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夏天,我就喜歡穿上素色的衣裙和布鞋,烤著太陽,到附近一些古舊的老城去采風。
山國之夏,空氣清涼。漫步在老城的巷道里,一路拂臉的風像是薄荷濾出來似的,特別給人一種散淡怡人的清新感覺。歐洲的老城少有十字路口,只要沿著斜斜的巷道一直走下去,腳下的路就會自然而然地把你帶到城央的中心廣場。
在歐洲,廣場是一個城市的中軸,有兩種主要作用,一是社區(qū)生活各種文化節(jié)慶活動和重大慶典和集市貿易的核心場所,二是市民戶外活動、聚會、打探消息、議論時政和娛樂休閑的公共空間。
廣場有方形,也有圓形。在瑞士,以我見過的廣場來說,它們大多有中世紀時期的建筑風格夾雜上歐洲古老莊園和城堡的特點。
不管是古董舊貨市場還是日常的蔬果市場,廣場中的露天集市都是我每次造訪老城時最喜歡流連的地方。
閑逛露天蔬果集市真是體驗一方水土生活特色的視覺盛宴。尤其到了萬物競相生長的夏季,除了輪番登場的新鮮蔬菜、水果、鮮花,集市上還有歐洲的鄉(xiāng)間土特產,譬如香料、干肉、蜂蜜、香醋和奶酪出售。讓人置身當中,盈盈滿懷的都是人間喜氣,生活真味。
集市雖是臨建在露天市場上,但出售的農產品均是明碼標價,一副井井有條的樣子。我曾經留心觀察過,到老城蔬果市場上趕集的多半是瑞士本地的農人。我尤其喜歡圍觀那些只出售有機作物的攤檔。這些農人,家里多半種植著幾塊面積不大的有機農田,一如既往依照著當地傳統(tǒng)農人的日歷進行自然種植,所以每回帶來集市上出售的,都是數量有限的新鮮當季有機農產品。
這些有機瓜果蔬菜形狀多是參差不齊,個頭也大小不一,像極了我記憶深層兒時故鄉(xiāng)田壟上那些久違的鄉(xiāng)村真味。如果運氣好,偶爾還能在集市上遇到出售本地新鮮香草的農人。阿爾卑斯山豐富的香草資源一直就被當地人世世代代鐘愛和享用著,除了入菜或者烤肉用到的歐芹、迷迭香和百里香,我在集市上見過的還有可以入茶的香子蘭、鼠尾草和薄荷。每一次看到它們,我都會忍不住湊近去深深地聞一下。幽潛的草香會漫過我的衣裙,在靜美的時光里留下一捧芳馥的念想。
露天集市還是傳統(tǒng)手工匠人的制作演示場所。大概是去年的夏天吧,我在德語區(qū)一個老城的露天集市上,偶遇到兩位現場獻藝的傳統(tǒng)打鐵匠和皮具匠,親身體會了一回山國的匠人精神。還有那些全靠手工打造的個性化獨家小商品,譬如家庭作坊制作的煉蜜、果醬、手工制蠟燭和天然香皂等等,樣樣都是精致的小信物,讓人捧在手上都不忍放下。
要是碰上西方的宗教大節(jié)日前夕,比如復活節(jié)或者圣誕節(jié),露天集市上還出售各種個性化的應節(jié)產品,譬如精美的圣誕樹掛件或者是個性化的復活節(jié)糖果雞蛋,為阡陌縱橫的日常生活延伸出許多豐盈和詩意。哪怕只是隨意逛逛,單純感受一下山國人民的傳統(tǒng)氣息和生活情懷,也是一件心曠神怡的美事。
我記得有一回夏天,在沃州沃韋小城的露天集市上,我被剛剛上市的各種當季上市的鮮果吸引住,便喜不自禁取出手機來拍照。身旁一位活潑又優(yōu)雅的老太太就笑瞇瞇地問我:
“姑娘你為什么拍照呀? ”
“我拍照是因為覺得它們太漂亮了,不是嗎?”
