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連云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難以解決或疑惑的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可以說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境界。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環(huán)境,讓學生想問
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教師首先在觀念上要有問題教學意識。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在課堂結束時應留幾分鐘給學生自己思考,發(fā)現并提出問題。同時教師也應重視給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留下適當的空白,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空間,讓學生互相提問,爭當小老師考考對方。教師還應告訴學生: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在教學中經常教育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不能簡單地接受和信奉,而應持審視和質疑的態(tài)度。
創(chuàng)設心理安全環(huán)境,讓學生敢問
心理學認為:要使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發(fā)展,首先必須使他達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消除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而教師提供的心理安全環(huán)境是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的前提條件。問題不是憑空而來的,想讓學生提問題,就必須讓學生發(fā)現有問題可問,努力營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質疑靈感。
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在提問時,有些往往不能提到點子上。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對提錯問題的學生,也絕不能批評,而應鼓勵、啟發(fā)其用另一種方式思考;對于學生提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無關或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時,也應對其做出鼓勵并講明原因。為了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提問,鍛煉他們的膽量,樹立其自信心;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先讓他們把問題寫在紙上,再照著念,不能要求過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對于課堂上來不及提問的,或不敢在大庭廣眾下提問的學生,可叫他們在課后再向老師提。這樣學生才能逐漸養(yǎng)成敢想、敢問、敢說的習慣。
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情境,讓學生要問
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情境,就是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概念上的沖突,造成認知的不協(xié)調,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他們進行了思維訓練,對問題的理解也就自然會水到渠成了。
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情形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使學生主動提問。一是認知矛盾。有時學生試圖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當理論與事實不一致時,就有了認知沖突,即有了問題。當學生的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時,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二是認知疑惑。當學生處于用已有的知識難以解決新問題,但又迫切希望解決新問題的疑惑狀態(tài)時,學生的問題也就產生了。比如剛開始學習乘法概念時,可以從一長串較大的相同數相加而感到麻煩的情境中提出能不能找到另一種簡便算法的問題。 三是認知空缺。有時學生試圖去探索和解決新問題,但通常用已有的知識又不夠用,于是便形成了認知空白,也就有了問題。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在課前先出示幾個整除的式子,再出示不能整除的式子,此時學生就會想:這又該怎么辦呢?學生的頭腦中也就有了問題,也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目的。
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情境,讓學生善問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數學問題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更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學生生活在社會中,對生活中的問題較感興趣。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可以先問學生:“你們今年幾歲了?過了幾年生日了?……小明今年8歲了,可他卻只過了2個生日,這是為什么?”有關生日問題在人們生活中是比較現實而且感興趣的,學生聽了定會興趣盎然,議論紛紛,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更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設趣味激勵情境,讓學生會問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發(fā)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一個人只有當他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才會主動地、積極地、執(zhí)著地去探索、思考。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好奇。教師要牢牢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總之,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多種形式把學生引入情境所隱含的“數學問題”中,使學生產生一種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渴望學習新知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就能喚起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逐步地培養(yǎng)起來了。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