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梁越珍 范麗江
對家屬進行回饋教學預防氣管切開患者出院后誤吸的發(fā)生
李榮 梁越珍 范麗江
目的 探討回饋教學對預防氣管切開患者出院后誤吸發(fā)生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0-01—2016-01在某院住院行氣管切開帶氣管套管出院患者71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干預組32例,對照組39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健康指導,干預組采用回饋教學式的健康指導。結果 干預后患者的誤吸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結論 回饋教學可明顯減少誤吸發(fā)生率,為患者早日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家屬;回饋教學;氣管切開;出院;誤吸
氣管切開術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難、呼吸機能失?;蛳潞粑婪置谖镤罅羲潞粑щy的一種常見手術。有報道指出,20%~70%長期氣管切開的患者每48 h至少發(fā)生1次誤吸[1]。誤吸的危險因素包括低臥位、胃管進食、嘔吐、GCS評分<9分以及胃食管反射疾病[2]。誤吸可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而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高達20%~65%[3]。如何預防氣管切開患者誤吸,是臨床護理工作上較棘手的問題?;仞伣虒W是通過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醫(yī)護人員提供的信息,以評估其回憶和理解力的教學策略[4-5]。自2013年4月開始,本院對出院氣管切開患者的家屬,在出院前一周進行回饋教學,在預防氣管切開患者的誤吸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0-01—2016-01在本院住院的氣管切開患者71例作為研究對象,71例患者均為帶氣管套管出院患者,并隨機分為干預組32例,對照組39例,其中干預組男22例,女10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40.2±2.24)歲;對照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25~71歲,平均年齡(38.2±3.15)歲,兩組患者均接受氣管切開術,性別、年齡、病情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在住院前對預防誤吸知識不了解,但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方法,由一名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出院教育指導,干預組采用回饋教學式對家屬進行出院健康指導。
2.2 回饋教學實施方法
2.2.1 成立回饋教學小組 由科室善于溝通的4名醫(yī)護人員組成,其中護士長1名,醫(yī)生1名,護士2名,所有小組成員與患者家屬建立微信或電話聯系方式。
2.2.2 制定回饋教學內容 傳遞信息,在患者出院前一周由醫(yī)護人員向患者家屬講解預防誤吸的目的及意義、發(fā)生誤吸的原因、如何進行預防等,語言通俗易懂,具體教育內容如下:①首次教育后提出問題。為了確保我剛才講的內容您能理解,請用您自己的話來跟我講解以下內容:誤吸發(fā)生的原因、我們這位患者為什么要預防誤吸、發(fā)生誤吸有什么不良后果,怎么判斷患者發(fā)生了誤吸?為了確保我剛才演示的內容您能明白,請在您理解的范圍內給我演示以下內容:為患者翻身、扣背,扣背時應注意哪些……(提問家屬);床頭應抬高多少度(用紙板制成45°量角尺);如何測量氣囊壓力,用拇指和食指感覺氣囊壓力(先用氣囊壓力表測試氣囊壓力),并讓家屬記住用氣囊的柔潤度;如何測量胃殘留量,殘留量超過多少停止鼻飼……(提問家屬);怎么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的三種方法……(提問家屬);鼻飼時應注意哪些,鼻飼的速度,鼻飼液的溫度,鼻飼液的量,鼻飼后多久才能翻身、扣背、吸痰……(提問家屬)。②評價家屬復述的內容。您剛才復述演示的內容很好,但可能有一部分我沒有講清楚或沒有做好……③再次教育及演示家屬沒有掌握內容。④由家屬再次復述及演示沒有掌握內容。⑤研究者再次評價患者掌握的情況。
2.3 觀察指標 誤吸標準:①大量胃內容物從口、鼻腔涌出。②氣促明顯,肺部音增多。③血氧飽和度下降,心率加快。④從患者氣道中吸出胃內容物。兩組患者均在出院后1個月進行家訪,以評價患者誤吸發(fā)生情況,干預組成員在患者出院后,每周進行1次電話或微信隨訪1~2次,檢查、督促家屬的遵醫(yī)行為,提高家屬對回饋教學內容的依從性。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組誤吸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誤吸發(fā)生率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患者誤吸發(fā)生率的比較
氣管切開是神經外科常用手術,為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呼吸通道,挽救患者生命。然而,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易出現誤吸,有文獻報道[6],誤吸可導致彌漫性急性肺損害。本院地處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因周邊人群經濟狀況較差,一些氣管切開患者在未拔管前,就已選擇出院回家休養(yǎng)。在出院前,即使護士對家屬進行了出院指導,但由于家屬對教育內容掌握情況參差不齊,對教育內容依從性差,導致出院后家屬對患者護理不當,患者誤吸發(fā)生率高。常規(guī)教育是一種單向教育,沒有對家屬是否真正掌握或是真正理解給予再評價再指導。有研究指出,部分患者會馬上忘記40%~80%健康信息,記住的信息也有一半是錯誤的[7]?;仞伣虒W能使患者誤解臨床信息的風險降到最低[4]。回饋教學是一種雙向信息傳遞模式,健康教育并沒有終止于傳遞信息,需進一步考察患者或家屬的信息理解和掌握程度[8]。國外研究顯示,應用回饋教學后,患者健康知識應答率從75%提升到84.4%[9]。回饋教學是一個有價值、容易理解和有效的策略,可以幫助醫(y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質量的照護[10]。在患者的出院指導中我們巧妙的運用了回饋教學,在對患者的回訪中,發(fā)現回饋教學不僅提高了家屬的遵醫(yī)行為,家屬更愿意和醫(yī)護人員交流,拉近了醫(yī)患、護患之間的距離,而且回饋教學可明顯減少誤吸發(fā)生率,為患者減少并發(fā)癥、早日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1]De Leyn P,Bedert L,Delcroix M,et al.Tracheotomy:clinical review and guidelines[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7,32(3):412-421.
[2]Btaiche IF,Chan LN,Pleva M,et al.Critical illness,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and medication therapy during enteralfeeding in critically illadultpatients[J].NutrClin Pract,2010,25(1):32-49.
[3]Kolb G,Br ker M.State of the art in aspir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idea of a new non invasive predictive test for the risk of aspiration in stroke[J].J Nutr Health Aging,2009,13(5):429-433.
[4]Tamura-Lis W.Teach-Back for quality education and patient safety[J].Urol Nurs,2013,33(6):267-271.
[5]Wick Jy.Checking for comprehension:mastering teach-back techniques[J].Consult Pharm,2013,28(9):550-554.
[6]徐燕,周麗慧,胡靜,等.預防氣管切開鼻飼患者誤吸的循證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10):29-31.
[7]Jager AJ,Wynia MK.Who gets a teach-back?Patient-reported incidence of experiencing a teach-back[J].J Health Commun,2012,17(3):294-302.
[8]黃麗,王曉霞,張娟.回饋教學對食管癌開胸手術患者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26-28.
[9]White M,Garbez R,Carroll M,et al.Is“teach-back”associated with knowledge retention and hospitalreadmission in hospitalized heartfailure patients?[J].J Cardiovasc Nurs,2013,28(2):137-146.
[10]Kornburger C,Gibson C,Sadowski S,et al.Using“teach-back”to promote a safe transition from hospital to home: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discharge process[J].J Pediatr Nurs,2013,28(3):282-291.
2016-11-16)
1005-619X(2017)05-0499-02
10.13517/j.cnki.ccm.2017.05.021
066100 北京軍區(qū)北戴河療養(yǎng)院(281醫(yī)院)
范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