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日長于百年》中,艾特瑪托夫通過神奇與幻想的故事將自己對于社會人生的思考表述出來,通過引人入勝的人生故事傳達出一日的清醒要勝過活過百年的思想,本文基于這樣的思想提出自己怎樣才能清醒的活一日:唯有對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做出選擇,生活才能夠有希望。
關鍵詞:選擇;對比;文明
作者簡介:張娜,女,滿族,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1
引言:
《一日長于百年》運用古老的傳說、奇異的神話、想象中的科學事件、真實的革命運動等貫穿在葉吉蓋的一生中,正如“運用神話和傳說,其本身不僅對文學的今天,而且對文學的明天,都蘊藏著許多未被利用的潛力。”[1]
一、動物和人類的行為對比
本書的開頭描寫道,小狐貍堅定地向著目標進發(fā),雖然有些擔憂,但更多的是堅定。在茫茫的草地上,瘦小的狐貍什么都不害怕,是因為它自己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它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下來,為了填飽自己總是喊餓的肚子。同樣作為人類,有時候可能會做出一些十分錯誤的事情,不顧后果,也不顧現(xiàn)在這樣錯誤的行為會給自己造成多大的傷害。早在艾特瑪托夫的成名之作《查密莉雅》中,作者就已經告訴了世人如何去選擇?!靶≌f寫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吉爾吉斯山村一有夫之婦查密莉雅,不顧傳統(tǒng)的觀念和習俗,愛上一個‘只有一件破大氅但‘精神上比誰都富有的丹尼亞爾,跟他一起出走的故事?!盵2]查密莉雅選擇了丹尼亞爾,選擇了思想豐富的丹尼亞爾。可是他表面上選擇的是丹尼亞爾,實際上選擇的卻是對人生的追求。艾特瑪托夫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寫了這本書,說明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發(fā)現(xiàn)人類的錯誤選擇,給了足夠的提示,企圖去教人類如何選擇。
二、林海星人和宇航局的行為對比
美蘇兩國宇航局共同創(chuàng)辦了“公約號”項目,在這個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雙方所享受的權利和所遭受的損失都必須保持一致,不能有絲毫差別,就連“公約號”航空母艦停泊的位置都要事先計算好。為了把埃克斯星球上豐富的礦物質資源輸送到人類生活的地球上,美蘇雙方開展了“創(chuàng)造計劃”,但是在這一時期,雙方又遇到了一些困難。然而,這也只是小的困難,是很容易被解決的。只要美蘇雙方能夠攜手,這樣的困難就可以迎刃而解。作者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宇宙發(fā)射場,我引用的兩個不同的世界,不同體制是超出歷史現(xiàn)實的,完全是假定的,我所杜撰出來的整個‘宇宙學歷史,僅僅是帶著一個目的--以反常的夸張形式使對地球上的人具有潛在危險的局勢更加尖銳化?!盵3]林海星人主動邀請人類的宇航員去參觀自己的星球,并且介紹自己的文化,甚至主動渴求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對未來有益的事情。
三、墓地傳說和薩比特讓的對比
卡贊加普曾經和葉吉蓋一起去了咸海,并且在咸海葉吉蓋受到了卡贊加普的囑托。這是葉吉蓋的患難之交卡贊加普在他臨死時候的愿望,他想讓葉吉蓋把自己埋在古老的阿納貝特,因為卡贊加普一直都堅信古老的傳說,堅守遠古的信仰。而艾特瑪托夫這樣寫可能是想用卡贊加普這樣的行為來為人類走出第一步,就是要堅守古老的文明,要讓這些優(yōu)秀的、有用的東西一直傳承下去,不會被遺忘。這位既承受著悲觀主義又堅持著現(xiàn)實主義的老人,經歷了世事滄桑,跨越了無數(shù)的困難和曲折,在人生的最后一站弄懂了一個真理:人是活不過時間的,但是人可以讓時間綻放。所以,他死后還是想要與古老的文明融合在一起。阿納墓地在早先有一個傳說,就是一位青年被柔然人俘虜了,然后柔然人給這個青年戴上了一種叫做“希利”的東西,戴上之后這位青年就什么都不記得了,只能聽從他的主人柔然人的指揮,其他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不認識自己的父親母親。這個青年人所能做的就是每天都重復同樣的動作,也沒有什么感情,早就變成了“行尸走肉”。而這位母親,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救贖,改變“行尸走肉”的處境,只身冒險,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危險,并不能打敗身為母親的她。
結語:
“既是生活,也是生活寓示?!盵4]艾特瑪托夫以阿布塔利普和查莉芭的家破人亡、以美蘇兩國航天局和林海星人的行為對比、以卡贊加普、葉吉蓋和“杜年拜”傳說的種種對照中教會世人行動,教會眾人抉擇,盡管人類正處在最迷茫的時刻,但是為了未來人類仍會存在于這可愛的世界上,人類必須做出改變。而向什么方向改變,葉吉蓋、卡贊加普、查莉芭等已經給出了答案。
注釋:
[1]帕爾霍緬科.現(xiàn)實主義的廣闊天地[M].莫斯科:蘇聯(lián)作家出版社,1982:462.
[2]李明濱,李毓榛主編.蘇聯(lián)當代文學概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90.
[3]韓捷進.人類視野觀照下的蘇聯(lián)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43.
[4]西多羅夫.時代、作家、風格[M].莫斯科:蘇聯(lián)作家出版社,1983:267.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艾特瑪托夫.斷頭臺[M].桴鳴,述弢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
[3]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濱克萊.理想的沖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