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忠
我的母親歷來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初始階段并貫穿始終,對青少年最具潛在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就是要從小培養(yǎng)。因此,母親常常教導我要多讀書、讀好書,向書中的正面人物學習。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母親就讓我讀《雷鋒的故事》,并告誡我要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雷鋒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
母親是這樣教導我,她同樣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地樹立了榜樣。在醫(yī)院,母親是護士。下班后,母親的“工作”仍沒有停息,左鄰右舍遇上頭痛發(fā)熱拉肚子之類毛病,都會找上門來,要求母親拿點藥或幫助打針、輸液等等,此時,無論母親正在吃飯,或者做家務,甚至刮風下雨,母親總是放下手里的事情,有求必應,召之即來。因此,母親的口碑極好,深得鄰居的信賴。
母親多才多藝,她不僅會織毛衣,而且還能裁剪衣服,母親自己的服裝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在過年的時候總是記著給家人做新衣服。都說母愛是無私的,由此可見一斑。
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并對其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等家庭成員給孩子樹立良好形象意義重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母親的教誨和身體力行,為我日后加入救死扶傷這個行列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雷鋒的故事》影響下,我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穿上軍裝,走上保家衛(wèi)國的行列,把雷鋒精神貫穿于日常工作中,服兵役四年,我年年都受到部隊的嘉獎,并因此加入了黨組織。在部隊退伍后,我義無反顧選擇了醫(yī)院這個特殊的行業(yè)。
在工作之余,我牢記母親“多讀書、讀好書”的教誨,不忘看書學習,積累知識。1992年,我第一次在《汕頭日報》投稿就被報社采用,第一次投稿的成功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我寫稿的潛能被“激活”了,大約每月均有1~2篇稿件見報,有時甚至更多,稿件被報社采用成了“家常便飯”。寫稿被我當作消磨時光的一種方式,并逐漸演變成我業(yè)余生活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見報的稿件數(shù)量日益增多,并向其他兄弟報刊投稿。
母親的教誨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我辛勤的耕耘有了更大的收獲,文章的質量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與寫作結緣二十多年來,我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報刊舉行的各類征文比賽,我撰寫的各類作品得到了許多編輯老師和讀者的認可,2001年我被汕頭市作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近年又分別被《作家文苑報》和《百姓了望》報社聘為特約記者,當代文學藝術研究院也寄來熱情洋溢的邀請函,要求我加入該院簽約作家行列。2011年1月8日,我被吸收為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2016年3月,我被吸收為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
母親的教誨時刻鞭策著我,給我激勵,給我鼓舞,給我力量。每當我從頒獎者手中接過紅彤彤的獲獎證書、榮譽證書時,我認為,這些榮譽的取得與母親的教誨是分不開的,各級報刊編輯同志的指正也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