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江澤
用什么保護濕地系統?
□ 寇江澤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qū),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包括湖泊、沼澤、灘地等,最明顯的標志是有水的存在。
據國家林業(yè)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濕地資源總量大 ,分布遼闊 ,生物多樣性豐富。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我國濕地總面積達5360 萬多公頃(約 8 億畝)其中自然濕地面積 4667 萬多公頃(約 7億畝)。截至去年底 ,全國有國際重要濕地 49個,濕地自然保護區(qū) 602 個,濕地保護率達將近 50%,初步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qū)為主體的濕地保護體系。
我國濕地生態(tài)系統脆弱,受威脅程度和保護壓力較大。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顯示,我國濕地率僅 5.58%,遠低于世界 8.6%的平均水平,為世界人均濕地面積的 1/5。雖然濕地資源質量尚可 ,但很多自然濕地轉化為人工濕地,濕地利用強度遠高于其他生態(tài)系統。
去年 12月,國辦印發(fā)《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提出了堅持全面保護、分級管理的原則,將全國所有濕地納入保護范圍;把濕地生態(tài)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統籌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分級管理,重要濕地采取最嚴格的保護措施。一般濕地在保護的前提下允許進行合理利用,但必須在濕地生態(tài)系統的承載力以內,且不能改變濕地的性質。
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顯示,濕地主要受到污染、圍墾、基建占用、過度放牧、過度捕撈和采集、外來物種入侵等影響,其中污染處于高發(fā)態(tài)勢,影響面積和破壞程度最大。污染導致濕地生態(tài)功能退化。部分濕地物種種群數量明顯減少,有的濕地物種甚至瀕臨滅絕。當前,我國濕地流失破壞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保持濕地總量不再減少,是濕地保護最緊迫的任務。到 2020年,應實現全國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的總量管控目標。
在森林、海洋和濕地三大生態(tài)系統中,目前唯獨濕地生態(tài)系統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保護。有關負責人說,濕地沒有法律地位,在土地分類中屬于未利用地,往往成為被占用的對象。圍墾和工程建設占用濕地缺乏審批程序,破壞濕地缺乏處罰依據,致使保護工作被動。
專家建議,依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從可操作和可落地的角度,國家林業(yè)局會同有關部門合理劃定納入生態(tài)紅線濕地范圍、地方政府負責落界,對納入生態(tài)保護紅線的濕地要落實到具體地塊上。根據納入保護紅線的濕地重要性,明確各級政府的管理責任,實施最為嚴格的濕地保護措施。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確定納入保護紅線濕地的功能,實施負面清單管理。經批準征收、占用濕地并轉為其他用途的,用地單位要實現“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此外,開展常規(guī)化濕地調查監(jiān)測工作,隨時掌握濕地動態(tài)變化,為其更有效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要加快推進濕地立法,實現依法治濕。要逐級落實濕地面積管控目標,推進建立相應的考核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地方政府保護濕地的積極性。要盡快劃定納入生態(tài)保護紅線的濕地范圍,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施。要實施濕地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提升濕地生態(tài)系統的整體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