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亮,王元玲,韓 丹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科,昆明 650000
嚴重碘副反應模擬課程在影像科急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文 亮,王元玲,韓 丹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科,昆明 650000
目的 研究嚴重碘副反應模擬課程在影像科急救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20名影像科醫(yī)師分組參與由兩段急救情景及引導反饋構(gòu)成的嚴重碘副反應急救模擬課程并錄像。課程前后分別完成一套測試題,比較兩次測試的平均分數(shù)。專家通過觀看錄像比較兩段急救情景中參與者的表現(xiàn),最后由參與者對此次課程評價。結(jié)果 模擬課程前后測試平均數(shù)分別為(58.5±15.2、79.5±13.8)(P=0.005);參與者在第二段情景中的急救操作速度明顯快于第一段(5.3±0.8、11 ±1.2 min)(P<0.001);參與者均認為該課程有助于急救知識的熟練與鞏固(100%)。結(jié)論 嚴重碘副反應模擬課程有助于影像科急救教學。
急救;模擬;碘副反應;影像;教學
影像科常需使用碘劑作為造影劑行增強檢查,其中部分患者對碘劑過敏甚至出現(xiàn)嚴重的副反應而危及生命。盡管嚴重的碘過敏反應出現(xiàn)率較低[1-2],但是一旦出現(xiàn),如果影像科醫(yī)師常缺乏相應經(jīng)驗與熟練的應對措施,就容易喪失搶救時機,因而有必要對影像科醫(yī)師進行專門培訓。近年來,國外仿真模擬教學在外科、麻醉、急診、護理等學科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影像科的應用很少報道[3]。該研究在學習國外經(jīng)驗的基礎上嘗試以仿真模擬教學的形式對影像科醫(yī)師進行應對嚴重碘副反應的培訓,并評價此法的教學效果。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共20人,包括9名影像學研究生、11名影像科規(guī)培住院醫(yī)師。每6~8人為一組,共3組。
1.2 方法
1.2.1 主要器材 醫(yī)學專用人模(simMan laedalmedical corporation,挪威)與心電監(jiān)測儀。人模具有脈搏、心音、肌注及靜脈置管通道并能行人工呼吸、心臟按壓等操作。監(jiān)測儀可實時監(jiān)測心率、血壓、氧飽和度、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
1.2.2 模擬教學的設計 課程包括兩段嚴重碘過敏反應搶救情景(各約15min)并錄像;兩段模擬情景后分別緊接以約15 min的引導性反饋。課程前、后分別用同一套測驗題進行測試。測試題由急診科、護理部及影像科專家共同擬定。
1.2.3 實施過程
第一步,該研究獲得醫(yī)院科研倫理委員會批準,20名參與者完成測試題(8 min)。
第二步,20名參與醫(yī)師完成兩個搶救情景。
搶救情景1 50歲男性患者在行冠狀動脈CT造影檢查后感覺胸部憋悶、頸胸部出現(xiàn)皮疹,2 min后病情進展為意識喪失、心動過速、血壓降低。要求掌握的急救操作為:吸氧、接監(jiān)測儀、評價呼吸、心率及血壓等,肌注腎上腺素。注射腎上腺素后人模情況改善。急救結(jié)束后在上級醫(yī)師帶領下行引導性反饋,主要圍繞如何快速評價患者病情、腎上腺素肌注的適應證及如何給予腎上腺素。
搶救情景2 13歲女性患者因肺腫塊行CT胸部增強檢查后感覺呼吸困難并迅速進展為心跳呼吸驟停。要求掌握的急救措施為:快速評價呼吸、循環(huán)狀態(tài),球囊給氧,心臟按壓及肌注腎上腺素。同時請求急診科醫(yī)師支援,在急診醫(yī)師到達后影像醫(yī)師能迅速、清楚地交待關(guān)鍵病情。引導反饋圍繞給氧操作、心臟按壓、腎上腺素使用及病情交待進行。
第三步,20名參與醫(yī)師再次完成測試題(8min)。
1.3 評價方法
在該模擬課程開始前參與者以匿名形式獨立完成測試題,每名參與者姓名以數(shù)字號碼代替。測試題由8道單選題構(gòu)成,包括心肺復蘇以及手動捏球囊的頻率、給氧流量的設定、給予急救藥物的操作(藥物的選擇、給藥途徑、劑量)以及針對不同病況的首選操作,等。每題設4~5個選項。平均每題為12.5分、總分100分。由一名上級醫(yī)師對兩次測試題評分并行統(tǒng)計分析。上級醫(yī)師在未被告知具體過程情況下通過觀看錄像分別評價各組參與者在兩個急救場景中的表現(xiàn),主要評價完成急救操作的時間長短。在該模擬課程全部結(jié)束后所有參與者再次完成相同的測試題。最后由20名參與者對此次模擬課程進行評價,問題僅一項:該模擬課程是否有助于提高影像科醫(yī)師應對嚴重碘副反應的能力?選項為極有幫助、有幫助、不清楚、無幫助。
1.4 統(tǒng)計方法
用SPSS 13.0將兩次測試平均分數(shù)行配對秩和檢驗。兩段急救場景參與者完成急救操作的平均時間行配對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模擬課程前后測試
整個模擬課程開始前參與者的測試題平均分數(shù)為(58.5±15.2),全部課程結(jié)束后的測試題平均分為(79.5±13.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如表1所示)。
表1 模擬課程前后測試平均分數(shù)比較
2.2 完成急救的平均時間
上級醫(yī)師通過回放錄像認為各組參與者在第二段急救情景中完成急救操作的時間均少于第一場景(P<0.001)(如表2所示)。
表2 兩段急救場景中參與者完成急救的平均時間比較(單位:min)
2.3 參與者的評價
參與者對該課程的評價結(jié)果顯示該模擬課程有幫助、極有幫助的人數(shù)分別為10人、10人(50%、50%)。
