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東+肖靖涵+王嘉昌
摘 要: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并經(jīng)歷了兩次大規(guī)模的移風易俗運動,農村地區(qū)的很多婚喪舊習被破除,但民間風俗習慣又具有相當大的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些民俗又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本文僅以山西忻州農村地區(qū)為例。我將文章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第二部分講婚嫁習俗,第三部分講喪葬習俗,第四部分是總結但二者有很多習俗是相聯(lián)系的,所以會有交替和混合。本文在敘述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同時,又結合相關的文章和著作,較為清晰和詳盡地展現(xiàn)了忻州地區(qū)的婚喪民俗。
關鍵詞:風俗 婚喪 嫁娶 傳統(tǒng)
一、緒論
什么是風俗,《辭?!返慕忉屖恰皻v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 對“風俗”一詞的解釋,我國古代歷史文獻中早有記述,如《禮·緇衣》中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稘h書·地理志》有“凡民稟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下之情欲,故謂之俗”,“之上所謂風,之下所化為俗”。在這里較為清楚地說明了上層意識形態(tài)與民間風尚、習俗的關系。
在傳統(tǒng)的婚喪嫁娶中,是以血緣和鄰里關系為紐帶,這個在農村地區(qū)雖然仍占據(jù)主流,但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農村要辦侍宴,都離不開家人(族人)以及鄰居、親朋好友的幫助。
二、忻州地區(qū)的婚嫁習俗
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農村地區(qū)的婚禮開始與城市接軌,首先結婚的前提是彩禮、樓房以及汽車,這對于大部分農村家庭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據(jù)有關史料記載,中國婚嫁中的拜金傾向在漢代就初見端倪,《前漢書·地理志》中就有“婚娶太早,尤崇奢靡”的記載,到近代婚嫁輪財達到極盛。新中國成立后,依靠政治力量的人為推動,這一現(xiàn)象基本得到控制,但是是膚淺的、不穩(wěn)固的。20世紀90年代隨著政治控制力減弱,一些傳統(tǒng)禮俗回潮,婚嫁輪財重新抬頭,這一現(xiàn)象愈演愈烈。在家鄉(xiāng),廣大農村婚事彩禮名目繁多,而且費用驚人。彩禮包括身價錢、見面錢、定親錢、衣服錢、首飾錢、壓歲錢、生日錢、下車錢、開箱錢、過節(jié)錢、看戲錢、過夏錢、過冬錢、沏茶錢、換花錢等等,名堂之多,無奇不有。
在農村,一個人是否遵守約定俗稱的禮儀,通常是被看作懂不懂“禮數(shù)”、通不通人情世故的標志。在傳統(tǒng)經(jīng)濟條件下,農村普遍較貧困,因此許多人生大事需要依靠眾人的力量才能完成。人生三件大事“操辦兒女的婚事、建屋蓋房、為老人辦喪事”,這是忻州地區(qū)廣大農村居民世世代代相沿成俗的人生軌跡,也是至今人們評價一個人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基本尺度。例如,在平常聊天中,人們會對兒女已成了家的人投去羨慕的眼光,以及包括父母本身也很驕傲,感覺在人前能抬得起頭、很有面子。這三件既然是大事,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保障。如果當事人在村子里注意處理好鄉(xiāng)鄰關系,在別人的婚喪嫁娶、建房蓋屋上盡心盡力,那么大家對他的事情都很熱心,積極參與。反之,如果當事人在村中不跟他人交往、不參與他人的大事,那么當他辦事的時候就會受到村里人的刁難,例如婚喪所需的一些東西很難借到,喪事上沒有人幫忙砌葬(建造墓室)、無人抬棺出殯,建房無人幫工或在婚喪大事上故意制造錯誤讓主人丟臉,這些都是我親眼見過、親耳聽聞的。但這種相互幫忙的道德契約關系也受到經(jīng)濟沖擊,因為人們的工作、收入的原因,有時候很難給好友或鄰居提供及時的援助,這有時候也會影響兩家的關系,因此也在農村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些以營利為目的的雇工,他們專為婚喪、建房服務而獲取報酬,甚至有人專門為別人抬棺出殯而獲取報酬。不過,對于大部分人家來說,抬棺出殯主人家還是會找朋友們來做,經(jīng)濟原因是一方面,而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如果花錢雇人的話會讓人們覺得主人家為人不夠忠義、朋友少,會讓大家恥笑。
