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尚平 任愛華 王伯忠
浙江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3
不同穴位配伍針刺對SHR大鼠血壓及血管形態(tài)的影響*
忻尚平 任愛華 王伯忠
浙江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3
目的:觀察不同穴位配伍針刺對SHR大鼠血壓以及血管形態(tài)的影響,探討不同穴位配伍針刺的降壓作用以及對血管保護的差異。方法:將SHR大鼠(收縮壓≥160mmHg)40只,隨機分為5組,每組8只,分別為空白組、非穴位組、穴位配伍組包括足三里和曲池的同名經(jīng)配伍組(A組)、足三里和豐隆同經(jīng)配伍組(B組)、足三里和三陰交表里配伍組(C組)??瞻捉M大鼠不予針刺。非穴位組每天針刺鼠尾部距離根部3cm處,穴位組每天給予穴位針刺,各組大鼠針刺穴位均取雙側(cè)。第1療程連續(xù)針刺7天,停1天,開始第2療程,以后隔日1次,第2療程為28天。針刺前、第1療程結(jié)束時分別測定大鼠血壓,第2療程結(jié)束時再次測定血壓并處死大鼠,取胸主動脈行光鏡檢查,拍照并測定動脈中膜厚度(MT)。結(jié)果:第1療程結(jié)束時穴位組較非穴位組、空白組血壓值均有明顯下降(P<0.05),非穴位組較空白組血壓值無明顯下降(P>0.05),A組血壓下降最明顯,同其他穴位配伍組兩兩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第2療程結(jié)束時A組血壓水平最低,和其他所有組兩兩比較仍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穴位配伍各組MT均較非穴位組、空白組有所下降,其中以A組的MT值最小(P<0.05)。結(jié)論: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的穴位配伍針刺能顯著降低SHR大鼠血壓和抑制血管重構(gòu),其中以足三里為基礎的同名經(jīng)配伍組降壓效果和血管保護作用最好并且持久。
穴位配伍 針刺 SHR大鼠 血壓 血管形態(tài)
目前有關針刺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EH)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現(xiàn)有針刺降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單個穴位的選擇研究,對不同穴位配伍、比較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觀察不同穴位配伍針刺對自發(fā)性高血壓(SHR)大鼠血壓以及血管形態(tài)的影響,為臨床上針刺治療EH的穴位配伍提供實驗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與分組:將SHR大鼠(收縮壓≥160mmHg)40只,體重220±20g,雌雄各半,習服飼養(yǎng)后1周,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隨機分為5組,每組8只,分別為空白組、非穴位組、穴位配伍組包括足三里和曲池的同名經(jīng)配伍組(A組)、足三里和豐隆同經(jīng)配伍組(B組)、足三里和三陰交表里配伍組(C組)。所有動物于浙江省實驗動物中心屏障環(huán)境中飼養(yǎng),動物使用許可證號:SYXK(浙) 2014-0008。
1.2 針刺方案:分述如下。
1.2.1 麻醉、固定:乙醚吸入麻醉后固定。
1.2.2 穴位定位:足三里穴、曲池穴、三陰交穴參考《實驗針灸學》中大鼠針灸穴位定位。豐隆穴參考《經(jīng)絡穴位學》在人體的定位并集合大鼠的解剖特點進行定位。具體定位如下:足三里穴:膝關節(jié)后外側(cè),在腓骨小頭下約5m m處;曲池穴:橈骨近端的關節(jié)外側(cè)前方的凹陷中;三陰交穴:后肢內(nèi)踝尖直上10m m處;豐隆穴:后肢中點處腓骨后緣;非穴位:選取大鼠尾部距離根部3cm處。
1.2.3 針刺方法及療程:空白組大鼠同樣固定,但不予針刺。非穴位組每天針刺上述定位部位,穴位組每天給予穴位針刺,各組大鼠針刺穴位均取雙側(cè)。針刺時用毫針直刺深度5~7mm,每隔5min進行提插捻轉(zhuǎn),以肢體抽動為度,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第1療程連續(xù)針刺7天,停1天,開始第2療程,以后隔日1次,第2療程為28天。
1.3 觀察指標和測定方法:分述如下。
1.3.1 血壓測定:BP-6動物無創(chuàng)血壓測試系統(tǒng)采用尾袖法測量動物的血壓,測量原理與人體手臂血壓測量方法相似,即通過對動物肢體或尾部加壓,阻斷其血壓,至不能記錄肢體或尾部脈搏后逐漸減壓,當尾部重新出現(xiàn)脈搏波時,獲得動物的收縮壓,繼續(xù)減壓,直至脈搏波逐漸增至最大,得到動物的舒張壓。
