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紅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目標中指出:通過學習物理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自學的能力,學習物理學家在科學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決問題中嘗試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其中“學習物理學家在科學探索中的研究方法”不僅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的方法,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并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功能。
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必要的
物理學科對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務,有重要的作用。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重視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要鼓勵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精神;結合物理學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物理教學,學生在學習有關物質最普遍的運動形式和物質基本結構的知識中,受到觀察、實驗、物理思維等等優(yōu)良品質的熏陶。這些,都將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投身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必要的基礎。
愛國主義教育是物理教學的重要部分
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與社會主義教育相統(tǒng)一的,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比較深遠。展示歷史上的我國科學成就,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很多領域我國都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學生科技興國的意識。
營造和諧師生關系是德育的重要功能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產生的態(tài)度和體驗,是人的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在接觸客觀現(xiàn)實時,對現(xiàn)實中的現(xiàn)象總是持有這樣那樣的態(tài)度,產生不同的內心體驗。當客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時,就會產生滿意、愉快、熱愛、歡樂等積極的情感體驗;當客觀事物不能滿足人的需要的時候,就會產生憂傷、痛苦、厭惡、憤怒等消極的情感體驗。情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其核心意義是作為一種心理過程,這種過程是反映客觀事物與人自身需要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個體通過反映客觀事物與自身需要的關系,通過一系列的情感體驗而形成自己的各種性格特征,如態(tài)度、價值觀、意志品質等。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維交流,師生關系直接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教師重視情感投資,設身處地與學生心理換位,想學生所想,釋學生所疑,解學生所難,樂學生所樂,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教學中,熱心幫助每一位學生,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同時,盡量使課堂教學活動安排有張有弛,張弛結合,教學形式靈活多變,保證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和壓抑感。
物理學史蘊藏大量德育教育素材
在物理學史中,有物理學家的治學創(chuàng)業(yè),也有他們的為人處世,他們對待困難和逆境的態(tài)度,對名譽地位的看法,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對科學對事業(yè)的獻身精神,對社會盡責的高尚情感,這些都是物理教學中落實德育的良好素材,這些豐富事例,同時又是生動的故事,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造成心靈的觸動和震撼。教師可以通過事例向學生介紹事例,讓他們了解科學家也是凡人,只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能做得更好,就一定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甚至是未來的科學家。使學生從中陶冶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強責任感,激發(fā)奮發(fā)向上的斗志。
讓學生了解我國物理學成就
建國以來,我國物理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處于世界前列,例如:在核物理研究領域,原子彈、氫彈的爆炸,在航天領域,人造衛(wèi)星進入太空,神州系列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與回收,超導技術研究,高鐵技術,貴州建設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這些與學生緊密相連的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對學生的教育作用更明顯。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許多規(guī)律都是從多次實驗中總結出來的,物理學和生產建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所以在進行物理實驗時要遵重實事求是的原則,逐漸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比如伽利略之所以著名就是他將物理實驗引入物理研究,對物理學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教師的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實驗有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小組共同實驗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的合作精神,等等。通過以上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更加積極,并促進他們積極思考,使他們逐漸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物理課程特點,在物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不可能進行經常性的直接灌輸,更多的只能是滲透和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學中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就一定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遠縣荊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