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山
文 苑 藝壇
讀吳松營《計劃、市場
——老路、邪路與正道》有感
朱崇山
吳松營《計劃、市場——老路、邪路與正道》一書是一部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史的書,一部具備當代思想史和經濟史價值的大作,是一部可讀性頗高的好書。作者工作、生活在深圳經濟特區(qū),一直活躍在改革開放前沿,是市場經濟的實踐者、見證者、記述者。書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述,既是理論,也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接地氣,彌漫著濃厚的深圳發(fā)展印記??傊?,這是一部難得的鮮活著作,是深圳三十多年發(fā)展歷史的記實,經驗的總結。全書分八章,約30萬字,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記得兩年前,吳松營給我《計劃、市場——老路、邪路與正道》一書的初稿,要我提出意見。我一口氣讀下去,越讀越興奮,感動而又驚訝。這是一部厚重的書,時代的厚重,歷史的厚重,理論的厚重。開始我又感到困惑,因何書的第一章是“市場經濟不是西方的專利”?細讀之后,才明白原來是回答了當代中國為什么沒有市場經濟的質疑,回擊了西方的霸氣。在中國,市場經濟古已有之,《荀子》、《史記·貨殖列傳》等眾多古籍文獻,足以佐證。這一出彩,為中國市場經濟正名,為歷史正名,大大豐富了中國經濟史。至此,我才恍悟市場經濟問題的復雜,超經濟原因的復雜。時至今日,在WTO里,還有人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此,書中說:“在當今世界里,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翻滾,不但要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且要了解東方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情況,知道中國延綿不斷的市場經濟脈絡。”
道路是方向,走什么道路是個根本問題。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提出中國向何處去?答案是走新民主主義道路。這在經濟制度方面其實就是多種經濟成分,計劃與市場相互兼蓄包容,這無疑是正確的??上У煤?,由于當時我們一邊倒,倒向蘇聯(lián)計劃經濟封閉僵化的死胡同里,浪費了多年的寶貴時間。歷史出現(xiàn)重復。20世紀70年代末,又提出了中國向處去的問題。鄧小平響亮地說:改革開放,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也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政府+市場。這無疑是中國崛起之路。
這是我們經歷了的老路轉上正道的軌跡。準確地說,是正道——老路——正道的回轉。
蘇聯(lián)解體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上不去,急急忙忙搞所謂“新思維”,改旗易幟,施行“休克療法”,全盤私有化,走上了邪路,以至解體崩潰。這是血的教圳。
科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這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書中對此進行了深刻的探討。指出:“從以計劃經濟為主轉變?yōu)橐允袌鼋洕鸀橹?,再促進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密切結合的過程,就是勇敢而又艱苦地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币源硕_創(chuàng)的對經濟模式的轉型,對計劃與市場這對矛盾進行科學梳理,從源頭的萌發(fā)、長成、豐滿、發(fā)展,至興衰起伏進行了分析過濾,恢復經濟學原先并不復雜的面目。這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由于歷史的原因,計劃與市場這對矛盾使人類社會經歷了無數(shù)的痛楚與曲折,尤其整整一個世紀冷戰(zhàn)的情變折磨。然而,最終的結果依然是誰也滅不了誰。我們“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割了幾十年,也沒有割完;西方對我們封鎖、制裁,堵截了整個世紀,中國依然崛起,計劃與市場依然并肩存在。為什么?因為計劃與市場是“天生的難分難解的一對”,是孿生兄弟。正如薩繆森、諾德豪斯兩位經濟學家所說的:“所有的社會都是既帶有市場經濟的成分,也帶有指令經濟的成分的混合經濟?!睆慕Y構學審視,計劃與市場、政府+市場是經濟模式的架構的一對棟梁,相互支撐,兩者之間既是著力點又是支力點,是一種天然的結合。這不僅適用于經濟結構,而且適用于生產結構、社會結構。后來,世界出現(xiàn)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經歷了一場無邊的帶血淚的冷戰(zhàn),計劃與市場兩種經濟制度也被視為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計劃與市場的結合,要說有多艱難就有多艱難。
這就是計劃與市場從天生配對到人為敵對的血腥情殺經過。
其實,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兩者是能夠而且必然能夠互相包涵、兼容的。鄧小平從老路的酸苦中反思,看透了這段歷史。他說:“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劃分不在于市場還是計劃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計劃和市場都得要?!币痪湓捑突饬藢τ媱澟c市場的妖化理解,還原其本來面目,讓計劃與市場結合,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并推之于實踐。這就是鄧小平理論的重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
誠然,中國能有今天的經濟成就,市場經濟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我們也不能低估市場經濟在改革開放過程的副作用、反作用。正如不能迷信計劃經濟一樣,也不能迷信市場經濟。要警惕市場經濟拜物教。書中提出要深刻認識“理想——道德——法制”這一社會穩(wěn)定、文明、發(fā)展的“金三角”,努力構建和依靠這一“金三角”。這是我們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金色的總結。
我欣賞書中的《建設海洋強國是時代的使命》這一章節(jié)。它觀點鮮明,論述清晰,情真意切,讀之令人感奮。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游離于本書的閑章,其實不然。這是中國要補上的頭一塊短板。
由于國際風云變幻,由于種種超經濟的原因,有人認為計劃經濟提得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少提了,也就沒有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了。這完全是政治經濟學幼稚病。
感謝作者,感謝編輯同志,給我們提供了一部難得的好書。讀著這本書,我感覺到一種享受,理論的享受,歷史總結的享受。這是作者畢生從事理論文化思想探索研究的總結。他忠誠坦率,勤奮好學。在海洋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從事宣傳新聞工作,刻苦鉆研業(yè)務,由外行轉為內行,把《深圳特區(qū)報》辦成全國知名的大報。令人敬佩的是,作者退休之后,勤奮依然,著作不斷,這是第四本書了,契而不舍,感人至深。為了寫好這部書,他參閱了200多種有關著作,通過比較、節(jié)選、過濾,力求反映出歷史的真實,總結出理論的深刻。書中內容豐滿多彩,行文流暢活潑,處處呈現(xiàn)出時代精神的跳動,彌散著感人的新鮮感,閱讀它是精神的享受。
書中提出鄧小平理論的重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經濟建設為中心,核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本書的全部價值。
(作者為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