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孩子寫作業(yè)時不喜歡父母在旁看電視
新聞回放:7歲男孩當當(化名),目前在一所小學讀二年級。每天,媽媽林艷(化名)把他送進學校,一顆心就開始懸起來。她最怕接到老師的電話,因為每次老師打電話都是當當闖了禍。當當太淘氣了,3年換過7家幼兒園、4所小學,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煩惱。連續(xù)兩天,本報接到許多家長熱線,針對“好孩子是不是夸出來的?”這個問題發(fā)表看法。那么,孩子們心里是什么想法呢?昨天,本報調(diào)查了小學生和家長各171名。
教育方式
家長:什么教育方式最有效?
擺事實講道理占46%;36%與孩子討論;4%通過暗示和提醒;14%嚴厲批評。
但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所使用的方法,24%是批評,36%用表揚,40%批評表揚各一半。
孩子:對父母說教怎么看?
3%的孩子表示非常反感,52%有點反感,1%的從不理會,44%的孩子一點也不反感。
對待錯誤:孩子在學校犯錯誤時,家長啥態(tài)度?
20%會對孩子批評;12%抱怨學校和教師;68%主動與老師聯(lián)系。
當孩子跟自己頂嘴時,會有10%的人不予理睬;34%直接批評孩子;49%會等孩子平靜后說道理;7%則當即動手。
關(guān)心問題:父母經(jīng)常關(guān)心學習你怎么看?
43%選擇不喜歡;49%選擇沒有什么感覺;8%希望父母關(guān)心學習。
68%孩子感覺父母最看重自己的學習成績;15%認為父母很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17%的孩子認為父母在意他們的行為習慣和品德修養(yǎng)。
最大困惑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們困惑最多的是什么?
和孩子交流有問題,不知道孩子真正想法是什么,占55%;孩子成績不好困惑的占32%;10%是孩子太淘氣不聽話;3%選擇其他。
孩子
孩子們因成績不好或害怕成績下降困惑的最多,占56%;因為被父母認為淘氣經(jīng)常被批評的占13%;21%的孩子是因為被父母管著,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困惑;10%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不快樂。
媽媽談方法:夸獎對雙胞胎奏效
昨天,是雙胞胎男孩路路和海海的7周歲生日,媽媽徐曉萍看完“淘小子”的系列報道,感慨萬千。剛開學那陣兒,她連續(xù)兩天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都是兒子闖了禍。
幸運的是她遇到兩個非常負責任的老師,總和她打電話溝通。后來,她改了教育方式,陪孩子的時候多了,即使孩子犯錯,她也不打,經(jīng)常在兒子表現(xiàn)好時,夸獎他們。她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我兒子身上起的作用非常大。最近,老師都反映孩子改了,有進步了?!?/p>
賞識教育要講究度
胡女士的女兒正在讀小學六年級,她也經(jīng)常用賞識方法教育女兒,但不是經(jīng)??洫?。她說:“如果孩子一直在贊揚聲中長大,步入社會的時候,不可能沒有批評,也不可能全是贊揚,一旦遇到挫折時,她的心理肯定承受不了。所以,適當?shù)刈屗茳c小挫折,還是有必要的。”
專家談原則:別扼殺孩子興趣
金鑰匙心理教育咨詢中心主任孟憲忠認為,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要先自我反省,反思使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
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然后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非常有效的溝通技巧。
當孩子的成績不好或遇到挫折時,要肯定、鼓勵;當孩子犯錯時,也應(yīng)該給予批評,但語言要有藝術(shù)性,既保護孩子自尊,又能讓孩子認識到不足。一味賞識和過分批評是走極端。
當孩子犯錯時,要及時指出錯誤,和孩子一起去分析錯誤的動機和原因。
每個孩子的特點都不相同,家長們只要做到不扼殺孩子的興趣愛好,教育就已經(jīng)成功一半。
家長和孩子
如何做到自覺地少看電視
臺灣作家李敖尖銳地說:“電視是批量生產(chǎn)傻瓜的機器。”他的話不是沒有道理。
據(jù)研究資料顯示,人在看電視時的腦電波和睡眠時的腦電波非常接近。坐在電視機前,大腦無需主動去反應(yīng)任何問題,身體也是一種松懈狀態(tài),這對大腦和身體正處于發(fā)育時期的少年兒童非常不利。
學齡前經(jīng)??措娨暤暮⒆雍徒?jīng)常閱讀的孩子相比,上學后智力差異明顯。