“是呢,是呢,太漂亮了。所以我不買也走過來欣賞一下?!?/p>
就是這些生活的真味,使時光里每一個幽微的細節(jié)都顯得散漫而精致。
除了臨時的集市,廣場上還是各路畫家、音樂家和街頭藝人的聚集之地。往往,樂隊的獻藝表演最具震撼。不過,裝扮成雕塑一樣的街頭表演卻是小孩子們最感興趣的事。
以順應民生的需要,從形成到興盛,廣場文化于歐洲,不愧是建筑藝術上一種人性化的留白。哪怕,不去看集市吧,只是隨性品鑒一下沿路裝飾古樸雅致的店鋪,欣賞幾個眉目清朗的少年或者是打扮精致的婦人,甚至,單單看看沿街家居的木藝,門庭的鐵藝,窗臺的布藝或者是小庭院里種得精致的花草,漫步在舒爽的夏風里,也能在老城典雅的氣質里自成一場養(yǎng)心的行走。
陽光悠然。樹叢的光影倒影在地,時濃時淡,如若畫卷。那些鋪在老城主街上一路延伸開去的小石塊,至少有幾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歷史了吧。它們靜臥著,一塊塊,歷經過時間的沐風浴雨,聽過硬瘦急促的牛馬車聲,如今終于在安寧的歲月里偃音聲息,如時光河道里沉淀的一個個歷史音符,以靜默的姿態(tài)為來來往往的游人講述著老城的故事。
歐洲的夏天,太陽下去得晚,商店卻會如常關門。這里的宗教文化鼓勵人們多去享受家庭生活,所以到了傍晚六七點間,路上的商店就會陸陸續(xù)續(xù)閉門謝客。
不過,在夏日里,太陽卻下去得晚,能持續(xù)到晚間十點才隱退下去。這個時候,我多半逛累了,就喜歡在老城的主街上找個位置坐下來,喝幾口閑茶。
老城的主街道上,往往兩旁都有本地的特色餐廳和酒吧。這些店面一般不大,然而設計卻是十分出眾,裝飾古雅大方。到了夏日,就會有臨街的餐桌擺在門外,供客人在半晴的樹蔭下用餐。
一般來說,我最喜歡挑老城主街入口的第一或者第二家餐廳坐下。這樣一來,目力能抵達之處就可以把整個主街的風情一一攬盡,將每一個細節(jié)都盡收眼底。一排排的梧桐樹,一條條窄窄的巷道在眼前一路鋪開,都是一幅幅最逼真的老歐洲風貌畫。
老城里的民居民舍,都是上了幾百年歷史的老房子。依照傳統(tǒng)的歐式風格,房檐下臨街的窗戶均是左右對稱,色彩斑斕,給人典雅的設計感。窗臺上姿態(tài)散漫的花草,在夏日似有若無的夏風里搖曳著,會隱隱逸出一種靜美歲月的安詳來。
還有那些攀著護城墻生長的玫瑰,年份肯定已經十分久遠了,居然都長成了一株株枝粗葉壯的玫瑰樹。到了陽光充沛的夏天,花開亭亭,一樹嬌妍,逸散的都是深濃的甜蜜。
假若只為圖個幽靜,偶爾,我也愛逸身在老城某個甬道的樹院里,選一處樹蔭坐下,翻看一本閑書,或只是靜靜地坐著,享受夏日里更加幽遠靜寧的慢時光。
瑞士的氣候特點是冬長夏短,這里絕大部分家庭沒有配備冷氣,甚至家里連風扇都沒有。歐洲傳統(tǒng)老房子的外墻十分厚實,所以哪怕是遇上一個炎炎夏日,室內氣溫都不至于讓人難受。尤其是,房子底層的地窖還會別樣清涼,也是避暑時一個不錯的辦法。
記得有一年的夏天,我在意大利南部旅行,氣溫一直徘徊在38度上下,暑氣十分灼人。沿襲當地人午睡的傳統(tǒng),路上的商店在午飯后統(tǒng)統(tǒng)閉門謝客,一直到下午四五點才重新啟市,很有古風。都說歐洲人天生具有審美的稟賦,活得很有品位。在歐洲生活將近20年,以我從日常細節(jié)上的觀察,他們在生活上有著對自然規(guī)律的堅持,內心也充滿了天人合一的善愿。
說來慚愧,我至今還沒有喝餐前酒的習慣。然而,卻愛上了在主食端上來前,學著瑞士人一樣,先吃一點健康有益的全麥面包,享受蓬勃溢散麥香的感覺。山國居民生活節(jié)簡,和其他地方相比,瑞士餐館的菜式選擇實在算不上豐富,一般都是一些老牌的經典菜,間或有幾個獨創(chuàng)的招牌菜。不過,山國是奶制品的充盈之地,所以這里大部分的菜式都配有濃郁的奶油或者奶酪,對于喜好奶制品的人來說,就真是最好不過了。
譬如說,瑞士第一大城蘇黎世,當地最出名的地方特色菜就是一種用小牛肉制成的菜肴。配菜是蘑菇土豆餅和香濃的奶油醬汁。這是我每回逛完蘇黎世老城時必點的主食。蘇黎世的城市地標是雙塔高聳的格羅斯大教堂,從這里拐入老城不遠的地方就有著名的伏爾泰酒館,一個不少外地游客喜歡慕名而來的造訪之地。
伏爾泰酒館是1916年達達主義藝術運動的發(fā)源地。達達主義藝術運動是唯一一場從瑞士發(fā)起并在全球引起震撼的文藝運動,前年正好是運動的百年紀念。酒館的地址是老城尼德道爾夫鏡子胡同一號,倚在老城的一個斜坡上。就是這么個不起眼得讓人不驚覺便一晃而過的小酒館,讓你想象不到的是,竟然在百年前曾張開懷抱接待過無數醉醺醺的著名詩人、藝術家和野心勃勃的革命者。
