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亭+宋文博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摘要】當我們談到法治時,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法,在我第一接觸法學時,首先是從“法平如水”的理念出發(fā)的?!胺ㄆ饺缢钡牡谝粚永砟钍紫润w現(xiàn)的是平,也就是公平。法平如水的第二層含義是體現(xiàn)在水所具有的“包容萬物”的特性上。我想除了法治是自由的保障,法治是安全的保障,法治能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法治能夠為社會帶來公平正義。我覺得法治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關鍵詞】法治 法治核心 法治思維
當我們看到什么是法治時,我們可能想到的是什么是法律。我在剛開始接觸法律的時候,老師曾經(jīng)給我講過,古羅馬的西塞羅在其著名《法律篇》中提起的,被后人廣為流傳和采納的名言——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經(jīng)過了法學本科的學習,我慢慢的明白,法律的終極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保護人民的福祉。而法治,特別是我國的依法治國是增加人民福祉的最好的載體。
一、什么是法治
(一)法律至上
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從側面也反映出了法治的首要內(nèi)容,法律至上,即法律應該是治理社會的最高行為準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公權力來自于憲法和法律的授權,而憲法和法律應高于公權力。所以我們在回歸柯克的那句話,法律即國王是錯誤的,相反在法治國家,法律是國王,而非國王是法律。
(二)法治應該是良法之治
我們知道,制定法律的最終目的是實施法律,是為了人民遵守法律,而人民遵守法律的前提是,該法律是一部良法,所謂的良法就是: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人民的利益,保護社會得公平正義。
(三)保障人權
我國《憲法》明確將尊重與保障人權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我們知道在一個國家中,一個國家的主權是一個國家最高的權利,而在一個社會中一個人的人權是一個人的最高權利。只有保障人權才能讓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存在感,價值感,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四)司法公正與權威
就像霍姆斯所說:“我們要將紙面上的法轉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否則再好的法律也是形同虛設。我們古人也曾經(jīng)說過“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須運用到實踐中才能發(fā)揮他應有的作用。于我想法治不僅應該是良法,保障人權,還應當保持司法的公正。這使我想到了于兆波老師在法理課堂上講到的一句話?!翱斓腻e誤的裁判,有時要比正確的慢的裁判要好?!蔽沂欠磳@句話的,雖然可能包含了法理中的時間成本。但我想到是公正與效率。如果我們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我們就可能就會轉變,司法的公正遠遠要比效率珍貴的多。這里面更多的包含了人民對法律的信仰。一旦打破人民對這種法律的信仰時,那么司法公正將很難實施。
二、法治的核心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強調主權在民。然而如何實現(xiàn)法治的核心。這使我想到了于老師上課講的,程序正義,這不僅使我想到了《蘇格拉底之死》這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主張無神論和言論自由,而被誣陷引誘青年,褻瀆神圣,最后被判處服毒自盡。而當他的弟子都勸他往國外逃跑時,均遭到他嚴正的拒絕。他當著弟子的面從容的服下了毒藥。在蘇格拉底死之前,闡述了他作為聯(lián)邦公民的想法,他認為雖然判決的實體性結論是錯誤的,但據(jù)以做出的結果卻是合法的。因此他作為聯(lián)邦的公民必須遵守法律。這也從反面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公民的法律意識和遵守法律程序的意識對一個城邦和國家的重要性。我們知道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二者不可偏廢,但我們要實現(xiàn)法治,首先要注重程序正義,并且這種程序的正義要以看的見得方式。然而我們也知道程序正義并不一定代表著結果正義。例如生活中的“同案不同判可能也從側面反映了這點。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單行法為數(shù)眾多,彼此之間相互重復。并且眾多的單行法將使法官在尋找裁判依據(jù)時無從下手,判查詢成本較高。
我想我們在談到法治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聯(lián)想到,上課老師所講的法治與人治,法治與法制,法治與社會自治,法治與德治,法治與人情,以及法治是值得人信仰的。以及老師所講的,天理,國法,人情。所謂的天理是一種自然地權利,自然地秩序。中國所講的天理與西方所講的自然法相似。而國法相當于西方人所講的制定法。在我們古代社會,道家認為法之無法,法乎天然。法是從道中演化而來的。所以法要符合天理。法治追求公平正義,其實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最重要的天理就是公平正義。公平與善乃是法律之法律,這句話是最好的寫照。無論法律如何變,法律的目的和裁判的目的永遠不會變。我們現(xiàn)在在司法中習慣于用案結事了,但我們?nèi)绻麖墓秸x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公平正義不僅僅是指案結事了。因為司法最終的目的是公正而不是了事。而人情本意是指人的七情六欲,現(xiàn)在我們的理解是人情是指人文關懷。在司法的實踐中我們要拋棄導致不公的私情,但是法律又不是冰冷冷的法條,我們更要體會對民眾的關懷,特別是對弱者的關懷。在我國,法官要對民眾有關懷的情懷,有對弱者的關懷,更要充分考慮社會相對弱勢群體一方的利益和訴求。給予相對弱勢一方充分表達自己意思的途徑。充分尊重其人格尊嚴,保護其合法利益。唯有秉持這樣的情懷,才能拉近法官與人民之間的距離。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所講的天理,法律的意味著法官要始終以一種正義的信念,來維護社會的正義與公平。所謂的國法就是要嚴格的依法裁判,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就像周五我們聽的講座中主講老師給我們所講的,一份好的判決書,一定要符合法律,富有人情味。堅持天理,國法,人情的統(tǒng)一。
三、法治思維
我們之所以沒有認真對待法治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們?nèi)狈σ环N法治的思維方式。中國這個熟人的社會,因情而生成事,也因情而壞事。而現(xiàn)代中國的法治思維,并不那么可觀。所以現(xiàn)階段的任務之一是建立法治思維的規(guī)則,那么必須強調法律的地位與作用。尊重法律的安定性與普遍性的特征。只有法律明確確定,才能給人們提供一種行動的指南。
四、結語
總而言之,法治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滲透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用法治的思維去解決法律的糾紛,用法治的思維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最后將法理,國情,天理有機統(tǒng)一起來。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從“法平如水”談起[J].當代貴州,2015,(04).
[2]王利明.應加快推進民法典的制定步伐[N].法制日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