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很多人都熟悉這樣一個場景:公交車上,大家都低頭擺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其中,不少人在利用路途的短暫時間進行斷斷續(xù)續(xù)的閱讀?;氐郊抑?,頻頻刷微博已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必修課。這股風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圖書紛紛上市。
誠如專家所言,當下的大眾閱讀已呈現(xiàn)出越來越碎片化的趨勢。
有人指出,碎片化讓閱讀變“輕”的同時,也讓真正有效的閱讀變得艱難,對個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每天面對洶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個人不想成為被動的接收器,就必須具備更高的理性思維和判斷力。成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為信息的奴隸,這正是碎片化閱讀應有的能力所在。
毋庸置疑,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時間成了一筆不斷透支的財富,磚頭樣的經(jīng)典確實沒有整塊時間來閱讀。碎片化閱讀可以把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但它的隨意性太大,大部分信息是被人所引導的,正因如此,人們更容易斷章取義,輕易浮見盲從。養(yǎng)成這種閱讀習慣后,想沉靜下來進行深度閱讀就很困難。碎片化閱讀更考驗每個人對信息的辨識能力,對知識的整理能力,對自我的管控能力。碎片化閱讀是一種浮于表面的淺閱讀,很多時候,讀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閱讀的是什么;很多時候,看似讀者的閱讀量很大,但實際上往往花了不少的時間,卻似乎什么都沒有留下,因為有效信息、知識很少,也缺少沉淀。
閱讀方式?jīng)Q定了我們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的程度。
想要學習研討,想要汲取營養(yǎng),還是要進行傳統(tǒng)閱讀、系統(tǒng)化閱讀,還是要坐下來打開那一本本散發(fā)著油墨香氣的紙質書。靜下心來閱讀,你會去發(fā)現(xiàn)更新的知識,你會去找尋更多的注解,你會去完善更妙的思辨。這樣的傳統(tǒng)閱讀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從容,尤其是對文本的一種深入體會。靜下心來閱讀,當然會耗時耗力,也許會中途放棄,但我相信,那些堅持下來的人,那些時常與心靈對話的人,定得到了升華再升華。
不覺反思,教育一定要重視經(jīng)典傳統(tǒng)閱讀,要保護傳統(tǒng)印刷文化。本學期,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校高中生人手一本《朝讀經(jīng)典》。這是根據(jù)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編寫的,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讀本。也在今年,2月20日,襄陽市首屆“國學風·少年誦 ”中小學生經(jīng)典誦讀大賽舉行決賽,入圍者用古詩新唱、歌舞伴誦等形式展示國學經(jīng)典的魅力。
筆者的高中課本也收錄了很多國學經(jīng)典,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鑒賞完了文本,筆者鼓勵學生通過新媒體收集相關資料,廣泛閱讀品鑒,可以查看到相關影像資料,有些影像資料融入了藝術性的改編,尊重作者,尊重讀者。各種媒介有責任推送那些準確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相比較而言,筆者更欣賞原著字詞的精當,那對人物的塑造,對細節(jié)的關注,甚至連一次宴會的座次方位都能顯示出人物的尊卑,關系的微妙……值得我們去靜心品讀,因為你會讀出遠遠大于文字本身的驚喜,這些都是碎片化閱讀體味不到的。
碎片化閱讀只能是一種為適應現(xiàn)代生活而產(chǎn)生的文化形式。在忙碌之余,碎片化閱讀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閱讀方式,成為其精神生活的一道風景,但這充其量不過是一道單薄的風景而已。真正的閱讀還是需要埋下頭去潛心研究,細心品味求索。
人應當有別人不能輕易拿走的東西,例如思想,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重拾傳統(tǒng)閱讀,不斷修煉完善自我。有時我們也得學會關愛自己,特別要關注自己的內心,戒除隨時隨地可能出現(xiàn)的浮躁懈怠等負面情緒,慢些再慢些,沉下去再沉下去,或許就能開出希望之花。
(作者單位:襄陽市第九中學)
(責任編輯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