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麗華
(阿魯科爾沁旗疾控中心,內蒙古 赤峰 025550)
月經不調屬于女性比較常見的臨床病癥,而其中又以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的發(fā)病率較高。無排卵型月經不調主要是由于患者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共鞥紊亂而引發(fā)的患者不規(guī)則子宮出血癥狀,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群體中的發(fā)病率較高。臨床中常以孕激素進行治療。但孕激素的劑量差異對治療效果有很大影響[1]。本次研究將針對不同劑量孕激素對于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
將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診治的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共計60例為研究樣本,依據(jù)孕激素劑量差異進行分組。小劑量組:20例,患者年齡19~43歲,平均年齡(31.4±0.2)歲。中劑量組:20例,患者年齡18~46歲,平均年齡(32.6±0.3)歲。高劑量組:20例,患者年齡17~44歲,平均年齡(30.6±0.6)歲。三組患者的一般常規(guī)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三組患者均以黃體酮進行連續(xù)治療,共計12天。其中小劑量組:100mg/次,1次/天,于晚間入睡前口服;中劑量組:100mg/次,2次/天,分早晚兩次口服;高劑量組:100mg/次,3次/天,分早中晚三次口服。
比較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停藥之后患者的月經量及子宮內膜的厚度均恢復至正常水平;有效:患者停藥之后其月經量有所改善,但仍然未達到正常值水平,子宮內膜的厚度明顯變?。粺o效:患者停藥之后子宮內膜出現(xiàn)脫落,但仍然無月經。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小劑量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5.00%,中劑量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5.00%,高劑量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100.00%,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三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小劑量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最低為5.00%,其次是中劑量組10.00%,高劑量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最高為20.00%,具體比較結果見表2。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比較[n(%)]
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的主要病因機制為神經系統(tǒng)的內分泌紊亂,使得雌激素滿意達到分泌的高峰,因此影響了卵巢的正常排卵功能,而不排卵將影響黃體的形成,進而使得患者的孕激素水平進一步下降。當患者機體之內的孕激素含量過低時,無法正常支持其子宮內膜,因此使得內膜組織開始脫落,未脫落的組織又會對子宮內膜重生產生影響,因此出現(xiàn)了月經不調現(xiàn)象[2]。黃體酮是一種卵巢所分泌的且具有較高生物活性的孕激素,具有保護子宮內膜和調節(jié)月經周期等作用,臨床中常以黃體酮治療習慣性流產和無排卵型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而應用黃體酮治療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時,其應用劑量直接影響治療效果。通過本次研究可知隨著孕激素使用劑量的不斷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也逐漸遞增,兩者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與此同時隨著孕激素劑量的升高,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情況也隨之增多,但是停藥后患者臨床癥狀可自行消失,因此治療安全性比較高[3]。因而在該類患者的治療中可依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理的孕激素使用劑量,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確保治療的安全性。綜上所述,在無排卵型月經不調患者的治療中以高劑量孕激素治療的效果最優(yōu),但不良反應率相對較高,停藥后可自行恢復,因此高劑量孕激素治療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