目前,臨床行影像檢查的數(shù)量逐年增多,需行碘劑增強檢查的患者也相應增加,這就潛在增加了影像醫(yī)師遇到嚴重碘過敏反應的風險。但影像科醫(yī)師培訓過程中缺乏針對嚴重碘過敏反應的急救培訓,導致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時應對不熟練甚至出現(xiàn)錯誤的操作[4]。于是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中找到有效、省時的培訓方法很有必要。
醫(yī)學模擬教學通過模擬臨床實際情況,實踐教學、情景教學和個體化教學相結(jié)合,能最大程度地模擬實際醫(yī)療環(huán)境而無醫(yī)療風險。近年該教學法已經(jīng)應用于外科、麻醉、急診、護理等學科并效果顯著[5-6]。該研究嘗試將該法應用于影像科針對碘過敏反應急救的培訓,評價該法的教學效果。
首先,該研究模擬課程前后測試題平均分數(shù)的比較結(jié)果說明參與者在嚴重碘副反應急救的理論知識水平上有顯著提高。這與Gaca等[7]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該作者研究了19名放射住院醫(yī)師在兩段兒童造影劑副反應場景中的表現(xiàn),認為模擬場景有助于提高放射醫(yī)師應對造影劑副反應的能力。由于影像科醫(yī)師很少直接接觸病患,對急救理論知識比較生疏,課堂上獲得的急救知識在長時間不接觸患者、沒有急救實踐后極易遺忘,或?qū)ο嚓P(guān)知識點的具體細節(jié)記憶發(fā)生偏差,導致第一次理論測試結(jié)果不理想。單純閱讀與聽講獲得知識的6周存儲率(6-week retention rate)僅10%~20%,而模擬活動的知識存儲率可達80%[8],說明實踐操作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利于記憶。尤其是模擬場景與臨床實際狀況高度相似的情況下,急救操作幾乎與臨床實際案例完全一樣。因此,該模擬課程教學相當于提供了實戰(zhàn)演練機會,使得相關(guān)知識在大腦中的存儲得到鞏固加強,體現(xiàn)在第二次測試中參與者對知識細節(jié)的把握更為精準而普遍獲得更高分數(shù)。
其次,由于急救操作中時間就是生命,因此該研究另一個著重評價的就是通過第一場景的實踐、反饋后在緊接的第二段場景中參與者完成急救操作的速度是否能得到提升。結(jié)果顯示各組參與者在第二急救場景中平均完成時間僅為第一場景中的一半,完成急救操作的速度明顯加快。這說明同一課程中設置兩段類似模擬場景不僅使參與者在第一場景中的不足能在第二場景中及時得到改進,而且能通過連續(xù)兩次實踐使得操作更加熟練。這與Tofil等的研究[9]結(jié)果一致。該作者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第一段急救場景的實踐與引導反饋,參與者在第二段場景中的表現(xiàn)可明顯得到提升,提示兩段場景的課程設計是合理的。一方面,參與者可以通過兩次類似的急救重復部分實踐操作,反復熟悉關(guān)鍵步驟,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第二段場景驗證第一段情景的引導效果,使參與者實時認識自身表現(xiàn)的不足或錯誤并及時改善和糾正。
最后,該研究所有參與者均一致認為該課程對提升應對急救事件的能力有幫助,且其中有半數(shù)認為極有幫助,體現(xiàn)了影像科醫(yī)師對該類課程的認同以及參與熱情。在課后的交流中參與者普遍表示希望類似課程能夠經(jīng)常開展、定期進行。由于臨床工作繁重、時間有限,我們在過去兩年僅作過兩次該模擬課程的培訓。所以,這也是將來我們教學中需要完善的部分。
另外,盡管實踐經(jīng)驗對于學習十分重要,但缺乏引導反饋的經(jīng)驗可能并不能有效地提升臨床實踐水平[9]。因而該模擬課程在每個急救場景后均輔以及時的反饋,使參與者能夠?qū)嵺`經(jīng)驗進行深入討論,在上級醫(yī)師的引導下對知識理解更趨深化。第一情景的引導反饋圍繞腎上腺素的使用進行。盡管多數(shù)影像科醫(yī)師均熟悉在嚴重碘副反應的情況下應首選腎上腺素給予處理,但具體濃度、劑量、給藥途徑等則常常認識模糊。在該反饋過程中,每個參與者均有機會直接上手操作腎上腺素的使用,這就彌補了影像醫(yī)師在急救用藥方面的不足,并在反復操作中得到鞏固。第二場景后的反饋則強調(diào)了球囊給氧、心臟按壓。盡管表面看這是很簡單的操作,但即使是急診科醫(yī)師也常忽視一些細節(jié)[10-11],如開始心臟按壓的時間偏遲、球囊給氧與按壓的協(xié)同性、按壓深度與頻率,等。為實施有效的急救,影像科醫(yī)師應能正確進行這些操作。
總之,應對嚴重碘副反應的模擬課程能有效提高影像科醫(yī)師的急救技能,值得推廣。
[1]Callahan M J,Poznauskis L,Zurakowski D,et al.Nonionic iodinated intravenous contrastmaterial-related reactions:incidence in large urban children's hospit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in 12,494 patients[J].Radiology,2009,250(3):674-681
[2]趙春生,姜繼國,董肇寧.綜合性護理干預對預防CT強化掃描中造影劑副反應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0):14-16
[3]Cook TS,Hernandez J,Scanlon M,et al.Why Isn't There More High-fidelity Simulation Training in Diagnostic Radiology?Results of a Survey of Academic Radiologists[J].Aca Radiol,2016,23(7):870-876
[4]孫冬梅.淺談CT增強掃描中造影劑副反應的預防和護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28):221