1.3.2 光鏡檢查以及動脈中膜厚度(MT)測定:用10%水合氯醛按0.4mL/100g體重的劑量腹腔注射麻醉,剝離胸主動脈與周圍結(jié)締組織,剪取主動脈弓下0.5cm胸主動脈,沖洗、固定后進行脫水、包埋、切片和染色,光鏡下觀察并拍片,用Motic3.0圖像分析系統(tǒng)檢測MT。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實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若方差不齊,采用秩和檢驗。
2.1 各組SHR原始血壓的情況:表1表明,針刺前收縮壓及舒張壓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針刺前各組SHR收縮壓和舒張壓(±s,mmHg)
表1 針刺前各組SHR收縮壓和舒張壓(±s,mmHg)
舒張壓(DBP)140.36±3.98 140.63±2.82 142.91±4.14 140.46±3.79 142.71±3.37組別空白組非穴位組A組B組C組例數(shù)8 8 8 8 8收縮壓(SBP)189.23±3.75 190.23±2.75 191.94±3.57 190.99±3.83 189.84±2.66
2.2 第1療程針刺結(jié)束時各組SHR血壓情況:見表2。
表2 第1療程針刺結(jié)束時各組SHR血壓值(±s,mmHg)
表2 第1療程針刺結(jié)束時各組SHR血壓值(±s,mmHg)
注:與其他組比較,*P<0.05;與空白組、非穴位組比較,?P<0.05。
舒張壓(DBP)141.45±3.84 145.72±4.75 110.95±6.77*121.52±5.74?122.68±7.15?組別空白組非穴位組A組B組C組例數(shù)8 8 8 8 8收縮壓(SBP)191.52±3.88 195.41±5.76 131.86±7.38*154.64±6.98?156.76±8.13?
2.3 第2療程針刺結(jié)束時各組SHR血壓情況:見表3。
表3 第2療程針刺結(jié)束時各組SHR血壓值(±s,mmHg)
表3 第2療程針刺結(jié)束時各組SHR血壓值(±s,mmHg)
注:與其他組比較,*P<0.05;與空白組、非穴位組比較,?P<0.05。
舒張壓(DBP)140.61±2.98 141.64±5.15 109.76±7.28*119.64±5.16?120.52±6.17?組別空白組非穴位組A組B組C組例數(shù)8 8 8 8 8收縮壓(SBP)187.65±4.13 190.53±6.39 125.97±8.12*148.30±7.09?148.92±8.04?
2.4 各組大鼠胸主動脈MT比較:見表4。
表4 各組胸主動脈MT值(±s,μm)
表4 各組胸主動脈MT值(±s,μm)
注:與其他組比較,*P<0.05;與空白組、非穴位組比較,?P<0.05。
中膜厚度(MT)146.36±11.23 145.74±12.32 122.65±13.84*130.35±12.98?129.22±13.61?組別空白組非穴位組A組B組C組例數(shù)8 8 8 8 8
2.5 光鏡下大鼠胸主動脈組織Masson染色觀察:空白組、非穴位組與穴位配伍各組相比,間質(zhì)成分明顯增多(P<0.05),膠原纖維排列紊亂,間隙加大、過度迂曲、層次混亂,且局部出現(xiàn)斷裂,平滑肌層增生紊亂。各穴位配伍組同空白組、非穴位組相比,動脈管壁間質(zhì)成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中膜膠原纖維的排列亦較規(guī)整。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胸主動脈Masson染色比較
本研究以自發(fā)性高血壓大鼠作為研究對象,設計以足三里為主穴的同名經(jīng)配穴、同經(jīng)配穴、表里經(jīng)配穴,分別與非穴位組、空白組的針刺降壓效應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穴位配伍針刺均能產(chǎn)生一定的降壓效應,其中針刺同名經(jīng)組在針刺7d時降壓效應優(yōu)于其他穴位配伍組,證實了以足三里為主穴的同名經(jīng)配穴在對SHR大鼠的降壓效應上產(chǎn)生了較好的協(xié)同作用,其中以針刺足三里配曲池的降壓作用在起效性、持久性、穩(wěn)定性方面最為明顯。本研究亦同時發(fā)現(xiàn),穴位配伍針刺降壓能抑制血管重構(gòu),并且這種作用隨著降壓作用的增強而增強。
本研究樣本量偏小,研究結(jié)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至于穴位配伍針刺降壓保護血管的作用是否獨立于降壓之外以及相關機制有待于今后作進一步研究。
2017-03-22
浙江省中醫(yī)藥科技計劃項目不同穴位配伍針刺對SHR大鼠血壓的影響及相關機制研究,編號:2014ZA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