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藝和郭柯其實不熟,僅“合作過一部戲,見面不超過五次”,卻無條件借給郭柯一百萬讓他去拍《二十二》,盡管她清楚地知道,紀錄片收回成本很難。我曾經在采訪中問過張歆藝為什么,她說因為“覺得他特別真誠”。
和郭柯見面約在一場《三十二》的觀影會上,他剛去機場接了陳麗菲教授來,陳教授特地從上海趕到北京支持這場活動,機票、食宿都自理。而此前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放映會上,蘇智良教授也特地前來支持。這對夫婦在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從事“慰安婦”研究20多年,對于此題材紀錄片,他們的“站臺”舉足輕重。我也問過陳教授和張歆藝相同的問題,她說因為“郭柯是真的在做實事”。
郭柯每到一個地方,每拍攝一個“慰安婦”老人,都會向張歆藝“匯報”情況,包括幫老人修了房屋、給老人買了糧油,還給老人留了點錢等等。這是張歆藝不曾要求的,可郭柯覺得,人家給你錢,你總得讓人知道你花在什么地方了。采訪拍攝完成之后,郭柯也沒有像以往的很多“過客”那樣消失掉,他和蘇智良、陳麗菲教授繼續(xù)保持聯絡。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每年會資助每位“慰安婦”老人5000元錢,以往都是打到老人或其家人銀行卡上,前年開始,郭柯主動攬下這個活兒,春節(jié)走訪每位老人,把錢親自送到老人手上,一同送去的,還有他和團隊自費買的米油等生活用品。郭柯覺得,有機會拍攝就是緣分,這些老人有生之年,他都不可能完全割舍下她們,他要每年去看望她們。
郭柯多次把這些老人和他的奶奶作類比,“如果坐在你面前的是你奶奶,那些問題你還問得出口嗎?”“你就把她們當成你奶奶,你盯著她們看二十秒,就不會覺得片子無趣了?!彼麖男『湍棠涕L大,他把對奶奶的感情移給這些陌生的老人,肯定動用了自己內心里最柔軟的部分。他還特意提醒我,為示尊重,寫“慰安婦”三個字一定要記得加引號。
當他說起自己心態(tài)的轉變,我很愿意相信,相信他曾經有過想去挖掘沖突故事的獵奇心,有過想要拿這個特殊群體撈得關注和認可的虛榮心,但是隨著向那些老人走近,這些都不重要了,他“就想著怎么多為她們做些事情”。
對于曾經有過的私心,郭柯表示“很慚愧”,也“很慶幸”,慶幸自己“根還比較正”,能夠發(fā)現那些私心,回歸本真,“就是盡量純粹一點,時刻想著老人家一點?!?/p>
他也慶幸自己有十幾年的影視工作經驗,讓他不用急于拍出一部作品獲得大家的認可,可以放下這些東西先做有意義的事情。我相信這樣的感情在片子里也能看得出來,我也慶幸在看片之前和郭柯聊了聊,我相信等到走進電影院,我會更加懂得鏡頭下的那份深情。只要面對他有意放入的長鏡頭,你的目光不躲閃,你愿意給予這些老人“最后的凝視”。
《郭柯:深情凝視“慰安婦”》作者:謝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