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連奕琦導演的《秘果》,不僅演繹了饒雪漫筆下的殘酷青春故事,還延續(xù)了光線出品的青春系列。該系列在當前國產電影的格局中,已形成相對成熟的類型片生產模式。陳飛宇、歐陽娜娜、鄒元清、米咪和歐豪的主演,使得《秘果》的演員與片中角色年齡達成高度契合。00后的陳飛宇和歐陽娜娜,演技比起當前充斥市場的80后、90后“前輩”,也并無太大差距。他們真正17歲的樣子有著足夠的驕傲、執(zhí)著和直面“真相”的勇氣,即使“真相”不過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而“強說愁”的執(zhí)念和臆想。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00后的觀眾,應該都能從中找到精神層面的回應。
自2012年,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后,青春片逐漸成為內地市場和業(yè)內熟知并認可的電影亞類型,并引發(fā)一連串青春懷舊風潮。青春期作為每個個體必經的人生歷程,承載了太多的意義符碼。內地“青春片”概念出現(xiàn)后,被迅速擴大內涵和外延,一舉囊括14歲到30歲之間的青澀、光芒,以及奮斗歲月中的林林總總,關涉模糊的理想,懵懂的愛情和未來的憧憬。校園作為青春期獨一無二的場所,成為情感的敘事點,悄悄述說著經年的青春故事。
青春之前是一張白紙,青春之時則如同突然獲得了揮灑顏料桶的權力。人類也許只有在青春時代才能自覺去想象并無所畏懼地實現(xiàn)無限可能的未來,其后的人生路向將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蛟S,我們在每一個導演營造的青春夢境中,都會以自己的體悟感受到逝去青春之美、之痛。人們在青春期最在乎真相,又恰恰對于真相最無能為力。當成為有能力的社會人后,就對于青春充滿無限追憶,甚至在記憶里重組“過去”。這為《秘果》提供了敘事的社會心理學背景。
遺憾的是,內地青春片發(fā)展到2017年,由于有些項目遠離了初心,尤其是車禍、癌癥、小三、出國、亂斗等重口味,以及逃避現(xiàn)實、過猶不及的創(chuàng)作思路,讓部分觀眾失了信心。相對而言,《秘果》更符合青春應有的激情,對于學習、家庭、愛情、金錢、責任等的思索和實踐有其現(xiàn)實意義。陳飛宇飾演的“學霸”段博文,生長在再婚家庭,父親責任感不強且酗酒,段博文與繼母也矛盾重重。歐陽娜娜飾演的“元氣少女”于池子喜歡段博文,但又與單親媽媽間充滿了莫名的親密式緊張,因為她懷疑媽媽和段博文的爸爸關系復雜而曖昧。
《秘果》的爆點,就是青春的秘密。段博文和于池子逐步發(fā)現(xiàn),真相并非自己的臆想,也并非像“親眼所見”和喊出來的“臺詞”般那么簡單。青春的苦澀和清新,來自于自然和矯情,幻想和較勁,突如其來的心動和無法解釋的聯(lián)想,暗暗的羨慕嫉妒和愛恨交纏的友誼。美好和憂傷共同打造的青春氣質,而不是跌宕起伏的事件,才是青春片與觀眾達成共識的前提。對于“青春”的解讀,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各有不同,沒有人能壟斷對于任何時代和青春的解釋權。所有的青春片,都是“他者”的青春。
或許,青春就是一出折子戲,沒有彩排,沒有預演,我們只能于千萬個結局中尋找“自我”,從而將內心所有的苦悶與不解,迷失與歡喜述說一些。青春永遠不可能殆盡,腦海里的風波如海浪,滔滔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