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夏
一方面熱情高漲,一方面又謹慎小心
2017年4月3日,保利香港五周年春拍“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專場”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以1.0502億港元成交。據悉,買家是一位“80后”金融家。
在法國巴黎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的曾梵志作品回顧展上展出的曾梵志作品“面具6號”
近年來,“藏家年輕化”成為藝術領域頻頻被提及的熱詞。資深收藏家、經紀人梁曉新對《瞭望東方周刊》直言:“(這種現象)只是開端,以后會越來越多?!?/p>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館長夏季風認為,這些年輕藏家的多元化收藏取向使藏家群體變得更豐富,也保證了藝術的延續(xù)和傳承。
“如果中國的藏家仍停留在以往的品位,比如多喜歡鄉(xiāng)土藝術,就沒有了向前的遠見,就意味著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有問題?!彼嬖V本刊記者。
不過,當下的年輕藏家整體上還處于摸索期,很多人對藝術品的認知還不夠深入。一方面熱情高漲,一方面又謹慎小心,是這個群體的真實寫照。
對當代藝術的青睞
在夏季風的觀察中,2010年左右,進入當代藝術收藏領域的年輕藏家開始逐步增多,近兩年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年輕藏家入場很快,其中‘70后‘80后藏家約占三分之一?!彼榻B說。
這些人多從事金融、IT或高新產業(yè),普遍擁有較好的教育背景,不少人有海外生活或留學經歷,對藝術品的認知和接受程度高于一般人。
除考慮投資外,最難得的是,很多年輕藏家是因“賞”而“藏”。
“投資的初衷當然有,但首先是自己喜歡?!毕募撅L說,“尤其是投行,這個行業(yè)有藝術品收藏的傳統。對他們來說,投資理財和個人興趣愛好是結合在一起的?!?/p>
與早期藏家執(zhí)著于瓷器、書畫等傳統藝術品不同,年輕藏家更愿意購買裝置、雕塑、影像等,偏愛有抽象美學特點的藝術品——表達的大多是純粹的藝術本體,而非具有社會性功能的題材。這與藏家普遍具有國際化藝術視野有關。
不少年輕藏家對當代觀念藝術興趣濃厚。其源頭是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作品:1917年,法國藝術家馬賽爾·杜尚在一個小便池上隨便簽了個名,給它冠名為“泉”并送去展覽。
這種藝術的表達載體不受限,使最終呈現的藝術效果有了更多可能性,正與年輕藏家追求自由、探索自我的群體特性相契合。
年輕藏家多傾向于選擇與自己年齡相近藝術家的作品。一方面,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更多表達藝術本身,而不像“50后”“60后”藝術家著力于表達宏大敘事和歷史使命感,更易與年輕藏家的價值觀發(fā)生共鳴。另一方面,一些已獲得一定市場認可、但知名度尚有限的青年藝術家,其作品在數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對于新晉藏家尤其是年輕藏家來說,選擇余地較大。
2017年6月3日,北京匡時春拍“現當代藝術版塊”,“80后”藝術家郝量的《移用解剖學系列》以575萬元成交,超過最高估價約200萬元,而同場的“80后”藝術家冷廣敏、高瑀等的作品,成交價都在十幾萬元至二十萬元不等。
小眾門類的豐富與蓬勃
據梁曉新觀察,近幾年大量年輕人正涌入藝術品行業(yè),尤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為主,但仍以相關從業(yè)人員居多。
隨著中國人購買力增強,加上西方、日本的藝術品大量釋出,行業(yè)膨脹很快,原來的行家、古董商明顯跟不上形勢。而年輕人有很強的市場認知力,對新興的網絡交易渠道也很熟悉。
但是,嚴肅、專業(yè)的傳統藝術品收藏門檻較高,需要深厚的鑒定能力、文化藝術素養(yǎng)。梁曉新說,目前在傳統藝術品領域,能真正觸及國際認可的主流門類的年輕藏家仍然不多。
一直以來,國際上由蘇富比、佳士得等大型拍賣行掌控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多集中在瓷器、佛像等主流門類。
但國內市場顯然豐富和蓬勃得多。當高端藝術品對大部分人而言仍然高不可攀時,國內收藏群體在文化層次、結構上的豐富性反而更加凸顯,比如對折扇、書札、紫砂壺甚至小人書等的關注,也有少數人收集喬丹鞋或手辦等新興門類。
剛滿31歲的年輕相聲演員李寬收藏葫蘆已有十幾個年頭。
“國內收藏老葫蘆的不多,成系統的才能稱得上是收藏家?!崩顚捀嬖V《瞭望東方周刊》,“從宋代到明清,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有對葫蘆的關注,只是現在還沒有被大家認知?!?/p>
李寬生于相聲世家,祖父、父親都喜歡傳統藝術。無論是老式桌椅、墻上的名人書畫,還是花鳥魚蟲等北京民俗,家中這些文化符號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我慢慢覺得這些東西不只是一個介質,背后還有很深的文化,了解的過程就是認知、研究的過程,就這么喜歡上了?!彼f。
