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 施麗
支點:撬起數學與手工“結緣”的教學精彩
——“手拎袋(制作與)作品展示”課探究
江蘇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中心小學 施麗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隨著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推廣實施,一種形式新穎多樣的數學課型——數學與手工課,順應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需要應運而生。本文結合一節(jié)“手拎袋(制作與)作品展示”課的四個關鍵點展開探究,讓學生在手工制作中獲得數學知識,發(fā)現數學問題,養(yǎng)成獨立思考、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嚴謹推理的良好學習習慣,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數學 手工 制作 作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睌祵W知識是抽象的,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往往是從動手操作開始的。然而,要想讓學生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思維得到放飛,就需要教師適時、巧妙地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可操作的活動,并且放手讓學生自主操作。下面,筆者將從“手拎袋(制作與)作品展示”一課的四個教學關鍵環(huán)節(jié)出發(fā),談談自己對數學與手工“結緣”的幾點粗淺認識。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校本課程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類型,是由學校自主開發(fā)的,能夠體現學校辦學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在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校本課程成為了新課改的重點。它在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不可或缺的。
校本課程以研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為主,筆者認為可以將教材元素與校本元素進行充分的結合,打造出數學與手工的結合。“樂游”是我校的核心辦學理念,其中有一項德育特色項目活動——“我是湯山小導游”。本節(jié)課以我校的校本特色課程為教學背景來開展,通過教師提出“為什么要制作手拎袋”這個問題來幫助學生明確操作目的和意義。即制作的手拎袋就是我校小導游們出行的專屬輔助工具,同時也代表了我們學校的形象,還為學校的理念和文化起到了宣傳作用。這對于制作者來說具有極大的使命感、歸屬感和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
課堂片段一:
(說明:考慮到一節(jié)課的時間無法完成作品制作和展示兩個環(huán)節(jié),所以筆者決定讓學生課前完成手拎袋制作,課中展示制作方法)
師:前期我們開展了自制手拎袋的活動,同學們制作了各種各樣的手拎袋,今天我們來上一節(jié)作品展示課。根據我們課前協(xié)商,我們這節(jié)課將分三步來進行,第一步是活動回顧;第二步是作品展示;第三步是交流評價。
師:回顧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制作手拎袋?
生:我們學校有特色活動——我是小導游,小導游們經常出去實地講解,那他們都需要一個拎袋,那就是可以裝材料的。我們學校還沒有這樣專門的袋子,所以我們想為他們制作一個手拎袋。
師:哇,我真想代表小導游們感謝你。
生:還有,我們自己制作的手拎袋拿出去使用,可以起到一個宣傳的作用。
師:真不愧是宣傳委員,我們班可不能少了你呀!
師:這兩個學生的觀點我們可以用“文化宣傳”來概括。
生:手拎袋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這些知識我們上學期已經學過了,那么我們可以將這些數學知識進行復習和應用,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等知識。
師:真厲害,你能把手工制作和數學知識聯系起來,真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他的觀點我們可以用“數學應用”來概括。
小學數學教學應真正地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現象,把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處處與生活同在。教師則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原型,經過自己的實踐與反思上升到數學知識,也就是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親身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從而讓學生真正獲得充滿生命力的數學知識,體驗數學創(chuàng)造的無窮樂趣。
以本課為例,筆者選擇了制作手拎袋的主題活動,這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是有可行性的。首先,他們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見過各式各樣的紙袋,了解紙袋的組成、結構以及樣式,他們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既美觀、實用又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作品;其次,在課前探究制作時,生活味也很濃厚。例如:學生們考慮了袋身承重問題,發(fā)現紙質的選擇和承重量是有關系的,以及有的手拎袋中設計了插袋,方便大家存放小掛件等等,在課堂中我們看到了學生能聯系實際去思考、探索,真正實現學、做、知、行的統(tǒng)一。
課堂片段二:
師:那我們前期都開展了哪些實踐活動呢?
