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劍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摘 要】 信息技術作為當下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在小學的教學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傳統(tǒng)模式下信息技術的教學并不能取得好的成果,這就促進了新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產(chǎn)生。本文將結(jié)合找尋信息技術教學的路徑進行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學校與家長的重視,一個好的教學模式,不僅在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上,更在學生能力的提升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學工作者,必須探索與實踐新的教學路徑來滿足教學的需要。
一、準備充分,急學生之所急
在信息課程實踐中,學生會遇到很多且各不相同的問題。并且,隨著電腦的普及,學生利用家庭電腦對信息技術知識的實踐機會也越來越多,因此,遇到的問題也很多。由于,學生所學的知識有限,但對于知識卻有著強烈的好奇。因此,教師在課前應該進行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學生的問題。具體的方法這里進行舉例說明:在學習用word記日記這一課程中,因為學生都愛寫日記,但卻第一次用電腦記錄。因此學生對于這一課程十分的感興趣。但是,在實踐的運用中,由于某些失誤導致日記的版面等出現(xiàn)了問題。這些問題有,字體過于大,字體不是常規(guī)的字體,版面變成其它的樣式等,這不影響學生對于日記的記錄,但卻影響學生日記的美觀。但是學生所學的知識有限,導致無法自行解決甚至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學生對此一定非常的著急。因此,老師在進行用word記日記這一課程中,就需要對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準備。字體的選取,版面的設置以及一些其他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充分的準備,才能對學生的著急的問題進行解決。
二、實物展示,助課堂之所需
雖然電腦的普及很廣,學生對于電腦也有接觸,但是,電腦的實際運用等方面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還是十分的新穎,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知識理解上也不是很強。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實物來向?qū)W生進行展示。相對于,只是口頭上的敘述,實物的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學習上的障礙,從而更好地理解信息技術知識。比如,在學習網(wǎng)上查閱資料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口頭上的講述大致為打開搜索引擎,在搜索引擎輸入自己需要的內(nèi)容或者關鍵詞,然后搜索。這可以讓學生記住,但是效果不好,學生很難理解什么是收索引擎,并且其他的步驟也只能通過想象,這就造成學生很容易忘記其中的某個步驟。反之,如果老師直接在學生面前進行展示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只需要雙擊搜索引擎并且告訴學生這就是搜索引擎,再結(jié)合相關的定義。學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搜索引擎,然后老師再向?qū)W生展現(xiàn)搜索的步驟。老師輸入“唐詩三百首”,點擊回車,老師講解進入可以鼠標點擊搜索也可以點擊鍵盤的回車鍵,頁面就會跳轉(zhuǎn)到唐詩三百首相關內(nèi)容,點擊第一個內(nèi)容進入得到需要搜索的內(nèi)容。這種借助實物來對學生進行教學與講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對于一些專業(yè)名詞不熟悉的障礙也迎刃而解。
三、任務分層,顧能力之所異
由于學生對于電腦的接觸程度不同,因此,在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中也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是普遍存在也不容忽視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需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學生的能力進行任務發(fā)布。只有對學生的差異進行直面的應對,才能在知識上以及能力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提升。比如,在學習powerpoint相關的內(nèi)容時,老師布置任務為制作名為“我的校園”為主題的幻燈片,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這5個小組中每個組做出一個幻燈片,在分組過程中,秉承著實力平均分配的原則,小組人員合理分工進行制作。然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來處理不同的問題,有的學生進行學校照片文字等相關資料的收集,有的學生進行幻燈片的制作,有的學生進行幻燈片的裝飾。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做出最大的貢獻,最后,每個小組都完成了自己“我的校園”作品的制作。在這個小組合作過程中,合理地運用到任務分層的原理,學生在信息技術上的基礎與能力不同,因此他們就做不同的工作,這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得到了合理的考驗。并且,在小組分配的時候,也考慮到學生的能力不同進行了合理的分組。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是直視學生差異的體現(xiàn)。除了分組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直視學生的差異。比如,在學習制作成語故事集這一課程中,老師可以給予同學們布置3道題目,分別是用漢字寫成語故事,給予成語故事配圖,制成3張圖片以上的幻燈片。這三個題目的難度是遞增的,老師要求學生按照順序完成,這個過程中,能力強的學生就做的多,能力弱的學生做的少一點,此外還有給予同學思考等方式,按照不同學生的能力不同,給予他們不同的難度任務,照顧到學生之間差異的目的。
四、課堂評價,展學生之所能
適當?shù)墓膭钆c評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學習興趣,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也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加實踐的課程,其最終的目的是用于實踐,因此在評比過程中應該以實踐為主。根據(jù)學生在上機實踐操作中的表現(xiàn)與任務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表揚與鼓勵。例如,在上述幻燈片學習中的“我的校園”幻燈片制作過程中,5個小組的完成情況與效果不同,需要對完成好的小組進行表揚,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同時也利用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激勵其他學生更好的學習。然后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也要提出表揚,而對于在小組中不付出或者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也一種促進,并且在評比的過程中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的活躍,充分展示學生的各種能力。例如,在學習用word排詩集這節(jié)課程學習中,老師在班級組織一場用word寫詩的比賽,然后選取出前五名進行表揚,學生聽說有比賽,聽講就變得很認真,并且一直期待著比賽的開始,比賽開始后,學生也更加專心致志地投入實踐,在比賽結(jié)束。學生卻覺得只是進行了一場游戲,但是卻在游戲過程中更好地學習與實踐到了知識。
總之,信息技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基礎技能,一個好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大的提升與學到更加多的知識。探尋信息技術的教學路徑,是對傳統(tǒng)信息技術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也是推動信息技術教學發(fā)展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