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玲玲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币虼?,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把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修改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在修改習作的訓練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修改習作的習慣,領悟?qū)懽鞯母[門。
【關鍵詞】修改;方法;習慣;提高
小學習作教學一直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現(xiàn)象,教師掌握著評改習作的生殺大權(quán),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近年來,我們城鎮(zhèn)小學班額多數(shù)超標。面對兩周一次的習作,六十多本習作本,每個老師都會感嘆“心有余而力不足”。深入細致地批改吧,時間不允許;草草地打個成績吧,愧對學生的辛勤勞動成果;抽取一部分學生的習作詳批吧,又覺得對不起其余的同學。真是左右為難!再者,學生多數(shù)只在乎得分,對于老師精心寫的評語未必領情,難得有學生能仔細地看教師的評語和修改之處而獲益。教師的批改成了無效或成果不大的勞動。
玉雕為飾,文改為章。然而,如何使目前的小學習作修改走出“費時低效”的困境呢?筆者認為要把評改的權(quán)力還給學生,克服傳統(tǒng)習作教學中學生只知“作”而不知“改”的弊端。魯迅先生說:“文章是改出來的?!薄案牡膬?yōu)先權(quán)應該屬于習作者本人?!边@也是葉圣陶先生反復強調(diào)的?!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币虼?,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方法,把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修改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在修改習作的訓練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修改習作的習慣,領悟?qū)懽鞯母[門。
一、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修改意識
(一)激發(fā)動機,曉之以理。
1.借故事說理。古今中外許多著名作家都有修改文章的逸文趣事。如我國古代文人賈島“推敲”的典故,葉圣陶先生對文章精雕細琢的故事,托爾斯泰改稿的故事等??筛鶕?jù)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結(jié)合班隊活動,講給學生聽。無形中,就使學生明白自行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學名言知理。名人關于修改文章的論述中不乏精辟獨到的見解,可以發(fā)動學生搜集那些淺顯易懂的修改作文的名言警句。比如:“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把可無的字、詞、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保斞福氨仨氂肋h拋棄那種認為寫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這還不夠?!保ㄍ袪査固W寣W生搜集并學習名人的話,可以誘導學生參與修改作文的活動。
3.展改稿明理。把文學作品和雜志中修改的部分章節(jié)的手稿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觀讀,使其感受作家如何修改文章?;蚴钦故景嗌夏承薷牡耐瑢W的手稿,讓學生感受到好文章確實是精心修改出來的。
(二)營造氣氛,激發(fā)情趣。
1.寫評語激趣。平時,在改作文中采取寫評語鼓勵的方法激發(fā)學生改文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改文的興趣。在學生的作文上,不僅有眉批、尾批,更要隨機批閃光點,寫些鼓勵性的評語:“這句話說得真精彩,改得真妙?!薄斑@個結(jié)尾這樣一改,比原來更有鼓動性了,說明你聽講評特認真?!睂嵺`證明,老師把情感傾注于筆尖,化作激勵的批語,會激發(fā)學生改文的積極性。
2.用比較引趣。先啟發(fā)幾個有作文功底的學生修改作文,然后張貼出草稿和改稿,再讓全班同學參觀、評議。學生一對照,就發(fā)現(xiàn)改后的作文明顯比改前要好。結(jié)果,先走一步的同學嘗到了樂趣,后面的同學也會躍躍欲試。
3.借榜樣激趣。把作文中修改的原稿摘剪下來張貼在互比欄里;把較好的修改原稿裝訂成冊,讓學生傳閱、學習。
二、巧干能捕雄獅——培養(yǎng)小學生習作修改能力的策略
(一)修改要求要定位。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能力的現(xiàn)狀,修改要求必須是逐步提高,習作修改內(nèi)容很多,如果一味求全,則很可能一時難以全面做到。低年級時就要側(cè)重于句子的完整性、連貫性方面的訓練;中年級可側(cè)重于句子的寫具體和片斷的條理性等方面的訓練;高年級則側(cè)重于篇章中的選材、結(jié)構(gòu)及詞匯的活用、句式的運用、情感的表達諸方面的綜合訓練。
(二)教給方法很重要。小學生認知的方法掌握很少,故培養(yǎng)他們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指導時也要從易到難,從一個問題的修改到多個問題的修改,讓學生逐步掌握習作中常見的毛病,才能得心應手地解決問題。
筆者認為,以下培養(yǎng)小學生習作修改能力的具體方法很有效。
1.自己修改。教師把好的習作展示出來,指導學生賞析。請小作者當眾朗讀自己的習作,讓同學們感知習作的優(yōu)點。然后引導學生討論:這篇文章好在哪里,為什么?讓一時沒寫好的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看到自己習作的不足。然后,教師讓學生對照佳作,修改自己的習作。
2.結(jié)對互改。俗語說,旁觀者清。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尋找一位習作寫得好的同學當小老師,結(jié)對修改。一方面,習作能力強的學生對于同學的信任一定會倍感榮幸,他們會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當好“小老師”,審視同學的習作一定格外認真投入;另一方面,習作能力弱的同學既可以多接觸“小老師”的優(yōu)秀習作,又能聆聽“小老師”的悉心教導,久而久之,積少成多,必然可以慢慢領悟?qū)懽鞯姆椒?、技巧,提高寫文、改文的能力?/p>
3.小組輪改。一個小組三、四個同學輪流改習作,交流的范圍相對比較寬泛,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爭鳴,從而擴展寫作的思路,又得積累詞匯量,更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文章的弊端與不足,互相取長補短。這樣,學生的收益會更大,進步也更快。
4.集體評改。教師可以選一篇中等水平的習作打印發(fā)給學生每人一份,然后提出適當?shù)男薷囊?,指導學生人人動手修改。教師利用電教手段,把原稿打在屏幕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評改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在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中,一起發(fā)現(xiàn),一起探索,一起感受。集思廣益,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功與不足,提高寫作及修改習作的能力。
5.一文多改?!拔恼虏粎挵倩馗摹?,筆者要求學生一篇文章要多讀多改,反復進行“深加工”。一般做法是:一讀改篇章,二讀改語病,三讀改錯漏,四讀求提高。
6.舊作新改。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知識的拓寬,對事物的認識能力也在不斷發(fā)展。筆者要求學生找出自己在低年級時寫的習作,以現(xiàn)有的認識水平去修改。學生會對自己的習作產(chǎn)生不滿足感,從而不斷地給自己的習作修改、潤色,養(yǎng)成修改習作的好習慣。
7.家長修改。城鎮(zhèn)上的家長相對文化層次比較高,所以,筆者有時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給家長看,讓家長幫著修改。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多半都比較重視。在教育子女時,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感情,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建議和意見。而且,每個家長的生活閱歷各不相同,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孩子提出一些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對于拓寬孩子的寫作視野有一定的好處。
總而言之,要培養(yǎng)小學生習作修改能力,先要培養(yǎng)小學生習作修改意識,其次要講究培養(yǎng)的策略。實踐證明,只要教師指導得法,學生常樂不懈,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可以不斷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