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中國有個成語,叫“唯我獨尊”。今天我仿造一個成語,叫“唯我獨卑”。
一個人,太風光不好,太倒運也不好。太倒運了,則容易暮氣沉沉;太風光,則容易驕矜過甚,瞧不起人??偸?,風光之后,有一段蟄伏或者霉運;霉運之后,則東山再起。人生有了這樣的起伏或者說波瀾,人就有了格局和氣度,比較容易走向儒家所謂“中和”?!爸轮泻汀笔侨寮业娜烁窭硐耄x開了這樣的一段歷練,“致中和”則容易成為一句空話。
想來想去,還是儒家厲害。儒家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化底色,乃至今天依然延續(xù)中華文化命脈,肯定是有他的優(yōu)長或者說過人之處的。這過人之處,個人認為,也就在“致中和”三個字上。這三個字,怎么贊譽都不過分,實在太偉大了。
歷史上,項羽這個人,曾經(jīng)“尊”得沒有邊兒。真的,最大的是“天”了,他好像比“天”還大。他自稱“楚霸王”,眼睛里完全沒有他人,真是“唯我獨尊”得不像樣子。項羽太順了。順得讓他忘乎所以。所以說呀,一個人不走點兒彎路,真是人生一大損失。項羽的人生就像一枝箭矢一樣射出去,太直了,太凌厲了。直得不會拐彎兒,凌厲得從不知妥協(xié)為何物,最終這枝箭撞在劉邦的巉巖上,直接斷掉了。非常可惜。
有才華的人,往往不知道愛惜自己的才華。因為太率直了,所以很容易折斷。“恃才傲物”是有才華的人最大的毛病,很多人死在這個毛病上。屈原、賈誼、李贄、徐渭,甚至包括像吳敬梓這樣的人,都是太有才了,有才而傲岸,人生就容易變成悲劇。
相反,無才無德的人,有時純粹為了生存,往往很容易低聲下氣。他沒有思想包袱,他放得開?!氨啊?,也就“卑”得實實在在,他不覺得丟臉。這樣的人,生活中很多,有時還可能走上鴻運。有才而坎坷的人則覺得驚訝,這樣一個庸人,居然還有走鴻運的時候,簡直不可思議。其實,庸人有庸人的手段。他的“卑”,格調(diào)不高,但是特別能適應這個有缺陷的社會。很多庸人,就是靠這樣的“卑”,讓自己和家人,活得滋潤得很。
自然,有格調(diào)高的“卑”。我這里想提倡的,也就是格調(diào)高雅的“卑”。我的提倡,是針對那些真正有才華,不為一己之私,關心國家人民命運的人。如果“卑”僅僅是為自己和家人謀安全謀利益,那樣的“卑”,實在沒有多大意義?,F(xiàn)實中,這樣的“卑”太多了,看濫了,也就不想看了。
有才華的人,胸懷天下的人,真的要學學“卑”呀。“卑”就是老子說的“圣人被褐懷玉”。你不要老想著自己懷中的那塊玉,老想把那塊玉亮出來給人看。殊不知,想多了,你的心中就有了執(zhí)念。別人可沒有這樣一塊美玉呀!那你就很容易產(chǎn)生優(yōu)越感。而人一旦有了優(yōu)越感,那就麻煩了。你優(yōu)越了,自然就不容易看得起他人。你心里存著這個念頭,無論你怎么擅長掩飾,你還是會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顯露出來。那還了得,別人又不是傻瓜,肯定就看出來了,你這家伙有優(yōu)越感,別人還怎么親近你?你不知不覺,就把自己孤立了。
所以,把懷中的玉藏起來,身上,披上短褐吧。整個人,不顯山不露水,就是混沌沌一個常人的樣子。老子說“廉而不劌”,有鋒芒,但不要把人割傷,要把鋒芒藏起來。而恃才傲物的人,則往往像隨意揮舞手中的劍,豈有不將人割傷的?越是有才,越是得意,越要懂得“卑”,把自己的鋒芒藏起來,因為那時候,很容易將劍拔出鞘亂舞,自己有時都不知道。一旦跌了跟頭,再回頭想,才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得意時,確實忘了形。但有時,已經(jīng)悔之晚矣。
道家強調(diào)處“卑”,以水為喻,大家都懂得,這里就不說了。處“卑”而不給人卑賤的感覺,這里面有分寸,有文章,就要儒家的“致中和”了。大致來說,處“卑”是因為我真心愛護他人,不愿凌駕他人之上,所以就會如老子所說:“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碧帯氨啊闭f到底是對他人的一種尊敬。處“卑”而不給人卑賤之感,是因為我確實有底氣,有才華,有胸懷,有成事的決心和成事的能力。我的“卑”,不是為自己討一碗好飯吃,我的“卑”,是為天下蒼生謀福祉。這“卑”就“卑”得大氣了,恢弘了,格調(diào)高遠了,自然不會給人卑賤之感了。
這世間,有兩種動人的風景:一為能人才士的謙卑,一為窮者的傲骨。我都敬仰。而于能人才士的謙卑,感覺更為難能可貴,也更覺親切可喜。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