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峰
“小確幸”還是“大視野”
■ 譚峰
習(xí)慣了小小的滿足,在面對“大是大非”時,自然會不知所措、知難而退、不知所去
前幾天參加一個讀書沙龍,碰到一位富豪老板,聊了幾分鐘后,他向我牢騷起來,“我現(xiàn)在最不缺錢,但缺人生的大方向、缺健康的生活理念,現(xiàn)在活得迷迷糊糊的,所以想在讀書會上得到些有用的東西?!边@些東西是什么,大概誰也說不準(zhǔn),但沒有這些東西,人就會不舒服起來,就像是一天不喝水沒什么關(guān)系,但若是一直缺水,就會有大問題。
有形的東西,可以被感知,所以很快即知曉其中的“有用”與“無用”。有用的東西,占有之;無用的東西,遺棄之,此般邏輯,便是最為便捷的取舍。然而,生活中總有那么一類事物,無法量化,亦不能直接地感觸到,但竟也在某些時刻倔強地刷著存在感,證明著其無可替代的“功用”。就讀書而言,縱然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理,但滿腹經(jīng)綸若是不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無法編織肥馬輕裘的幻夢,不能鑄就腰纏萬貫的傳奇,“空有詩書”的酸腐氣,恐怕也會陷入華麗的“春秋大夢”之中了。
這讓我遙想起東坡居士的一個故事,這是他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日,賞心悅目的早春之景讓他忘掉了人生中的種種不如意,心曠神怡。是日,他放棄了在官場患得患失的掙扎,只身一人登山巡游。他在山中走走停停,時而頓悟,時而冥想,享受著孤獨的自由??删驮谶@時,山中飄來一場暴風(fēng)雨,同行的旅人都紛紛躲到山洞中,占據(jù)著避雨最為有利的位置,而他卻瘋狂地決定在這大風(fēng)雨中任性地行走。任憑雨水殘酷地洗刷著他飽經(jīng)滄桑的臉面,肆意料峭的狂風(fēng)鉆進他的胸膛和脊背,他都無所忌憚,全當(dāng)是一次特別而美好的體驗。在這樣的大自然面前,個體的存在不一定是渺小和無力的,也有固執(zhí)地存在,甚至是歡喜的享受。此時,東坡微瞇著的眼睛被刺亮,定睛一看,山頭初晴的斜陽與他殷殷相迎、深情對視。他回頭一望走過的路徑,感慨萬千,卻用極為簡約的詩句形容了此刻的心境:“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于是,一首千古絕唱《定風(fēng)波》,便也如此這般地誕生了。
對于東坡居士而言,個體靈魂如何面對大自然的錘煉反倒是其次。讓東坡與眾不同地在凄風(fēng)苦雨中走完全程的,遠非是意志品質(zhì),遠非是艱苦卓絕,而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心智模式,這讓他在面對載途荊棘之時,保持幾分超脫的淡然,甚至是知足的享受。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道出了其中的奧妙。也就是說,東坡在風(fēng)雨大作之時,就沒有陷入在眼前的“蕭瑟”之困中,而是換了一種眼界。他肯定在想:“咳,不就是一場雨嗎,回過頭來看,算什么呢?老夫且行走著吧,風(fēng)雨再大,也有消停的時候,然體驗風(fēng)雨中無羈的心靈豈能因此停頓?”有人說這是一種樂觀主義的心態(tài),但我認為,這更是一種視野——一種無論置身何處、受到何種際遇,都可以憑借對眼前事物的判斷而構(gòu)建起來的超然萬般色物的視界。這也許便是我們現(xiàn)在俗稱的“大視野”“大世面”“大格局”了。
毫無疑問,與“大視野”相左的是“小盤算”。其實,經(jīng)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過好自己的小生活,并沒有什么錯。但當(dāng)這種“小聰明”被濃墨重彩地揮霍到極致之時,人生原本深邃而宏遠的命題,比如幸福,比如時間,比如安然,比如愛,就喪失了其盡顯“有用”的市場。原本可以豐滿的人生,像泄了氣的皮球,徒有一精致的皮囊,卻缺少縱身而躍的本能和歡愉。阿比吉特·班納吉在其《貧窮的本質(zhì):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一書中提到,這世間有很多窮人絞盡腦汁去爭取如何占有最大的社會保障資源,如何可以鉆一切法律漏洞來讓自己享盡貧民安置點的待遇,卻永遠不動做“富豪”的腦筋,無法超越現(xiàn)實的“蕭瑟”之困,所以亦無法擺脫“貧窮”的宿命。
可以說,“小盤算”也許會讓人享盡眼前的“小福利”,但這種“智慧”是具有應(yīng)激性的,是被動的、消極的,它可以使人勉強安頓下來,卻無法體驗像東坡那般在風(fēng)雨中玩味大自然的超然和從容,亦無法體驗大鵬展翅的快意,無法鳥瞰萬里前程,無法獲得一個更為宏遠的“大視野”。人生缺少這樣的“視野”,如同失去一雙窺視未來的千里眼,在荒蕪的時空隧道中行進,不能洞察行走的方向、不能感知旅行的格局、更不能未雨綢繆地布置生命中的“大格局”,久而久之,習(xí)慣了小小的滿足,在面對“大是大非”時,自然會不知所措、知難而退、不知所去。在如此這般光怪陸離的社會之中,“小盤算”“大視野”,抑或是其他的什么,固然可以隨意選擇、任意而為,但以何種態(tài)度去看待生活,憑何樣方式去擁有生命,恐怕會存在著比我們感官能捕捉到的更懸殊的差異。我想,這該能回答得出,讀書會上那位大富豪的迷茫之困吧。
□ 責(zé)任編輯 樊正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