2002年,李寬決定把養(yǎng)蟈蟈的葫蘆“玩”成專項,從收集新葫蘆入手,到專門收藏百年左右的老葫蘆,至今已有千余個。它們有不同的工藝和紋飾,更寄托了文人情懷。
如著名京劇大師馬連良、梅蘭芳都喜歡用葫蘆養(yǎng)蟈蟈:每年寒冬,把收集的蟈蟈卵孵化出來,放在君子蘭等花卉旁,室外可能冰天雪地,室內卻蟲鳴聲聲,春意盎然。
一次,在一個幾乎沒人光顧的小古玩市場,李寬發(fā)現一個品相極差、極臟的葫蘆,憑經驗判斷是個老葫蘆,就買了下來。
回家后經過細心清理,葫蘆上露出了白鵝等刻畫、刻字,讓他欣喜若狂:那是著名收藏家王世襄送給著名書法家、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莊嚴先生的葫蘆。
因為材質脆弱,還易長蟲發(fā)霉,老葫蘆的品相極易損壞,保存完好的老葫蘆存世量較少。但碰上中意的,李寬常以超出市場價許多倍的價錢買下來,即使品相不甚理想。
“品相不好一定會降低價值。”李寬說,“如果還原它當年的歷史地位和承載的文化價值,多少金錢都無法取代?!?/p>
與藝術家一起成長
在李寬看來,“藏家年輕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們有錢的時間提前了”。
“現在的年輕人很早就注意到自己的精神需求,也知道在資產配置里,藝術品要占有一席之地?!彼f。
以往,高端專業(yè)的收藏知識、理念、話語權被少數歐美大拍賣行掌控,信息嚴重閉塞。年輕人只有參加足夠多的拍賣會、有了一定收藏基礎后,才能真正進入“圈子”。
如今,發(fā)達的資訊顯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傳統藝術品的收藏門檻。
“現在要調查一件古董的前身后世、市場走向等,一部手機就能搞定?!绷簳孕抡f,“年輕人可以直接進場參與拍賣,不必再像過去‘師傅帶徒弟式地長期鍛煉?!?/p>
“過去,藝術品市場一直被‘圈子把控,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對市場是正向鼓勵,可以刺激市場規(guī)模和影響力,提升藝術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的地位。”梁曉新說。
當市場進入調整期,炒作團體退出之時,也是藏家進場收購之時,對真正愛好藝術的藏家來說恰逢良機。
目前,不少拍賣行都推出了青年藝術家或小眾藝術品專場,畫廊也致力于培養(yǎng)或發(fā)現新的藝術家,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年輕藏家的喜好。
顯然,藏家的整體素質和趣味會影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而現在的年輕藏家普遍具有較好的教育背景和開放的藝術視野。
“75后”藏家徐少致(化名)是一位自歐洲留學歸國的設計師,收藏西方當代藝術品已近10年。他從2014年開始入手中國本土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有趣的是,與一些國際頂級藏家的收藏策略類似,不少藝術家都是徐少致的座上賓,他們周末會一起用餐或打高爾夫球。
他們共同交流對藝術的看法,徐少致借此觀察藝術家創(chuàng)作上的變化和創(chuàng)造力的延續(xù),藝術家也可以從徐少致那里得到理性的建議,雙方都有獨立的藝術判斷力。
“國內藝術市場的野蠻生長正趨向尾聲,一些真正希望投身創(chuàng)作的年輕藝術家開始沉淀下來。”徐少致說,“盡管炒作仍在,但買家都有能分辨的眼睛。這為藏家與藝術家一起成長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夏季風看來,像徐少致這樣的年輕藏家群體正處于逐步邁入中堅力量的階段。這些年輕藏家也已形成圈子,結伴去海外看展、參加藝術交流沙龍,是其社交圈內的一種生活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多數年輕藏家從一開始就是系統性構建自己的收藏體系。不久的將來,他們中會出現很多重要藏家。
從長遠看,年輕藏家的入局將有助于中國藝術市場、藝術家及藝術本身的良性發(fā)展。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下,這個年輕的群體整體上還處于摸索期,面臨的挑戰(zhàn)很多。
“(年輕藏家)整體上還處于好奇的階段。”梁曉新說,專業(yè)門檻的降低會讓一些年輕人滋生“刺激”心理,覺得拍場“舉手”是一件好玩、時尚的事情。
但收藏不僅僅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需持續(xù)追蹤、分析市場,而在市場不成熟、信息過量的情況下,又要正確甄別和選擇。
“從紐約、東京到北京,都有很多出身、來源很好的貨色,以極高價格成交,這背后一定不是個人行為,是資本的介入推動了高精尖藝術品的市場表現。”梁曉新舉例說。
同時,網絡加大了純粹逐利和盲目炒作的風險,每天數以萬計通過網絡交易的所謂“藝術品”,很多都不具備藝術內涵。
而藏品入手后,需要處理保存地點、光照、濕度、溫度等問題;還要整理并優(yōu)化藏品體系——比如,同一藝術家創(chuàng)作巔峰時期的作品,與其創(chuàng)作初期臨摹之作或普通習作價值相差甚遠。
因此,對于剛剛入場的中國年輕藏家來說,如何獲得獨立的藝術鑒賞力、市場判斷力、購買決斷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