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丹
東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xué)、金石學(xué)、古典文獻學(xué)等,已合作整理出版《朱子全書外編》之《南軒先生文集》以及《全宋筆記》之《清波雜志》《清波別志》《北轅錄》等書
從唐玄宗和乾隆爺吃「九子粽」說起
許 丹
東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xué)、金石學(xué)、古典文獻學(xué)等,已合作整理出版《朱子全書外編》之《南軒先生文集》以及《全宋筆記》之《清波雜志》《清波別志》《北轅錄》等書
唐玄宗像取自明成化十一年刊本《歷代古人像贊》
乾隆帝像取自故宮博物院藏清金廷標《弘歷宮中行樂圖》軸
二〇〇九年五月八日,《西安晚報》報道了一則新聞《盛唐九子粽成端午新亮點》,文章中說盛唐時期,京城長安流行一種名為「九子粽」的美食,唐玄宗李隆基品嘗后,賦詩「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對其大加贊賞。
頗為有趣的是,次年六月十五日,香港《文匯報》的一則新聞《清帝九子粽現(xiàn)身京城》報道了北京的一家飯店推出了一款「九子粽」,文章中說清代的乾隆皇帝曾經(jīng)吃過一種名為「九子粽」的美食,吃過后大加贊賞,并賦詩「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段膮R報》稱贊了這家飯店勇于深挖史料,意在彰顯傳統(tǒng)習(xí)俗。之后,這個橋段持續(xù)發(fā)熱,類似報道年年都有,層出不窮,但凡說到端午典故「九子粽」,都會點名乾隆爺。如《三聯(lián)生活周刊》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推出的《食百粽》系列文章說:「清代乾隆皇帝吃九子粽后,賦詩贊美:『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二〇一六年一月四日的中國新聞網(wǎng)也報道《端午節(jié)典故:乾隆吃九子粽龍顏大悅》等。
這就尷尬了,一個是唐玄宗,一個是乾隆爺,都吃過九子粽,都大加贊賞,然后都賦詩一首,居然還一模一樣,真真假假,其中必有蹊蹺。
咱們先去唐代看看,粽子能在眾多食物中脫穎而出,唐人實在功不可沒。唐人沿用了前代粽子的兩種名稱,一曰「粽」,一曰「角黍」。如《齊民要術(shù)》曾引晉人周處在《風(fēng)土記》里的記載說:「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惯@里說到了晉時粽子的制作原料、烹飪方式和兩種名稱。菰葉就是茭白葉,黍米是我國古老的農(nóng)作物,列為五谷之一,灰汁是植物灰浸泡過濾后所得汁水,主要成分為碳酸鉀,呈堿性,可為食品帶來極佳的色、香、味。如今東陽、橫店、徽州地區(qū)端午及夏至流行吃灰汁粽即源于此。至唐,黍米漸被糯米取代,故而《酉陽雜俎》說:「庾
清 徐揚 端陽故事冊之「裹角黍」絹本設(shè)色 共八開 每開縱二〇·七厘米 橫一八·二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家粽子,白瑩如玉。」從黍米到糯米,原料的改變,使得稱「粽」者漸成主流,而稱「角黍」者則慢慢名不副實了。
唐代端午節(jié),皇室頗愛粽子,不僅用來吃,也用來做游戲。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開元年間,宮中每到端午,便制作粉團、粽子等,放在盤中,用精致小巧的角弓架箭射擊,射中者得食,京城王公貴族家也盛行玩這種游戲?!堕_元天寶遺事》這書雖然不大靠譜,但在一些節(jié)日習(xí)俗等社會史料的記載方面還是頗可一讀的。
唐代的粽子種類真是不少,有九子粽、百索粽、角粽、錐粽、筒粽、秤椎粽等,特別是九子粽,地位極高。唐玄宗端午宴集群臣,龍顏大悅,賦詩《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一首:「五月
符天數(shù),五音調(diào)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xù)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方殿臨華節(jié),圓宮宴雅臣。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股肱良足詠,風(fēng)化可還淳。」不談這詩寫得如何,只看其中的文句,便有前文所提到的「四時花競巧,九子粽