因為兒童早期是智力啟蒙的最佳機會,而智力發(fā)育需要獲得不斷的信息刺激。電視是被動的、生活化的活動,孩子能從電視上了解到一些東西,但和閱讀相比,它對兒童的智力刺激作用很小,所以智力啟蒙效果也很小。用電視啟蒙而不注意閱讀啟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還有習慣的問題。孩子從小長時間地在電視前呆著,容易形成離開電視就無所適從的狀態(tài);任何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有困難,都提不起興趣。這種惰性會遷移到學習上,使他對學習這種需要主動意識和意志努力的活動望而卻步。
一般來說,圓圓想干什么我們都不會阻攔,唯獨在看電視這個事上,曾對她控制比較嚴。
但這“控制”從沒有被她察覺,因為我們基本上沒對圓圓說過“別看電視了”這樣的話,也沒給她規(guī)定每天只能看幾個小時電視,更沒有強行關(guān)閉過電視。所以就她個人的體驗來說,沒覺得家長在這件事上管過她。相反的是,我們的一些行為看起來倒像是縱容。
比如在她上小學時,有一部電視劇火爆一時。本來我家很少看連續(xù)劇,我覺得看連續(xù)劇太浪費時間。這種觀念從小就影響著圓圓,她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要去看一個連續(xù)劇。這部剛播出時我們不知道,她在學校聽同學們說這個很好看,就回來找到這個節(jié)目,一看就被吸引住了,里面的主角讓她著迷。
電視劇每晚放三集,從七點半到十點,而這個時間原本是圓圓寫作業(yè)、練二胡、讀小說的時間。按她的習慣是每天回家先寫作業(yè),再練二胡,然后讀小說或玩耍,九點半睡覺。現(xiàn)在,到電視劇開的時候,她一般剛寫完作業(yè),等到電視劇放完了,已經(jīng)過了平時睡覺的時間,二胡肯定是不能練了,小說也沒時間看了。
小說暫時不看倒沒什么事,她剛學二胡不久,必須天天練。我心里有些著急,這時很自然地想到建議她每天少看一集電視劇。但這個念頭馬上被否定了,她那么喜歡看,劇情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今天看完了等不到明天,怎么能忍心讓她每天少看一集呢。況且,就說我忍心,強行讓她少看一集,她也不可能在那個時間有練二胡的心,沒有心怎么能練好呢?
其實圓圓自己也著急??措娨暤臅r候她很陶醉,、一看完了,發(fā)現(xiàn)沒有練二胡的時間了,她也很內(nèi)疚。但以她當時的意志力,她還做不到主動要求少看一集。
我開始動腦筋去想一個解決辦法。
經(jīng)過斟酌,我和圓圓商量,能不能以后回家先練二胡,然后再寫作業(yè)。也就是說,電視劇開始之前練二胡,練完二胡后電視劇差不多就要開了,然后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yè)——我這個建議在許多人看來真是瘋了,怎么可以教唆孩子一邊寫作業(yè)一邊看電視,孩子最怕的是學習不專心,他們應(yīng)該從小養(yǎng)成好的學習態(tài)度。
我是這樣想的:小學生的作業(yè)其實多半是體力活,他們在完成作業(yè)時并不需要動用多少腦力,不需要深入思考,孩子們只要調(diào)動一部分注意力就可以完成作業(yè);而看電視本身又是件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完成的事。寫作業(yè)和看電視這兩件事都比較簡單,應(yīng)該可以同時進行。這是一心二用,但并不影響什么,如果說有些影響,也并不嚴重,總體權(quán)衡還是個好辦法。
圓圓一聽我的建議,非常愿意,這樣她就可以把寫作業(yè)和練二胡這兩個最當緊的事情都完成,又不耽誤看電視。由于家長的信任,孩子心里沒有任何不自在,她果然把這幾件事協(xié)調(diào)得很好。電視劇開始之前先練二胡,然后邊看電視邊寫作業(yè)。
事實上,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圓圓總因為看得太投入忘了寫作業(yè),但只要一插廣告或片頭片尾曲時,她就會趕緊抓住時間寫一些。她寫作業(yè)的速度因此明顯加快了。同時她也更懂得利用學校的時間。為了晚上回家看電視方便,她在學校就盡量利用各種零散時間,回家后見縫插針地寫一些,作業(yè)就都能完成。
還記得圓圓上初中時,電視臺播了一個叫《嫁到非洲》的連續(xù)劇。說的是一個上海的女孩子和一位非洲留學生相戀,沖破種種阻礙,跟隨小伙子到了非洲,然后在非洲經(jīng)過一個由不適應(yīng)到適應(yīng)的過程。這個故事很特別,我倆在一個周末無意中看到,然后一起被吸引了。那個電視天天放兩集,但圓圓當時住校,只能在周末回來看兩次。我發(fā)現(xiàn)她眼里流露出遺憾,而當時我們也沒有設(shè)備把電視錄下來,于是就趕快想辦法,告訴她我把周一到周五的內(nèi)容用文字記錄下來,她周末從學?;貋砭涂梢灾勒`過的劇情了。
雖然不希望她看連續(xù)劇,可一旦看開了,我就理解她希望看下去的心情,將心比心,大人看一個連續(xù)劇,中間突然打斷也很不舒服,孩子肯定也一樣。于是我天天一邊看電視一邊在本上記,每個情節(jié),人物對話,甚至一些場景,我都盡量記錄下來。圓圓周末回來先從本上“看”幾集,再跟我坐在電視機前看。兩種“看”加起來,一集沒誤。
我這種做法在圓圓看來很正常,她已習慣我的種種“縱容”之法,但她從來不會利用我的縱容??偟膩碚f,圓圓對自己該在什么時間看電視,什么時間不看掌控得很好。尤其隨著年級升高,她越來越懂得如何珍惜時間,更不會讓電視無端地浪費自己的時間。
