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桂珍,章 震
(1.滁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市第一小學,安徽 滁州 239000)
·語言與文學研究·
鳳陽方言語音說略
衡桂珍1,章 震2
(1.滁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市第一小學,安徽 滁州 239000)
鳳陽方言屬于中原官話信蚌片。鳳陽地處淮河沿岸,是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接觸的前沿,這就使得鳳陽方言呈現(xiàn)出明顯的過渡性特征;歷史上的多次移民也深刻影響了鳳陽方言。本文就聲母、韻母、聲調(diào)等方面對鳳陽方言語音特征進行描寫,以豐富方言研究的內(nèi)容,也為方言區(qū)的人們學習普通話提供方便。
鳳陽方言;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語音
鳳陽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北臨淮河與蚌埠市、五河縣相望,東部、南部分別與明光市、定遠縣相連,西部和西北部各與淮南市、蚌埠市接壤。
鳳陽地處淮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初,由于常年戰(zhàn)亂,土地荒蕪、人口稀少,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十余次從江浙一帶移民至鳳陽。這也對鳳陽方言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按《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年),鳳陽方言屬中原官話信蚌片。[1]它處在中原官話與江淮官話的交接地帶,呈現(xiàn)出豐富的過渡特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的多次移民使得鳳陽方言形成了獨特的方言特點。[2]因受北方中原官話影響較大,鳳陽方言形成了中原官話(信蚌片)與江淮官話并存的局面,在語音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出兩種官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本文就鳳陽方言的語音特征進行描寫,通過與普通話語音的比較,理清二者區(qū)別,從而豐富方言研究的內(nèi)容并且為該方言區(qū)的人們學習普通話提供理論依據(jù)。
1.聲母記音
[p ]八比布班 [ph]胖爬旁怕
[m]麻米母芒 [f]非風府鳳
[t]大地讀蕩 [th]唐體圖太
[n]怒女逆年 [l]拉里老藍
[k]歌古高官 [kh]開庫克考
[x]號和胡海 [ts]在組擇縱
[tsh]草醋初從 [s]灑蘇生師
2.簡要說明①
(1)n與l聲母不混。例如,腦≠老,那≠辣,男≠藍;
(2)平舌音與翹舌音多數(shù)情況下是可以區(qū)分的,偶有不分的情況。如:(摘、宅、窄、翟)zhai=ze、(捉)zhuo=zuo;(師、事、仕、士)shi=si;
鳳陽方言聲母以上這些特點與中原官話趨同。江淮官話多n、l混同,平翹舌不分(翹舌音多讀成平舌音);
(5)普通話合口呼零聲母音節(jié)[u]讀作唇齒濁擦音聲母[v],這一現(xiàn)象在江淮官話中也存在。[3]
1.韻母記音
鳳陽方言韻母有36個,具體情況如下表1:
表1 鳳陽方言韻母
2.簡要說明
(1)后鼻音ing全部讀成前鼻音in,如“京=今”“清=親”;
(2)后鼻音eng全部讀成前鼻音en,如“耕=根、聲=深;(生)sheng=sen”;
(3)可以區(qū)分an和ang;
順著繩索抬頭望,唐玉煙正站在洞口。她腰間纏著繩子的另一端,雙手死死拽著繩子,一只腳站在地面,另一只腳則努力蹬著洞口外的松樹干,以此穩(wěn)住身形。兩截玉腿從綠羽短裙下露出,隱約可見里邊白色的褻衣。
(4)無兒化韻尾,卷舌元音er讀成非卷舌音,如“兒=啊”;
以上幾點也是江淮官話的韻母的特點。[3]
(5)丟韻頭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例如:sui=sei、cun=cen、dui=dei;
(6)有韻母yo,例如:藥、岳、鑰、腳,通常對應普通話韻母iao和üe;
這幾點是中原官話信蚌片的重要語音特點??梢?,從韻母特點看,鳳陽方言已經(jīng)顯示出兩種官話方言在此融匯交鋒的的狀態(tài),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4]
1.聲調(diào)描述
鳳陽方言聲調(diào)除了輕聲外,有四個基本調(diào)類,相對比較簡單。具體如下:
調(diào)類 調(diào)值 例字
陰平 212 高一邊;
陽平 55 窮床寒麻;
上聲 24 我管晚暖;
去聲 53 蓋放大熱
2.簡要說明
(1)鳳陽方言聲調(diào)按照古今調(diào)類分化規(guī)律“平分陰陽、濁上歸去”的規(guī)律,入聲均歸入去聲,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diào),無入聲韻。[4]
(2)古清入和次濁入一般并入陰平,古全濁入大都并入陽平,古全濁上今音歸去聲。[5]
表2 鳳陽方言音節(jié)表
表3 鳳陽方言音節(jié)表(續(xù))
注釋:
①為了便于排版,說明部分標注時有時使用了漢語拼音,下同。
②“可”在鳳陽方言中是非常特別的一個詞,有三個聲調(diào),聲調(diào)不同表意往往有所差別;
③“嚇”在鳳陽方言中有兩個讀音,用的比較多的是“he”音;
④“kei”(剋)在鳳陽方言中有“吃”的意思,使用頻率很高;
⑤、⑥聲母z、c、s在與uei、uen相拼的時候常常丟去韻頭;
⑦鳳陽方言中的“hun”(上聲),表示“做事不認真,不踏實”;
⑧鳳陽方言中“橫heng(陰平)”常讀作“hong(去聲)”。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中國語言地圖集[M].香港:朗文出版(遠東)有限公司,1987.
[2] 李芳.淺談江淮方言的地域特點和地理歸因[J].皖西學院學報,2007(1):71-72.
[3] 劉祥柏.江淮官話的分區(qū)[J].方言,2007(4):353-362.
[4] 安徽省鳳陽縣地方志編委會.鳳陽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5] 趙日新.安徽省的漢語方言[J].方言,2008(4):361-368.
責任編輯:友 之
2017-05-26
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淮分水嶺重點研究基地項目“鳳陽方言研究”(編號:2014GH04)階段性研究成果。
衡桂珍(1974—),女,安徽鳳陽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語言學、文學。
H172.4
A
1671-8275(2017)04-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