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煜惠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yī)院,河南 商丘 476000
?
清熱消潰方聯(lián)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的療效觀察
牛煜惠
河南省商丘市中醫(yī)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目的:觀察清熱消潰方聯(lián)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直腸炎患者的療效。方法:選取潰瘍性直腸炎患者9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予單用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觀察組予聯(lián)合清熱消潰方聯(lián)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比較兩組治療療效。結(jié)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88%,優(yōu)于對照組的75.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治療后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臨床癥狀評分及直腸鏡評分明顯下降(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臨床癥狀評分及直腸鏡評分更低(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治療后的D-D、PLT明顯下降,MPV明顯上升(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D-D、PLT水平更低,MPV水平更高(P<0.05)。結(jié)論:清熱消潰方聯(lián)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濕熱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好,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清熱消潰方;康復新液;潰瘍性直腸炎;濕熱型
潰瘍性直腸炎(Ulcerative rectitis,UR)是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病變局限于直腸的疾病,血性腹瀉是其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其他癥狀依次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里急后重、嘔吐等[1-3]。目前,UR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是外源物質(zhì)引起宿主反應與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4-5]。目前,臨床研究表明[6],西藥治療潰瘍性直腸炎效果不佳,且治療費用較高,容易復發(fā)。筆者采用清熱消潰方聯(lián)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濕熱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臨床療效較好,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潰瘍性直腸炎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9~65歲,平均年齡(48.41±9.25)歲。其中男52例,女46例。按隨機數(shù)字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6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8.85±9.74)歲,病程8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3.56±2.49)年;觀察組中,男29例,女20例,年齡29~62歲,平均年齡(47.67±7.92)歲,病程6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3.45±2.57)年。兩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會制定的《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中的診斷標準[7]:①持續(xù)或者反復發(fā)作性腹瀉,黏液膿血便伴下腹疼痛;②病變部位位于距肛門10~15 cm的直腸范圍;黏膜充血水腫、易脆出血以及膿性分泌物附著,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及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彌漫性多發(fā)糜爛或者潰瘍;直腸袋囊變淺、變鈍或者消失,假息肉及橋形黏膜;③病理學檢查可見直腸鉆膜組織呈炎癥性反應;④中醫(yī)診斷:濕熱蘊蒸、脈絡受損, 胃腸氣機不利, 運化失司之證, 可見反復腹瀉, 腹痛, 便秘, 大便呈血性鉆凍, 乏力困倦, 舌苔黃膩, 脈細。
1.3 排除標準 ①肝、腎、心、腦、血功能異常者;②不符合診斷標準;③依從性差或精神異常者;④處于急性發(fā)作。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康復新液(四川好醫(yī)生攀西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15020805,規(guī)格:100mL/瓶,)保留灌腸治療,先取50mL,加熱至40℃,用無菌注射器對其進行抽取,并連接一次性導尿管,在導尿管末端涂適量的潤滑劑,之后插入肛門直腸內(nèi),緩慢地將藥液注入直腸內(nèi)。1次/d,共治療30d。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自擬經(jīng)驗方清熱消潰方治療,藥用:忍冬藤30g,白芍30g,太子參15g,山藥15g,扁豆15g,野菊花15g,肉豆蔻10g,炒白術(shù)10g,黃柏10g,干姜10g,吳茱萸8g,陳皮8g,炙甘草6g。根據(jù)患者具體癥狀加減,便秘甚者加生大黃6g;膿血甚者加仙鶴草15g,黃芩炭15g;痛甚者加馬鞭草15g,川楝子15g。諸藥先浸泡30min,之后武火加熱沸騰,改文火煎30min,服用水煎液,1劑/d,每劑3次,早中晚飯后溫服,共治療30d。
1.4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癥狀評分[8]:腹瀉:每天3次及以上為2分,每天少于3次為1 分,無為0分;腹痛:中度隱痛偶發(fā)為2分,輕度腹痛為1 分,無為0分;黏液膿血便:中等量膿血為2分,少量膿血便為1分,無為0分;③直腸鏡評分[10]:0分:黏膜未見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1分:輕度充血及水腫,或者輕度糜爛,潰瘍無或者散在分布且數(shù)量小于等于3個,周圍紅腫輕度;2分:中度充血及水腫,中度糜爛或者伴有出血,潰瘍散在分布大于3個,周圍明顯紅腫;3 分:如重度充血及水腫、重度糜爛,出血明顯,潰瘍分布較多及表面滿布膿苔,周圍明顯紅腫;④血象:治療前后血清 D-2 聚體(D-D)、血小板計數(shù)(PLT)和血小板平均體積(MPV水平)。
1.5 療效判定[9]①完全緩解: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直腸鏡復查提示大致正常;②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直腸鏡復查提示黏膜輕度炎癥或者假性息肉形成;③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直腸鏡復查均未改善??傆行?完全緩解率+有效率。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88%優(yōu)于對照組75.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臨床癥狀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治療后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臨床癥狀評分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臨床癥狀評分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直腸鏡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直腸鏡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治療后均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較對照組下降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直腸鏡評分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D-D、PLT、MPV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D-D、PLT、MPV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對比,兩組治療后的D-D、PLT明顯下降,MPV明顯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D-D、PLT水平更低,MPV水平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D-D、PLT、MPV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目前,潰瘍性直腸炎治療手段主要有口服藥物及局部用藥。相關研究表明[11-12],中藥在治療UR中有良好的療效。但長期口服傳統(tǒng)中藥可加重患者胃腸道負擔,且UR患者多是由腸道慢性炎癥及直腸黏膜損傷等原因引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礙,不利于藥物吸收,常不能達到有效的藥物濃度,從而影響療效。
