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鐵剛
物理學史是人類對自然界中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包含物理實驗與理論體系、物理概念和定律定則、思維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以及物理學家的研究探索歷程。物理學發(fā)展史是一座理論與實驗、挫折與成功、邏輯與直覺混合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素材寶庫。筆者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通過加強物理學史教育,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
一、加強物理學史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物理學史的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的方法和品質。例如,伽利略在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中,用邏輯反證推理和實驗驗證的辦法,終結了“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這個綿延兩千年的錯誤,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卡文迪許扭秤實驗,用等效和放大的方法,巧妙地將不易觀察的微小變化量,轉化為容易觀察的顯著變化量,測量出非常微弱的力,證實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并比較簡便地測出了地球的質量,讓馬克·吐溫感嘆“科學真是迷人”;法拉第引入電場和磁場概念,指出電和磁的周圍都存在著“場”,進而提出了電場線和磁感線概念,用來解釋電、磁現象,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直觀,體現了類比法、對稱法等思維方法的魅力,是物理學理論的一次突破。學生對物理學家研究探索過程的學習和體驗,認識和學習科學家的思維方法,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科學思維品質。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合作精神
在物理教學中加強物理學史教育,讓學生走進物理學家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和謙遜品格,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協(xié)作意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從對行星和太陽間的引力的研究,到月地檢驗,再到發(fā)明微積分解決兩個均勻球體間的引力計算問題,最后才大膽地推廣到宇宙中的任何兩個物體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其研究過程艱辛漫長,細致嚴謹,讓學生明白對科學的探求過程是曲折的,有時還可能是乏味的,需要有一種百折不撓、愿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又如,原子結構及原子核結構的認識過程,是眾多科學家前赴后繼、不斷創(chuàng)新超越的過程,也讓我們認識到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認識是沒有止境的。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擔當的精神和對科學的責任意識
物理學史中有許多科學家為真理獻身的動人事跡,讓我們明白了真理終將戰(zhàn)勝謬誤,但有時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價。伽利略為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教會終身監(jiān)禁,布魯諾更是被活活燒死,這些將激勵后人為科學、為真理、為人類的發(fā)展進步而不懈奮斗。為研究“上帝之火”———雷電,富蘭克林多次被擊昏,未喪身雷電事故完全是一種僥幸。他冒險弄清了雷電的本質,提出了用避雷針來保護建筑物的建議,為人類解除了雷電帶來的巨大災害??茖W家們?yōu)榱丝茖W的發(fā)展,為了人類的安全與和平,不畏艱險、不怕權威、不惜生命、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質,培養(yǎng)了學生為科學獻身的探索精神以及為科技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責任意識。
二、在物理教學中加強物理學史教育的幾點嘗試
1.課前運用物理學史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適當運用物理學史引入新課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自由落體運動時,可以從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的小故事引入新課,同時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驗證不同的物體下落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參與意識;又如,在講行星的運動時,先提問:“有一位科學家被人們尊稱為‘天空立法者。你知道是誰因為什么獲得了這一殊榮嗎?”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科學足跡”內容,一起學習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過程,這樣能讓學生較深刻理解開普勒三定律及其歷史性貢獻;再如,提問:“同學們知道海王星、冥王星是如何發(fā)現的嗎?”作為“萬有引力理論的成就”一課開場語,來學習用牛頓定律的理論指導實踐在天文學上的成功案例;在講述核裂變時,可提問導入新課:“你知道原子彈和氫彈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嗎?”利用學生對原子彈、氫彈的神秘感和強烈興趣,給學生造成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學習經典力學的局限性時,可提問“你知道我國在世界領先的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計算機是怎么回事嗎?”進行課堂導入,講解經典力學的適用范圍,簡要講述相對論力學對高速運動物體的研究妙趣,和量子力學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奧秘,鼓勵學生今后投入到這兩大物理學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引導學生立志獻身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
2.課中運用史料還原歷史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
課堂上若能適時穿插和還原物理學史案例,將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啟迪。例如,在講電磁感應定律時,為了加深對磁生電時磁通量變化這一條件的深刻理解,穿插科拉頓的實驗研究的故事,師生一起模擬演示科拉頓的實驗。老師接通或斷開原線圈回路開關,穩(wěn)定后再去看檢流電流表,模擬科拉頓在兩個房間做實驗。雖然實驗中電流表偏轉了,但他什么也沒看到;學生雖然看到了電流的產生,卻未能理解所看到的現象意味著什么??评D失去了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機會,他的學生也未能敏銳地捕捉這一激動人心的瞬間,成了科學史上的一樁憾事;又如,講光的波粒二象性時,讓學生分成“微粒說”組和“波動說”組進行辯論,分別展示兩種學說的觀點和實驗事實,最后兩組握手言和得出光的波粒二象性。這樣使學生對前面學習了的諸多物理知識進行復習和運用,更好的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來龍去脈及其實驗基礎,加深學生對光的本性的認識。
3.課外開展物理學史研究性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課外活動時間,指導學生閱讀科學家傳記和科普讀物,上網查找物理學家及其研究過程,開展關于物理學史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寫研究課題報告,讀后感、科普小論文等,談自己對科學思維的理解,對科學的態(tài)度和自己肩負的責任等。備課組組織對全年級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和獎勵,將優(yōu)秀研究報告和小論文在全校范圍內展示。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初步科研能力,也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