[5]Sabir SH,Aran S,Abujudeh H.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in radiology[J].JAm Coll Rad,2014,11(5):512-517
[6]劉茜.護理模擬教學中應用引導性反饋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5(1):96-98
[7]Gaca AM,F(xiàn)rush DP,Hohenhaus SM,etal.Enhancing pediatric safety:using simulation to assess radiology resident preparedness for anaphylaxis from intravenous contrastmedia[J].Radiology,2007,245(1):236-244
[8]Dash S,Kamath U,Rao G,et al.Audio-visual aid in teaching"fatty liver"[J].Biochem and Molecular Biol Edu,2016,44(3):241-245
[9]Tofil NM,White M L,GrantM,et al.Severe contrast reaction emergencies high-fidelity simulation training for radiology residents and technologists in a children's hospital[J].Academic Radiol,2010,17(7):934-940
[10]Niebauer JM,White M L,Zinkan JL,et al.Hyperventilation in pediatric resuscitation:performance in simulated pediatric medical emergencies[J].Pediatrics,2011,128(5):1195-1200
[11]Everett-Thomas R,Yero-Aguayo M,Valdes B,etal.An assessment of CPR skills using simulation:Are first responders prepared to save lives?[J].Nurse Edu in Practice,2016(19):58-62
Value of severe iodine-related side reaction simulation course in emergency education of radiology department
Wen Liang,Wang Yuanling,Han Dan
Radiology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severe iodine-related side reaction simulation course in radiology teaching.M ethods We selected 20 radiologists to participate in a severe iodine-related side reaction simulation course consisting of two emergent sessionswhich were video taped.A test was comple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and the average scores were compared.Supervisors evaluated the participants'performance in both emergent sessions.The evaluation of this course from the participantswas also obtained.Results The average pre-and post-course scores were(58.5±15.2)and(79.5±13.8)(P=0.005),respectively.Th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second session than in the first in regard of time spent in accomplishing life-saving process(5.3±0.8 and 11±1.2 min)(P<0.001).All the participants rated the course as useful in consolidating their life support skills.Conclusion This severe iodine-related side reaction simulation course can help improve emergency education in radiology department.
emergency;simulation;iodine-related side reaction;radiology;teaching
G431;G642.0
:A
:1004-5287(2017)04-0446-03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704023
2016-11-14
文亮(1977-),男,湖南益陽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體部影像診斷。
韓丹(1963-),女,昆明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體部影像診斷。電話:13888051543;E-mail:wlleon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