對應線段的一半,對應線段的三分之一,它們的比是否也等于相似比呢?
學生1:我知道了,相似三角形中,只要是對應的線段,它們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正是這樣的有效交流,才打開了學生的思路,進而有了學生4和學生1的精彩生成:相似三角形中,只要是對應的線段,它們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以“學力”為關注面。
(1)積極的創(chuàng)新思維。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知識內化、自我建構的過程。不同的學生,因理解的程度和能力的差異,對知識的建構各不相同。趣動數(shù)學課堂注重讓時間,使學生有充分思考交流和展示的時間;讓位置,使課堂成為學生盡情展示的舞臺;讓評價,使學生在互相糾錯質疑中拓展和提升。借助這樣的系列讓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復習課中,學生遇到這樣一題:
如圖1,在四邊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點E,且∠B+∠D=180°,求證:AE=AD+ BE。
圖1
教師沒有直接給出解題方法,而是讓學生先自主思考,再小組交流,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展示了以下多種解法:
解法1:如圖2,過點C作CF⊥AD,交AD延長線于點F。
圖2
發(fā)現(xiàn)AF=AE,再利用“AAS”可證得△CDF≌△CBE,從而得到DF=BE。
解法2:如圖3,延長EB到點F,使EF= AE,利用線段中垂線上的點和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可得AC=CF,再利用“AAS”可證得△CDA≌△CBF。
圖3
解法3:在AB上截取AF=AD,再利用全等證得結論。
解法4:在EA上截取EF=EB,再利用全等證得結論。
這4種方法的呈現(xiàn),說明學生在積極的探究過程中,體會到了“截長補短”方法的精髓:通過構造全等三角形,改變線段的位置,證得所需結論。
(2)良好的精神品格。
數(shù)學在理性精神背后同樣隱藏著火熱的激情——一種希望解釋世界最深刻奧秘的強烈情感。學生在課堂上,除了獲得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以外,尤其要獲得良好的精神品格,包括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良好穩(wěn)定的學習習慣和睿智機靈的學習策略等。這就體現(xiàn)了數(shù)學學科的人文價值。教師在課堂中,在關注教學內容實施的同時,要注重與學生情感互通,在低迷時激勵,困惑時釋疑,無助時引領,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思維的樂趣,體驗探究的快樂。在《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一書中提到理想課堂要發(fā)掘知識的內在魅力,讓學生獲得求知的快樂,實現(xiàn)課堂知識、師生生活與生命的深度共鳴。我們課堂上就該關注學生良好精神品格的形成。
(作者為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