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廣媛作者現(xiàn)任職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從圓明園景觀稱謂看雍乾二帝的天下觀
程廣媛作者現(xiàn)任職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有清一代,中國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從清太祖始,清朝的統(tǒng)治者就開始突破「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
夏而外夷狄」的傳統(tǒng)天下觀,迄康乾盛世,清朝統(tǒng)治者不僅提出了「天下一統(tǒng),
華夷一家」的理論,更將傳統(tǒng)的「中國」與「四夷」相分野,變?yōu)榻y(tǒng)一的「郡縣
其地,張官置吏」的大中國。這種「德被四海,萬方來朝」的天下觀,在圓明園的景觀稱謂上,反映得十分明顯。
圓明園四十景中,排在首位的是「正大光明」。此景的核心建筑(也是整個圓明園的核心建筑)即正大光明殿,殿額為雍正帝所題,皇帝每歲上元日于此殿賜宴外藩及各國使臣。「正大光明」
其實就是「政大光明」,即取「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之意,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乾隆帝在《上元后日小宴廷臣即席得句》詩中曰:「積素西山近宇晴,需貞啟正大光明。三朝家法傳四字,奕葉肯堂奉永清?!棺宰⒃唬骸盖鍖m匾額為世祖御書,景山觀德殿皇祖御書,圓明園殿額為皇考御書。余于熱河之勤政殿,亦謹遵家法,敬書四字懸之殿中。圣訓繩承,實我國家萬年所當奉為法守也?!箍梢?,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能成為天下共主,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把「正大光明」作為為政的旗幟和世代相傳的家法,以警醒自己、布告天下。
位于正大光明殿之北的「九州清晏」,是圓明園中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后湖四周九座島嶼中面積最大的島,為帝后游息之所。乾隆帝曾說,此地「前臨巨湖,渟泓演漾,周圍支汊縱橫,旁達諸勝,仿佛潯陽九派。鄒衍(戰(zhàn)國時期齊國學者)謂裨海(即小海)周環(huán)為九州者,九大瀛海環(huán)其外,茲境信若造物施設耶?!梗〒?jù)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huán)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qū)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huán)其外天地之際焉」)
其詩略曰:「昔我皇考,宅是廣居。旰食宵衣,左圖右書。園林游觀,以適幾余。豈繄廊廟,泉石是娛。所志維何,煌煌御書。九州清晏,皇心乃舒?!箋《圓明
園四十景詩·九州清晏》(乾隆九年),《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初集卷二十二}乾隆帝在詩中真實地道出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心聲,即
他與乃父園居理政,并非沉溺于山水廊廟,他們旰食宵衣,左圖右書的目的,只有一個九州清晏,天下太平。
清 唐岱等合繪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冊之“九州清宴”及對題巴黎國家圖書館藏
如果說「九州」代表古代的中國,那圓明園景區(qū)「萬方安和」中的「萬方」,就是清帝心目中的四海與天下了。圓明園中的「萬方安和」是一組水景區(qū),于湖上筑室作「卍」字形,用其諧音,以象征天下共主的清朝皇帝德被四海、萬邦來朝。乾隆帝有詩曰:「作室軒而豁,當年志若何,萬方歸覆冒,一意愿安和?!箋《圓明園四十景詩·萬方安和》(乾隆九年),《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初集,卷二十二}這里的「萬方歸覆冒」,其中「覆」與「冒」都是覆蓋的意思,即君臨天下,八方歸順,四海萬邦都能得到大清統(tǒng)治者的雨露恩澤,而清統(tǒng)治者對四海的最大心愿也是「一意愿安和」。