爭新」一句,網(wǎng)上鋪天蓋地的傳言不攻自破,這句詩的版權(quán)必歸玄宗所有,乾隆爺不能白得了這個便宜。
玄宗這句詩從唐到宋,流傳開來,后
人頻頻化用。據(jù)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宋朝端午習(xí)俗中有「作門帖」一事,端午前一個月,翰林院侍臣要為皇帝、皇后、妃嬪們撰帖子詞,粘貼于閣中門壁,大都為五七言絕句。其中,歐陽修、周必大等人所撰頗佳,如周必大所作的端午帖子詞《皇后閣》云:「何處宜佳節(jié),風(fēng)光大內(nèi)家。爭新九子粽,競巧五時花?!鼓┚浔慊昧恕杆臅r花競巧,九子粽爭
清 汪士慎 花卉圖冊(十二開選一)紙本設(shè)色 縱二四·二厘米 橫三一·二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宋人繪 蜀葵圖頁絹本設(shè)色 縱二五·四厘米 橫二五·九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新」句,只不過「四時花」變成了「五時花」。其實,對于端午而言,周必大的五時花顯然比玄宗的四時花更合時宜。端午,本名端五,唐朝時,為了避諱唐玄宗八月五日的生日,就把「端五」改為「端午」,延續(xù)至今?!队详栯s俎》提到端午習(xí)俗時說:「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刮鍟r花指的是五月端午時節(jié)開的花卉,如石榴花、蜀葵等。
再回到九子粽。九子粽雖深受唐人喜愛,卻并非唐人發(fā)明,《樂府詩集》的《月節(jié)折楊柳歌》中即有《五月歌》,云:「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九子粽,其實是將九個粽子串在一起,用不同顏色的絲線扎成,九是最大的數(shù),有象征多子一說。九子粽從樂府詩到玄宗筆下,不斷發(fā)揚光大,那到底有沒有流傳到乾隆爺這兒呢?乾隆爺軼事無數(shù),民間總愛拿他說事,現(xiàn)在看來,「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這句詩已經(jīng)不是他的原創(chuàng)了,那吃九子粽是不是也是后人杜撰的呢?
先來看看乾隆端午節(jié)怎么吃粽子吧。據(jù)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端午節(jié)的膳單所載,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宮里一共使用了兩千多個粽子,稱為「粽席」,端午節(jié)當天,宮中幾乎不吃別的東西,光吃粽子,皇帝桌上擺的粽子最多,皇后次之,皇太后和其他妃嬪又次之。吃粽子前,還要做一些射粽的小游戲,乾隆爺很喜歡這種游戲,為此賦詩:「親
教宮娥群角黍,金盤射得許先嘗?!挂簿褪前讶舾婶兆臃旁谝粋€盤子里,讓宮女們用小角弓射,誰先射中誰先吃,這豈不是和一千年前的唐玄宗玩的完全一樣么?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為了這大批量的粽子,御膳房調(diào)配幫手,夜以繼日,包粽子包到天昏地暗,而且還要精心設(shè)計,研發(fā)新品,討乾隆歡心,一直到其滿意才行。乾隆爺為此也頗為得意,確實也寫過詩,如「粽席蒲觴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但無論如何,肯定沒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一句。
至于乾隆爺有沒有吃過九子粽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但他在端午節(jié)食粽、射粽、賦詩等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至于為啥要把本屬于唐玄宗的九子粽和詩強行移植到乾隆爺筆下,這恐怕要問問某些以清宮家宴為賣點的商家了。傳承飲食文化,領(lǐng)略宮廷風(fēng)味,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指鹿為馬,張冠李戴,一本正經(jīng)地胡說八道,我想唐玄宗和乾隆爺都是不會答應(yīng)的。
清 徐揚 端陽故事冊之“射粉團”絹本設(shè)色 共八開 每開縱二〇·七厘米 橫一八·二厘米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