在中部的旅游名城琉森時,我則多會點上一種蘊含瑞士阿爾卑斯地區(qū)特色的奶油烤菜。這道菜最能體現瑞士食材的特點,主要材料是土豆、通心粉和洋蔥,做法是配上奶酪和奶油在爐子里熱烤。成品的奶酪溶進其他食材后,叉子一伸進去就能拉出一絲絲的奶酪絲來,分外誘人。
我從一份官方的資料里看到過,瑞士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費牛奶和奶制品高達140公斤,約是谷物的兩倍或者肉類的三倍。由傳統(tǒng)農業(yè)國慢慢蛻變的瑞士,由于本土物質資源非常貧乏,飲食文化里依然保留著傳統(tǒng)農家菜的質樸特色。
比如堪稱瑞士國菜之一的烤黃金土豆餅,就是一種以黃油煎土豆絲制成的薄烤餅。它的用材真是再簡單不過了,無非就是土豆和黃油。它既是國民餐桌上的家常菜,也是很多餐館的常年配菜。特點是糯香甜面,厚實抵餓,特別實在。
首都伯爾尼的特色菜伯爾尼拼盤也是體現山國傳統(tǒng)農家菜的一個典型代表。這道菜的材料很鄉(xiāng)土也很豐富,由牛肉、熏豬肉、牛舌、熏豬肚、熏排骨、豬前肩、豬肘子、口條香腸、豬耳朵或尾巴等肉食一并拼成,做法是與杜松調味的泡菜、腌蘿卜、青豆和土豆一起放在一個大淺盤里慢慢烹制。脂甘肉香,捧到面前,直叫人忍不住大快朵頤,吃個痛快淋漓。
所以偶爾我就愛挑個陽光明媚的夏日鉆進伯爾尼的老城里去閑上一天。幽潛在土紅色的屋頂、鵝卵石鋪就的巷道以及石灰?guī)r的拱廊間,反復感受這個世界文化遺址的無窮魅力。伯爾尼老城的主街上有個大鐘樓,是當地旅游書上一個重點推薦的景點。大鐘每到整點就會持續(xù)地敲打上好幾分鐘。鐘聲咚咚,渾厚有力,能穿透整個安寧的老城,令人恍如置身于舊電影里的老歐洲一樣在古意里生出今思。
愛因斯坦年輕時就在伯爾尼老城里居住過,而且在這里發(fā)展了后來舉世聞名的相對論理論體系,用平靜而輝煌的兩年時光,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時空的理解。
他的故居就在克拉姆大街49號上一棟昏暗狹窄的小房子里,如今已經改成了愛因斯坦的故居博物館。我曾經爬著樓梯上去參觀過。這間隱匿在老城里的公寓毫不起眼,室內布置甚至算得上簡陋。但我猜想,恰恰是老城如此莊重古樸的氣氛,給愛因斯坦在伯爾尼居住期間的科學研究生涯涂抹上一泊寧靜的底氣。
夏天是瑞士的旅游旺季,在這個季節(jié)里,每個老城都會舉行一些節(jié)日展覽或者節(jié)慶活動。比如蘇黎世往北有一個叫佐芬根的美麗小城,每年由春入夏時都會在老城里舉行濃重的鮮花節(jié)。節(jié)慶上,當地人都穿上傳統(tǒng)的衣服出來示人,行走在花海中,讓游人在恍惚間產生時光穿越的感覺。
鮮花節(jié)上還有一個亮點,就是當地農人竟用鮮花把自己家里的拖拉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一輛一輛開到老城的路上去顯擺,那份自信與從容,真讓我感動。確實,傳統(tǒng)從來是不丟人的。這就是瑞士人的可愛之處。一邊努力創(chuàng)新,一邊竭力守舊。只要傳統(tǒng)尚在,人們就不會忘記百年前那個窮鄉(xiāng)僻壤,并從中謹記感恩和惜福。
在有鐘表名城別稱的日內瓦市也有一座我最熟悉的老城。老城依偎在小山坡上。沿著山坡的石子路一路蜿蜒而上,轉個身,站定了,就能一眼與碧藍的萊蒙湖相遇。老城坡底是各種奢侈品牌店林立的中心商業(yè)街。那么昂貴的黃金地段,讓你意想不到的是,卻常常有專門出售各類舊圖書、舊畫冊、舊郵票和舊書稿的二手鋪夾在當中,使古老的文化遺風和現代的時尚并行不悖。
這種繁華深處的留白,無處不透射出一種慧美和篤定,使一方老城既沒有過高的頻率,也容不下失去靈魂的追逐。很多年過去了,我越來越覺得,我就喜歡一個住人的地方有著如此的情懷,在寵幸新派時尚和靡衣玉食之時,也從不怠慢那些傳統(tǒng)的物事和古老的風情。
對于如此遲慢靜好的光陰,自然,歲月從來不輕易會有辜負。
朱頌瑜,70后,祖籍廣州。現為瑞士華語作家、瑞士官方記者。作品曾獲首屆全球華文散文大賽首獎、首屆全球華人中國長城散文大賽金磚獎等九個全球華文重要文學獎項。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廣州文藝》《香港文學》《散文》《散文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