「山高水長」位于圓明園西南隅,由南向北的一組建筑組成,樓宇面向西山,這里地勢平展,視野開闊,是外藩朝正、賜宴和侍衛(wèi)較射的地方。每年正月十五燈節(jié)前后,這里都舉行大型的煙火盛會,包括摔跤、馬術(shù)、雜技、民樂、舞燈、煙火等多項表演。乾隆帝在《圓明園四十景詩·山高水長》詩中寫道:「重構(gòu)枕平川,湖山萬景全。時觀君子德,式命上賓筵。湛露今推惠,彤弓古尚賢。更殷三接晉,內(nèi)外一家連?!梗ā肚甯咦谟圃娢娜烦跫?,卷二十二)其中「湛露」是《詩經(jīng)·小雅》的一篇,是天子宴賞諸侯的詩;「彤弓」也是《詩經(jīng)·小雅》的篇名,是天子賜有功諸侯弓矢時用的樂歌;「三接晉」是指春秋時晉康侯得到天子的恩賜,其馬群繁殖甚多,一晝夜要接駒三次的故事。乾隆帝在詩中,先描繪了山高水長景色,接著用天子宴賞諸侯、懷柔遠人的典故,表達了通過懷柔遠人、厚往薄來的一系列措施,以達到清朝與「藩部輸忠誠」、「內(nèi)外一家連」的愿望。
大水法遺跡舊照一九一七年~一九一九年 甘博 攝杜克大學藏
自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乾隆帝開始籌劃西洋樓景區(qū),直到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建成「遠瀛觀」止,景區(qū)中的建筑除「諧奇趣」、「萬花陣」、「養(yǎng)雀籠」、「蓄水樓」、「大水法」、「觀水法」等稱謂是直接命名外,其他重點建筑的命名,則多有寓意。如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建成的、西洋樓景區(qū)中最大的一處建筑海晏堂?!戈獭篂槠届o、安定之意,「海」為大海,隱喻為四海、天下之意。樓稱「海晏」,明顯是取河清海晏的意思,即四方平靜、天下太平。
海晏堂以西的另一座石構(gòu)建筑為方外觀。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而以方代指地,借此還引申出方位、區(qū)域的意思,并以「方內(nèi)」特指中國,《史記·文帝本紀》中就有「方內(nèi)安寧」之語,意思就是國內(nèi)安寧。則「方外」是指中國以外的地方。觀是觀賞,則「方外觀」的直譯,即是值得觀賞的外國景物。
再如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建成的「遠瀛觀」。遠瀛觀位于大水法北面高臺上,為南向西洋鐘樓式大殿,平面呈倒凹字形。十年后,英王喬治三世給清帝的壽禮天體運行儀就陳列于此。
「瀛」是大海的意思,王允在《論衡·談天》中有「九州之外,更有瀛海」之語,這里的「瀛海」與「方外」一樣皆指外國,則「遠瀛觀」與「方外觀」具有相同的意思。
很長時間以來,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后殘留至今的西洋樓廢墟,成為圓明園的代表,這真是一大誤解。其實,處于全園一隅的西洋樓僅占圓明園的百分之二,乾隆帝在圓明園所作的詩將近一萬首,但迄今未見到一首詠西洋樓的詩??梢?,西洋樓一景在盛時圓明園中的地位。
那乾隆帝為什么要費時費力地修建西洋樓呢?僅僅是為了賞心悅目嗎?肯定不是,建西洋樓大水法的真實意圖,乾隆帝在晚年時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堂(澤蘭堂)北為西洋水法處,蓋緣乾隆十八年西洋博爾都噶里雅國(葡萄牙)來京朝貢,聞彼處以水法為奇觀,因念
中國地大物博,水法不過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寧造為此法,俾來使至此瞻仰。前歲英吉利國使臣等至京朝貢,亦令閱看,深為嘆服。昨冬廣東督臣長麟、撫臣朱珪奏:荷蘭國使臣等以今歲為朕御極六十年大慶,懇請來京朝賀。鑒其數(shù)萬里外,慕化悃誠,因允其請。已即于臘月到京,新正并與朝賀宴賞,節(jié)間令于是處觀看水法,使知朕所嘉者,遠人向化之誠,若其任土作貢,則中國之大,何其不有,初不以為貴也。」{《題澤蘭堂》(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御制詩文全集》五集,卷九十四}乾隆帝的解釋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即中國之大何其不有,就連西洋人引為奇觀的大水法,大清王朝亦有,而且比洋人做得更好,使來朝覲者不得不嘆服。中國皇帝最想要的是西洋人是否慕化悃誠,真心向化,至于區(qū)區(qū)土貢,對天朝上國來說,并不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