生:一開始我們有點無從下手,苦思冥想后我們決定先去采訪一下小導游們,看看他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手拎袋。有了小導游們中肯的建議后,我們大體進行了三個階段,即設計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我們設計了袋子大概的圖樣,還準備了剪刀、膠水、素描紙、包裝紙等材料,然后我們采用拼接的方式制作了一個手拎袋,看!我們還引用了一句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來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師:雖然在開始時你們沒有快速進入狀態(tài),但是從結果上看你們是成功的!
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看到手工制作出現在數學課堂上,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新穎的課型,這是手工和數學兩個元素的結合體,它不僅要有制作成品的匯報展示,還不能偏離數學,反而要重點展現出它的原始基礎——數學味;再者,筆者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們充分去操作實踐,想辦法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除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原了數學的本質,當學生在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時,無論是執(zhí)教者還是聽課教師,又或是學生本人都能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得到或多或少的發(fā)展,數學知識也能得到運用或提升。
本節(jié)課中筆者研究的數學與手工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紙藝,如果深入研究的話還可以是布藝、鐵藝、陶藝、木藝等,那么除了數學與手工課型外,筆者還對其他課型進行了初步研究,如數學與編織、數學與剪紙、數學與制作等。如果我們數學教師愿意嘗試并深入研究一些和各種藝術相結合的課例,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際操作的能力,甚至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綜合素養(yǎng)。
課堂片段三:
師:下面進入我們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精彩環(huán)節(jié)——作品展示。
生:我們組采取實物介紹,由于包是無蓋的,所以我們選用5塊包裝紙拼接起來的。其中前后兩個面的包裝紙一樣大,左右兩個面一樣大,大家看一下這個包裝紙是藍色的,體現出我們湯山山水環(huán)繞、風景優(yōu)美的特點,再看“小行星旅行社”的徽章和“小導游”幾個字代表這是湯山小學專用的手拎袋。希望大家喜歡。
師:在他匯報手拎袋的制作方法時,這當中有一些數學知識,你知道嗎?(板書:數學知識)
生:長方體的認識,前后兩個面完全一樣,左右兩個面完全一樣,還有它是無蓋的。
師:你真會傾聽和思考?。ㄏ鄼C板書)好的,接著介紹。
生:我們組也采取實物介紹。首先,我們組一開始就遇到了一個問題:怎樣讓這個包形狀好看?也就是不知道如何選擇長寬高的具體數據,經過小組討論,最終決定選擇市面上包的標準長寬比例,即3:1:4,然后畫出圖樣,再應用比例尺的知識確定實際大小。同樣采取拼接的方法去制作,但我們用的是五顏六色的卡紙。我們還在前面加了一個小插袋,用來放其他東西,我們也有專用的徽章和標識,希望大家喜歡我們的小拎包,謝謝!
師:他們組用了哪些其他的數學知識?
生:比例尺。
師:他們一開始還說遇到了問題,是什么?(板書:數學問題)
生:長寬高的具體數據不會選。
師:其實這就是長寬比例的問題。(相機板書)繼續(xù)介紹。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闭n堂評價是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的,我們提倡課堂評價的方式要多元化,要將交流式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獎勵性評價相結合,將師生互評與生生互評相結合。
本節(jié)課的交流評價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設計先學生互評,再選舉推薦,當學生作品全部介紹完畢后,教師組織每個學生下位欣賞并做出點評。點評出優(yōu)點和缺點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投票選出最佳作品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和最佳設計獎,最后請最佳作品獎的獲得者將手拎袋推薦給學校校長,希望學校選擇我們的手拎袋作為小導游們的專用袋。這樣生活化、人文化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更讓整個課堂具有張力和吸引力。
數學與手工的“結緣”能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jié)活動課中充分采用開放式學習和實際應用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主動投身到手拎袋的準備和實施中。
數學與手工的“結緣”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在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學習過程都能具有自身個性化的理解,能積極調動自身的能動性,有利于透過工藝制作理解數學本質,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結構,有效促進數學理解,提升思維能力。
數學與手工的“結緣”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這種重直接經驗和過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體驗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數學活動經驗,提升能力。?
[1]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第四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何勇平,范蔚.校本課程的特色與學校更新[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
[4]吳迪.讓數學與實驗“結緣”[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