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觀眾的淚腺不是自來水開關(guān),不要把情緒撩得太廉價和隨便。
看完《深夜食堂》漢化版的第一集,我如赴盛世般上豆瓣打了一星,看它從2.4滑到了2.3。劇組心大,也藝高人膽大,錯把金主當(dāng)金剛鉆,以為大卡司、大制作、大宣傳,就能攬下這瓷器活??此麄円贿吿状庞忠贿吪龃傻母木帲Z然倒塌的心情,不亞于目睹心中的白月光被資本的哥斯拉給強暴。
雖說集體泄憤式的一星,有極端情緒“作祟”,但在捍衛(wèi)審美情操這件事上,我不想放棄說不的權(quán)利。道歉有用的話,要豆瓣評分干什么。對不起,你對“深夜食堂”的侮辱有多不手軟,我捍衛(wèi)說真話的自由就有多不心軟。
先來說說吃,在我們這個舌尖上的國度,一半人是吃貨,另一半是美食家。即便在號稱“美食界A片”的《孤獨的美食家》里,對著“雞肉刺身”,我等也曾仰天長笑呵呵呵。所以較真的重點其實不在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與人之間的惜存,還有食物作為艱難人生一絲回甘、曲折世道片刻溫存的存在意象。想想看,大半夜的,被泡面、炸雞、手抓餅卷油條(劇中叫煎餅果子)這么不用心的料理粗糙對待,只會感覺人生更糟吧。
再來談?wù)勅?,泡飯三姐妹、脫衣舞娘、娘氣大叔、黑道大哥……在原版里,他們是生動的、真實的,哪怕處于邊緣,也像活在身邊。食物為帳,撩開繁華都市的暗角,在主流高光覆蓋不到的一隅,亞文化的涓涓細流,暗涌著對中下階層和邊緣化人群的悲憫與撫慰。他們因浸透世情而通透,因挫傷愈合而練達,在高度商業(yè)化的社會,對物質(zhì)的淡泊,才會生出入世的溫柔。
反觀國語版,遍地流金的密集植入令人發(fā)指,原版價值觀里深深摒棄的一切,就是他們在做的事情。人設(shè)也同樣令人滿腹狐疑:為什么寧愿尬聊也不去睡覺,可以提前約的飯、續(xù)的攤為什么要夜半2點完成,接近凌晨5點還想睡美容覺,是連常識都不要了嗎?
架空的情節(jié),不合理的倒時差,無視國籍語言轉(zhuǎn)換后的鴻溝,填塞懸浮式的表演,把深沉演成面癱,把酷演成失明,把佻達演成花癡,把天真演成造作,令我們想起了被越南版《還珠格格》與《西游記》支配的恐懼。尤其一盒方便面引發(fā)的悲劇之后,企圖用生硬如“真正的友情就該像方便面,在任何時刻給你最暖胃的陪伴”的臺詞圓場,說著自己都不信的道理,良心不會痛嗎?
作為黃老師前文藝時代的迷妹,我不忍倒戈相向。但摸著良心說,不是所有的刀疤都叫故事,有的也叫塑膠感。小林薰的老板,神秘沉默,甚至有種靜水流深的慈悲,對任何事,他不強行干預(yù),讓它自然發(fā)生,自然結(jié)尾,他的存在就是慰藉,是有點禪意的。再看黃老板,有時硬憋著不說話,但片長注水到40分鐘,拖沓婆媽,他又不得不像居委會大叔,為這一片區(qū)的婚喪嫁娶、撕逼調(diào)解操碎了心。這用力過猛歪了樓的毛病,跟所謂“挽尊”的馬克單元是一樣的。
我承認,馬克的故事看得我涕淚四流。老辣的導(dǎo)演,在每一秒都花狠勁,死掐觀眾的淚點,如果翻拍的是《我是山姆》或原創(chuàng)八點檔苦情戲,我不吝給五星。很遺憾,《深夜食堂》,其精髓就在于適可而止。咸淡話尋常,而不是往鼻子灌芥末,可勁兒煽。日版故事不一定讓你流淚,但是心酸、體諒和釋然,這些感性沉淀后的歷程,足以百轉(zhuǎn)千回好幾趟。
世道的澆漓詭譎,點到為止,光陰的涼薄無寄,哀而不傷。其間的留白,才是時常捉襟見肘的人生在舒服角落伸展出的一點點余裕,是生命的韌度,是絕佳的治愈。觀眾的淚腺不是自來水開關(guān),不要撩得太廉價和隨便。不管是整容般的演技還是毀容版的演技,吃相之難看,無甚差別。
俗話說得好,未嘗長夜擼串吹瓶者,不足以語人生。可憐這部從根源上就錯了的劇,千里迢迢求了一副水土不服的偏方。時而凌空蹈虛、懸置于浮云,假裝自己踩的是煙火氣。時而跌落到泥漿打滾,擔(dān)心重口灌溉的收視群,無法習(xí)慣日式小清新。珠玉在前,過分下猛料,在我看來,都是對原本意境的偏執(zhí),更是露怯的表現(xiàn),由此灑出的雞湯就算再滋補,我也拒絕享用,因為滿口都是味精——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