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春 馮禎根 陳澤莉 姜耘宙 金敏娟 周明鏡 張能忠
火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肩周炎療效觀察
陳迎春 馮禎根 陳澤莉 姜耘宙 金敏娟 周明鏡 張能忠
肩周炎;寒濕痹阻型;針刺;火針
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以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1]。火針治療肩周炎是依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關“十二經(jīng)筋”和“燔針卻刺”學術思想,運用經(jīng)筋有聚散之特性,尋找筋結點針刺,有緩解疼痛,松解粘連,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作用。筆者采用火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肩周炎40例,取得了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9月—2015年10月來我院針灸科就診的符合研究標準且同意參加研究的肩周炎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平均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診斷標準[2]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診斷標準:好發(fā)年齡50歲左右,女性發(fā)病率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為慢性發(fā)??;肩部疼痛逐漸加重,晝輕夜重,不能睡于患側;肩部活動受限,以上臂上舉、外展、后伸、內(nèi)旋為明顯;肩前、肩峰處有壓痛;X線片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中醫(yī)辨證屬寒濕痹阻型,癥見:肩部串痛,遇寒得增,得溫痛減,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以局部疼痛為主,后期可見關節(jié)僵直,活動受限,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弦或弦緊。
表1 兩組肩周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肩周炎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0 40性別(例)男14 13女26 27平均年齡(歲)48.5±4.3 49.9±4.3平均病程(月)3.3±1.5 3.2±1.6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40~75歲,性別不限;自愿加入本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夠履行各項義務者。排除標準:頸椎病、風濕性疾病、腫瘤等引起的肩部疼痛患者;應用激素、消炎鎮(zhèn)痛類藥物或同時進行其他治療影響療效者;實驗過程中病情持續(xù)加重或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者。
2.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針刺治療。取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肩前穴、阿是穴。操作:患者取坐位,對所選腧穴局部皮膚進行消毒,采用針灸針(0.35mm×45mm)快速刺入,刺入后進行提插、捻轉,直至患者感酸麻脹痛為度,留針30min,1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采用火針治療。針刺部位:根據(jù)十二經(jīng)筋循經(jīng)路線在肩前(手陽明經(jīng)筋:肱二頭肌短頭肩周附著點-肩髃次;手少陽經(jīng)筋:肱二頭肌長頭肩周附著點-肩髎次;手太陽經(jīng)筋:崗上肌頭肩周附著點-肩貞次)尋找“筋結點”并標記。操作方法:選用小號鎢鋼合金火針(0.8mm×50mm),把火針在酒精燈外焰燒至通紅透亮,快速直刺標記好的“筋結點”,每筋結點點刺三針(頭、中、尾各1針),每3天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1)肩部疼痛采用改良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評定:0無痛;1~4輕微疼痛;5~7中等疼痛;8~10重度疼痛。(2)肩關節(jié)功能(Mallet評分[4])基本動作量化評價內(nèi)、外旋、外展、上舉、內(nèi)收等活動度:肩外展:>90度為3分,30~90度為2分,<30度為1分;肩中立位外旋:>20度為3分,1~20度為2分,<0度為1分;“容易”為3分,“困難”為2分,“不能”為1分;T12水平為3分,S1為水平為2分,“不能”為1分;肩內(nèi)收<40度為3分,部分喇叭征為2分,完全喇叭征為1分。滿分為15分。
2.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療效標準[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基本恢復;顯效:肩關節(jié)疼痛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正常,但勞累或氣候明顯變化時仍有酸沉不適;有效: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疼痛和運動障礙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nèi)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0 40治療前6.74±1.45 6.52±1.56治療后2.68±0.43*△3.64±0.75*
3.3 兩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愈率為12.5%,顯效率為75.0%,對照組治愈率為2.5%、顯效率為45.0%,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及顯效率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肩周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llet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Mallet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nèi)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allet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5 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有1例暈針現(xiàn)象,飲溫水休息片刻緩解,繼續(xù)治療,余未有明顯不良反應,均順利完成治療。
肩周炎屬于中醫(yī)“五十肩”、“肩凝癥”、“漏肩風”等范疇。中醫(yī)認為,外感風寒濕邪是肩周炎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加之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經(jīng)脈失養(yǎng)又感受風寒濕邪,慢性勞損或肩部外傷導致氣血瘀滯、運行不暢,而出現(xiàn)以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5]。火針療法,古稱“淬針、燔針”。最早記載見于《靈樞·官針》:“淬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薄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指出:“病在筋,調(diào)之筋,病在骨,調(diào)之骨,播針劫刺?!被疳槸煼ㄊ菍⒓訜岬尼橌w刺入腧穴,火熱直接導入人體,通過腧穴、經(jīng)脈,在人體內(nèi)可以直接激發(fā)經(jīng)氣、促進血氣運行,起到針刺及艾灸的雙重作用,達到溫通經(jīng)絡的作用?,F(xiàn)代有臨床研究指出,用火針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點,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粘連、鈣化、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加快循環(huán)、旺盛代謝,使受損組織和神經(jīng)重新修復[6-8]。通過多次火針針刺肩關節(jié)周圍腧穴,肩周經(jīng)絡得以疏通,機體對肩部灼傷組織充分吸收,加快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治療肩周炎的目的?,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肩周軟組織勞損、外傷、受寒、內(nèi)分泌失調(diào)等不同原因引起,導致局部韌帶、肌腱、關節(jié)囊的慢性無菌性炎性病變。久之可發(fā)生粘連及腱鞘鈣化,不同程度地影響肩關節(jié)的正常運動[9]。