少看電視的行動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做起,實現(xiàn)起來則容易得多。而且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家長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縱容他無度地看電視,實際上是在給孩子制造一個大麻煩。
我家的電視機也天天打開,看的時間卻不長。一般情況下是晚飯前后看,飯后我們各自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電視就關(guān)了。這件事做得并不嚴格,比較隨意,偶爾遇到很想看的電視,也會花不少時間去看,但不養(yǎng)成天天在電視前耗著的毛病。總的來說我家看電視時間比大多數(shù)人家少得多,人們談?wù)摰臒岵ル娨晞∥覀兇蠖鄶?shù)都沒看過。圓圓從小受這種影響,很自然地形成了“電視不能無節(jié)制地看”這樣一個觀念,一般的節(jié)目她是不會去看的,除非是特別喜歡的。
一位家長說,我那個孩子,才不會為這個事痛苦呢。他總是找借口從他學習的屋子里跑出來,然后找借口在電視機前多呆幾分鐘,哪怕是幾秒。比如來茶幾上取一只蘋果,削皮時那叫一個慢。好容易削完了,我讓他回屋里吃,他就慢吞吞地站起來,倒退著回他的屋,就為了多看一眼電視。他哪里痛苦啊,多看一眼電視他樂死了。
這位家長這么表面化地看問題,她不知道孩子倒退著回屋時,內(nèi)心多么痛苦;更不知道這痛苦是如何來的,也不想探究如何幫助孩子解決這個痛苦。這真是讓人感到遺憾。
家長為什么不可以改變一下方法,以策略來攻孩子的心呢?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正好收到一個朋友的電子郵件。她說有一次晚飯后她兒子又一直看電視不去寫作業(yè),她正要像老樣子下命令時,腦子一下閃出我曾經(jīng)對她說過的“欲擒故縱”。于是咽下要出口的話,把遙控器遞到兒子手里,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說:媽媽不看了,你啥時不看了,就幫媽媽把電視關(guān)了。說完她離開客廳,回到臥室看書。她兒子那一瞬間有點吃驚,但馬上很高興地說好,接過遙控器——這以前可是媽媽不敢交給他的東西。當媽的剛進臥室時還有些擔心,令她沒想到的是不到五分鐘,就聽到兒子把電視關(guān)了。孩子還從臥室門探進頭來,看到媽媽正捧著一本書在讀,相信媽媽沒生他的氣,就調(diào)皮而愉快地說:媽,我寫作業(yè)去了。這位朋友說,以前總是因為看電視的事批評抱怨孩子,沒想到自己稍一改變方法,孩子就有相應(yīng)變化。看來是自己以前用錯了方法。
在控制孩子少看電視方面,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時候讓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讓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覺得有負疚感;但平時家里要盡量少開電視,家長自己在看電視上做到節(jié)制,以身作則,用行動產(chǎn)生說服力,而不是用語言。
最糟糕的情況是,家長自己整天在客廳里看電視,孩子從自己的書房里跑出來想看一會兒,卻遭到訓斥。理由是,我是大人了,工作一天很辛苦,并且現(xiàn)在不需要學習,可以晚上看電視;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學習,需要完成作業(yè),所以不應(yīng)該看電視。
這樣的道理聽起來沒錯,孩子也無法反駁,但這種說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你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電視是一項特權(quán)享受,我已經(jīng)有資格享受了;你還沒有資格,你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獲得這樣的資格。
這種感覺讓孩子覺得他和大人不平等,他意識到了大人的強權(quán),他也意識到了“學習”和“享樂”是對立的。他理性上知道應(yīng)該去學習,可是天性中的享樂愿望又讓他非常想看電視。這種矛盾讓孩子不舒服,不舒服感如果經(jīng)常刺激他,就會慢慢激化起他對看電視的渴望和對學習的厭煩。
關(guān)于家長少看或不看電視,我對一些為孩子看電視而頭疼的家長建議過,不少人表示這一點難以做到,有的是管不住自己,有的是管不了配偶,有的是不好意思讓家里老人委屈,總之電視就是不能不開,也不能少開——如果這樣,就沒招了。連家長們做起來都有難度、都不想做的事,為什么要求孩子能做到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家長的行動比言語更有說服力。要盡可能減少環(huán)境中的誘惑,而不是勸說孩子去抵抗誘惑;要用“人性”來體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來要求孩子。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長在和他的相處中很體貼他的心,他也會反過來以他的“懂事”和“聽話”回報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