潰瘍性直腸炎屬中醫(yī)學“痢疾”、“泄瀉”等范疇,患者多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調(diào)、臟腑虛弱等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濕熱之邪滯于大腸,久則化熱,又加之氣血相搏,氣血停滯、瘀血阻絡、濕熱交蒸等而發(fā)病,其主要是以大腸濕熱為主[13]。組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絡;白芍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肉豆蔻溫中澀腸;行氣消食;扁豆健脾除濕;炒白術(shù)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干姜溫中逐寒,回陽通脈;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太子參益氣健脾,用于脾虛體倦,病后虛弱;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山藥具有助消化功效;野菊花疏散風熱、消腫解毒;吳茱萸溫中、止痛、理氣、燥濕;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14],全方共奏清熱燥濕、涼血止痛、消腫生肌功效。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在腹痛和黏液膿血便較對照組明顯改善,提示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明顯;觀察組直腸鏡評分較對照組下降明顯。對照組灌腸藥物停留于病變部位的時間較短,局部吸收的時間亦相對較短,而兩種治療方法的聯(lián)合使病變部位治療時間延長,藥物作用時間有保障。
炎癥性疾病在其活動期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液循環(huán)減慢,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可導致腸道微血栓形成,腸粘膜缺血壞死,甚至潰瘍形成。在正常人血液循環(huán)中血小板是處于靜息狀態(tài)的,炎癥性腸病患者不僅伴有血小板數(shù)量的異常,同時也伴有血小板功能的異常[15-16],因此血小板數(shù)量和功能的異常是炎癥性腸病活動期的標志之一。激活的血小板刺激炎癥細胞,可直接引起炎癥反應[17-1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D-D、PLT水平更低,MPV水平更高,提示通過治療可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減少微血栓形成,減少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抑制腸黏膜壞死,促進潰瘍的愈合。
終上所述,清熱消潰方聯(lián)合康復新液保留灌腸治療濕熱型潰瘍性直腸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較好,能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Di Sabatino A, Biancheri P, Rovedatti L, et al.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ulcerative colitis[J].Intern Emerg Med ,2012,7(2):103-111.
[2]黎人铚,張俊,張杰偉,等.中藥內(nèi)服加灌腸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直腸炎33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2):233-234.
[3]Frei P, Biedermann L, Manser CN, et al.Topical therapi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Digestion,2012,86(1):36-44.
[4]宋玉梅,秦佰焰.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直腸炎49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6):324-32.
[5]王雁梅,康美清,崔燕兵,等.葛根芩連五炭湯內(nèi)外合治活動期潰瘍性直腸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7):267-270.
[6]王坤.復方黃柏液保留灌腸聯(lián)合美沙拉嗪栓劑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2016,6(5):229-231.
[7]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8]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M].北京: 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129- 134.
[9]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2,51(10):818-831.
[10]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研討會.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診斷及療效標準[J].中華消化雜志,1993,13( 2) : 354 -355.
[11]趙煒,金智慧.潰瘍性直腸炎中西醫(yī)外治法研究概述[J].中醫(yī)導報,2014,20(9):53-54,57.
[12]孫云輝.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直腸炎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4,46(7):65-66.
[13]楊風利,于婧輝.攝血復瘍湯灌腸聯(lián)合回醫(yī)按摩與各單用法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急救雜志,2015,16(6):619-621.
[14]孫建寧.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
[15]肖琳,李巖.活動期潰瘍性直腸炎患者血小板功能與凝血纖溶功能的變化[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20(5):443-445.
[16]袁曉艷,湯浩,姜敏,等.活動期潰瘍性直腸炎患者血常規(guī)和凝血系列的變化[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42(3):267-268.
[17]鄧光權(quán).潰瘍性直腸炎與α-顆粒膜蛋白及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相關性研究[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2,19(12):1240-1241.
[18]姜忠信,劉成玉,何宏,等.潰瘍性直腸炎患者血栓前狀態(tài)分子標志物的變化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5):692-694.
[19]宋繼中,王巧民,丁西平,等.潰瘍性直腸炎患者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的表達及其臨床價值[J].安徽醫(yī)學,2007,28(6):477-479.
牛煜惠(1987-),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醫(yī)師,研究方向為肛腸疾病的防治。E-mail:redppt@126.com
R256.34
A
1007-8517(2017)13-0101-03
2017-04-28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