表4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Mallet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肩周炎患者治療前后Mallet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0 40治療前2.18±0.48 2.21±0.52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頸項手到脊柱治療后1.42±0.71*△1.82±0.63*治療前2.05±0.47 2.10±0.39治療后1.51±0.68*△1.72±0.83*治療前1.95±0.54 1.89±0.61治療后1.31±0.32*△1.54±0.53*治療前2.03±0.32 1.98±0.35治療后1.42±0.26*△1.74±0.31*
目前,大多數(shù)肩周炎患者接受保守治療,保守治療涉及注射、牽引、理療、手法、藥物和針灸,如邱少華[10]采用肩關節(jié)深部松解手法為主,配合牽拉懸吊功治療肩周炎;吳光月[11]等采用肩關節(jié)周圍痛點阻滯配合點穴手法治療肩周炎112例。中醫(yī)藥除內(nèi)服湯藥外,中藥熏蒸、離子導入、濕敷、薄貼也是常用方法,但對松解粘連療效欠佳,針灸推拿為臨床常用方法之一。如孫國杰[12]以肩髃、臑俞、肩髎、臂臑壓痛點、肩內(nèi)陵、天宗、巨骨等作為主穴,治療肩周炎;陳宏[13]觀察了火針配以毫針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以近部取穴為主,配以局部壓痛點、動痛點及遠端的陽陵泉穴,肩部取肩髃、肩前、臂臑、肩井、肩內(nèi)陵,配以毫針透刺患側下肢的條口至承山穴?!肚Ы鸱健酚性疲悍膊〗杂裳獨廑諟坏眯ǎ樢蚤_導之,灸以溫暖之。本研究以寒濕痹阻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火針方法進行治療?;疳槸煼ü欧Q“燒針”、“燔針”、“悴刺”、“白針”,是一種集針刺激發(fā)經(jīng)氣和艾灸溫通散結為一體的治療方法,操作迅速簡單,既無溫針灸的容易燙傷之弊,也沒有疤痕灸的有礙美容之缺點。研究[14-15]表明,火針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粘連、鈣化、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從而加快循環(huán),旺盛代謝,使受損組織和神經(jīng)重新修復。
本研究運用經(jīng)筋有聚散之特性,尋找筋結點針刺,在患肩主動和被動屈伸時,沿經(jīng)筋走行采用觸摸法尋找結筋病灶點,明確其部位、深淺、性狀、疼痛性質。選取手太陽經(jīng)筋常見的筋結點是肩貞次、手少陽經(jīng)筋常見病灶點肩髎次、手陽明經(jīng)筋病灶點肩髃次作為針刺部位,直達病所,起到改善筋結點局部氣血運行,促進損傷修復,緩解疼痛,恢復肩周運動力線的平衡,糾正異常關節(jié)位置和運動模式的作用。另外,火針的熱量可快速傳到組織深處,并向四周擴散,溫煦筋結點。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火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肩周炎具有明顯的止痛作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allet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火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肩周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兩組患者治愈率及顯效率比較,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火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肩周炎臨床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今后繼續(xù)擴大樣本量,并采用辨證取穴火針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探討肩周炎的最佳治療方法,優(yōu)化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火針治療寒濕痹阻型肩周炎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李平華.肩周炎[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5:2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2-203.
[3]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國微侵襲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4,9(11):483.
[4]楊永輝,鄭根賢,蘇國宏,等.臂叢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正骨,2010,22(7):19-21.
[5]王晨瑤,方劍喬,石慧,等.“肩三針”溫針配合電針治療粘連期風寒濕型肩周炎19例[J].中醫(yī)雜志,2011,52(20):1752-1754.
[6]吳峻,沈蓉蓉,邵榮世,等.火針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的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1):31-33.
[7]張盼,王遵來,葛超,等.火針療法的機制及其治療丹毒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yī)藥,2015,35(4):418-420.
[8]李彬,謝新才,王麟鵬,等.火針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1,30(12):923-925.
[9]張學麗.針灸治療肩周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8.
[10]邱少華.肩關節(jié)深部松解手法治療肩凝癥6例[J].廣西中醫(yī)藥,1996.19(6):10.
[11]吳光月.痛點阻滯配合點穴手法治療肩周炎112例報告[J].頸腰痛雜志,1999,20(2):88.
[12]孫國杰.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978.
[13]陳宏.火針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56例[J].實用中醫(yī)雜志,2001,17(3):30.
[14]程坷,丁軼文.溫針灸的熱傳學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7,8,26(8):33.
[15]陳靜.火針療法治療粘連型肩周炎123例[J].中國針灸,2001,21(5):304.
(收稿:2016-09-20修回:2017-02-10)
浙江省金華市科技局社會發(fā)展重點項目(No.2014-3-014)
浙江省金華市中醫(yī)院針灸科(金華321000)
陳迎春,Tel:13735698821;E-mail:cyc123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