三、忻州地區(qū)的喪葬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許多傳統(tǒng)的社會習俗已經(jīng)消亡或發(fā)生巨大變化,但喪葬禮俗在農村地區(qū)仍舊頑固的被遵循著,并且愈演愈烈,其形式繁復冗縟。而喪葬禮俗之所以在農村能夠依然盛行,其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固守著神鬼、孝道等傳統(tǒng)觀念,人們認為人死后要變成鬼,鬼可以作祟生者,亦可保佑生者,人生的禍福由自己的祖先決定,因此,廣大農村尤其看中老人的葬禮。中國人強調的是孝敬,不僅是父母在世的時候要孝敬,而且在老人過世之后更要顯孝,因而孝道成為傳統(tǒng)喪葬禮儀的核心。傳統(tǒng)的喪禮程序主要包括“裝裹”(給老人穿壽衣)、燒下炕紙(將紙燃盡后的灰用手巾包裹好,然后放入老人懷中,預示在下輩子有錢人)、入棺、晚上7點左右親朋好友“燒夜紙”進行吊唁(披麻戴孝、兒孫先燒)、親朋好友回到家中后會在大門口圍上一圈灰(應該是怕死者的魂跟進去)。
第二天晚上12點前打還魂紙(又叫碎頭紙,把一沓白紙疊一塊然后剪成穗狀掛在門口的外墻上),一般看到誰家的門口有這個就知道這家有人過世了。之后就是兒孫與主子(死者的侄子)商量發(fā)引(出殯)的日子、并尋找墓地、建造墓室,必須在“二七”之后死者才能出殯,在這個期間還組織“燒頭七”、“燒二七”甚至“三七”。
發(fā)引當天午飯過后,開始正式的出殯,因為農村地區(qū)傳統(tǒng)意識觀念深厚,推崇入土為安,因此多為土葬,而墓室一般都是主人家的朋友們共同壘砌而成。抬棺前,兒孫要用背靠棺材的大頭(方言,我也不太明白)之后朋友們抬棺出門,出了大門先燒一輛紙汽車,然后一支出殯的隊伍便構成了。最前方“童男童女”和“引路菩薩”開道,在七八年前都是由家人(族人)來舉的,但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專門靠舉這個收費的群體。然后緊跟著的是花圈,在農村地區(qū),這種紙質花圈極為常見,而舉花圈的人一般是主人家的朋友們,這個從過去到現(xiàn)在始終沒有過變化。然后就是響工隊伍,忻州被稱為“八音之鄉(xiāng)”,所以無論婚喪還是嫁娶這種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一直延續(xù)下來,在喪葬儀式中顯得尤其重要。之后便是孫子舉“引魂幡”(大的柳樹枝上沾著一些條狀的白紙)或者抱死者遺像,兒子拄“哭杖棒”,之后便是抬棺的隊伍,一般為16個人,前八后八,并且另外有兩人各拿一把長凳,當抬棺的人累了或者在人多的地方停下來支撐棺材用,之后便是死者的兒媳婦和閨女們乘坐的“彩車”。當隊伍出了村口后,兒孫跟親朋好友去墳地負責安葬老人,焚燒花圈。而兒媳婦跟女兒們則在村口脫掉孝衫、卸下麻披,換上白色的衣服,按照原路返回,在路上不可與人交談,不可回頭,每走十步需跪下磕一次頭。在回到家中后,這些女人們走到靈堂,靈堂中有一個乘水的紅色盆子,里邊放著包著銅錢的紅紙團,老人有幾個兒女便放幾個,女人們開始“撈富貴”,在這些銅錢中,有一個是在“照時燈”里浸過油的,而誰撈到這個,便預示著誰家將會好運連連、財源不斷。
四、結語
民俗是民間約定俗成并傳承于世的風俗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行為文化。傳統(tǒng)民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正確對待,既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良民俗,又要消除傳統(tǒng)民俗中的消極因素及其影響,堅持移風易俗、破舊立新。
參考文獻
[1]山西方言慣用語的結構、語義及認知研究[J].李淑珍.晉中學院學報.2009(02).
[2]死亡與中國的喪葬文化[J].靳鳳林.北方論叢.1996(05).
[3]五臺山地區(qū)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性別歧視[J].潘慧生,王福應.五臺山研究.2004(02).
作者簡介
張敬東,男,河北大學歷史學院學生,山西忻州人,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地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