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不少人患病之后都喜歡用“好藥”、貴藥與新藥,在臨床中也常聽許多患者要求醫(yī)生開點“好藥”、貴藥,那么這種請求是對還是不對呢?筆者認為,這種認識完全是出于對藥物的錯誤認識,是用藥中的最大誤區(qū),所以,醫(yī)生也往往不支持這種不合理的要求。
藥物本是治療疾病的武器,各有各的用途,并無好壞、高低貴賤之分。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許多人的無知和偏見,往往把藥物分為兩大等級:一種是一般的藥,多指老藥、便宜的藥,這些藥常被視為“下品”、普通藥和次藥,經(jīng)常遭受冷遇;二是“好藥”,多指貴藥、新藥,或指名藥、進口藥、滋補類藥,多被視為上品,處處受歡迎。
其實,藥品不能以價格高低或新舊定好壞優(yōu)劣。筆者認為,只要是患者需要、療效可靠,能治好病,副作用小,而藥價又相對低廉者,就是最好的藥。因為藥品的價格主要取決于原料的成本和制造工藝是否復雜,而與療效無關。藥物原料充足、便宜、制造工藝簡單,藥價就低廉,反之就昂貴。新研制的藥往往要貴一些,這是因為在研制過程中,常常投入了大量資金,投產(chǎn)后往往想盡快收回投資的成本,所以價格就比較貴。另外也要看到,新藥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因為新藥的藥效尚未經(jīng)過長期臨床實踐驗證,藥效并不肯定。二是副作用等也往往不明確,還有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與總結。如歷史上全世界的十大藥害都是新藥惹的禍。所以,多數(shù)新藥并不能認為都是優(yōu)質藥。相反,那些應用多年的老藥、舊藥卻是久經(jīng)考驗、療效可靠的“好藥”。如阿司匹林在西藥中可謂是資格最老的藥品之一,臨床應用近百年,療效肯定,而近年來又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凝的新作用,可以是說“老將又立新功”。所以說,對于新藥應一分為二,新藥并不一定都比老藥、舊藥好。近年來研制的很多抗癌新藥,療效并不理想,但由于現(xiàn)在仍沒有療效可靠的抗癌老藥,才讓那些并不理想的新藥紛紛問世。
當前,一些人迷信名藥、貴藥、補藥的現(xiàn)象相當嚴重,引發(fā)了許多藥害。比如體質虛弱的人,迷信人參、鹿茸、蜂王漿、維生素等,有了炎癥、發(fā)燒或頭痛的人,迷信抗生素、中藥安宮牛黃丸等。但這些名藥、貴藥、補藥并不能凡病都治,它與普通藥一樣,只對某些病有效。用之對癥,才會發(fā)揮它應有的功效;用不對癥,往往會“殺人”。人參、鹿茸等是人人皆知的滋補良藥,若機體虛衰,有的放矢,補益對癥,從而身體康復,是名至實歸。但不需要者用之,不該補的盲目進補,就可能導致“火上澆油”,引發(fā)嚴重危害。如兒童誤補參茸,就可能導致性早熟;而陰虛陽亢的中老年人用之,就可能引發(fā)頭痛、鼻衄、血壓上升,甚至引發(fā)腦中風等嚴重意外。即使是維生素補之不當,也會引發(fā)嚴重的副作用,危害身體健康。
應當承認,我國的制藥工業(yè)水平比先進國家可能還差一些,有不少藥品尚需進口,但這并不等于凡是進口藥都比國產(chǎn)的好。有些人想方設法,甚至不惜重金買進口藥,實在沒有必要。實踐證明,必須進口的藥品種并不多。另外,還有不少進口藥也是剛研制成功的新藥,藥效并不肯定,有的藥副作用還甚大。所以,買進口藥一定要慎重,要請教藥師,詳細了解藥價,明了該藥研制的過程,療效是否肯定,副作用是否明確等等,認真進行對比,再做出判斷。
綜上所述,患病后用藥首先應選老藥,因為老藥臨床日久,療效肯定可靠,毒副作用明確,價格相對低廉。只有在老藥療效不理想時才宜考慮使用新藥、進口藥。對于滋補藥,則應掌握“無虛不補,補要對癥,重視地域時令”等原則。此外,用藥還要注意“控制劑量,注意療程,不可隨意停藥、換藥”,這樣既可提高療效,減少與避免產(chǎn)生毒副作用,還會節(jié)省用藥資金。
對于一種藥物,患者用藥前一定要與人的性別、年齡;所患疾病的種類、嚴重程度等做綜合科學分析。特別是對于新藥要有正確的認識,既應大膽試用,又要小心謹慎,切忌濫用、亂用。濫用固然不對,但謹小慎微也不好。應在嚴格掌握適應癥的基礎上,嚴密觀察,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對于滋補藥,也不能盲目崇拜,不能犯“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的錯誤。總之,任何事務都要一分為二,患病也不能完全依賴藥物,還應在養(yǎng)生保?。ㄥ憻捝眢w、保持平和樂觀的良好心態(tài)、重視調(diào)整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與大自然保持平衡、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上下功夫,這樣才能保證藥物發(fā)揮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