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磊
一、當前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現實困境
購買主體的選擇性上,福利化趨勢明顯。在大多數政府購買服務項目中可以看出,購買主體多為區(qū)級政府,而市級政府僅僅提供一些資金或相關的支持。在其他公共設施服務領域只有少數部門有購買服務的計劃,因此購買主體的選擇性上福利化趨勢明顯。從理論上講,在購買服務中,購買主體大多是各級行政單位或國家管理基層組織,相關政策也已經給出明確規(guī)定,在就業(yè)、養(yǎng)老、殘疾人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領域要加大購買力度,更好地發(fā)揮社會各界的力量。
購買項目確定上,協(xié)商化模式主導。為了滿足更多的社會需求和使社會服務更完善,我國對于購買項目的范圍一直有明確規(guī)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個別部門未能認真參考給出的購買項目內容,也缺乏先見性的科學調查,因此造成購買服務較為盲目,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意圖。
服務提供機構本質上官辦化色彩濃烈。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服務主體多是政府、企業(yè)或者個人,因此對于專業(yè)性和科學性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發(fā)展水平比較低,相應的政策和服務還不夠完善,要想找到業(yè)務水平高、規(guī)模相當、服務能力強的情況較難,這也就造成了已經存在的社會組織大多具有官方背景,形成一種不合理的循環(huán)。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是來自政府資助的社會組織,而那些真正需要的社會力量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這種不合理也造成公共資源的不平衡分配,長期下去會降低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服務提供機構的公共性。
二、擴大購買社會服務的主體與類型的選擇范圍
作為一種社會管理的創(chuàng)新方式,需要對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境與不足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革,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
目前,我國購買社會服務的主體主要有三類:各級行政機關、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yè)單位以及在登記管理部門登記或經國務院批準免予登記的社會組織依法登記成立的企業(yè)、機構等社會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購買主體主要集中在第三種上,同時在進一步的發(fā)展、實踐中發(fā)展新的社會組織,讓那些可以由社會組織提供的都以市場和社會為導向,為社會組織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然后以此為契機,讓一些以政府為支持的組織逐步轉化方式,逐漸向其他部門擴展。另外,在購買類型上可以借鑒國外的發(fā)展經驗,制定出符合本地區(qū)實際情況的公共購買項目,實現資源和效率的最大化。
三、推動社會公共服務組織和機構的發(fā)展
支持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有利于為社會組織與公共服務的良性結合提供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這對于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體系十分有益。
對于社會服務購買中內容的不足,要加強公眾表達和需求,滿足大多數群眾的需求。在公共服務的購買中最應避免的就是主觀臆斷下的隨意購買,沒有經過科學的調查和廣泛聽取公眾意愿,隨意選擇購買內容很難做到對公眾負責。首先,針對社會服務購買內容的不足,應制定合理的政策,了解社會的需求,開辟搜集信息的渠道,全方位了解公眾社會服務的需求,分類整理出多數人需求和目前最迫切的需求,然后根據數據分析給出的科學結論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規(guī)劃,避免資源的浪費。其次,要完善民主制度在公共需求中的表達權,讓人民的話語權真正落實。不同的主體和組織、團體都有表達“買什么”的機會,讓人民真正參與到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業(yè)中來。政府也要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聲音,將他們的表達納入實際的購買服務中,一方面滿足政府對于弱勢群體的幫助和照顧;另一方面保證政府購買的公平和公正。
四、完善社會公共服務的評估機制
在滿足公共需求的同時,也要完善社會服務內容的表達和參與的評估。首先,通過制度的設置和建立讓群眾充分參與,同時確保群眾參與的透明、公正和公開。其次,評估體系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為外部和內部體系,再設立第三方監(jiān)督機制對評估體系進行再監(jiān)督和再評估。再次,評估形式要多樣化,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電話訪問、吸收群眾進入評估團等,讓公眾充分參與其中,提高評估的群眾參與度。最后,政府和相關的社會組織可以根據群眾評估結果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和服務質量、服務范圍的改變,確定具有政府購買資格的社會組織的名單。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編輯部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