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晶??
摘要:《朗讀者》是一部思想嚴肅的電影。如題目所顯示的,對于漢娜來說,識字與朗讀不僅僅意味著掌握了技能,也意味著生的尊嚴,更意味著對生命、對時代的反思和責任。漢娜因反思、悔悟而以死謝罪。電影也展示了哲學家阿倫特發(fā)明的一個新詞:平庸的惡。惡之平庸而非極端,意味著那個時代的人大眾判斷力的普遍缺失,由此導致犯罪而不自知。同樣的,電影中所展示的道德與法律的沖突,也告訴人們,有一種自然法或道德法,高于所有的成文法。如果說成文法具有歷史性,因國家不同而不同,那么自然法則具有超越性,它規(guī)范著人類的行為,是評判人類行為的最高標準。此外,電影中漢娜,在監(jiān)獄學會了閱讀,學會了愛,也承擔了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值得人們深思和學習。
關鍵詞:平庸的惡 閱讀 愛
中圖分類號:I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18-02
一部好的電影,總能讓觀影者深入其中,發(fā)生情感上的共鳴,催逼理性的思索,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凈化和提升。不過,在娛樂至死,商業(yè)當?shù)赖默F(xiàn)時代,這樣的影片是少見的,更多是迎合和挑撥感官欲望的缺乏深意的商業(yè)大片,或者說,金錢而非藝術的深度決定了現(xiàn)時代的電影。然而,有一部影片與眾不同,它就是《朗讀者》。這部電影并沒有宏大的場面和絢麗的景色,但它對人性的深度剖析可謂深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漢娜,二戰(zhàn)前是德國的一個普通的公汽售票員,她對愛情充滿憧憬。不過,她的特別之處在于,她沒有受過教育,不認識字,但她對此又非常敏感,以為識字與個人的尊嚴關聯(lián)在一起。后來,漢娜辭掉了售票員的工作,進入集中營做了監(jiān)獄的看守。在此期間,她參與了對猶太人的殺害。德國戰(zhàn)敗后,漢娜被送上法庭,她亦在法庭上為自己做了辯護。入獄后,她在男朋友的幫助下,自學識字讀書,閱讀了大量文獻。在出獄的前一天,漢娜腳踩書本,自盡于獄內(nèi)。于筆者而言,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這里,我們嘗試作出我們的思考,與大家分享。
一、漢娜是否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悔悟
國內(nèi)著名的自由主義者王怡認為,漢娜并未對自己做看守時所犯的罪有所悔悟。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她堅毅的眼神以及堅定的語言已經(jīng)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以行動、以死向被猶太人謝罪。的確,在電影的末尾,邁克問漢娜是否對過去有所回憶時,漢娜說:“在我庭審之前,我從不回憶過去,從來不曾,”并說,“我是什么感覺不重要,我怎么想的也不重要,死者已矣!”但我們不能局限于對漢娜表白的表面理解。電影之為電影,是因為它是透過無聲的行為(眼神和手勢),還有有聲的語言等綜合性的手段來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感情的。漢娜的扮演者在這一點有著非常到位的表現(xiàn)(我們國內(nèi)的電影演員在這方面有不小的差距)。我注意到,當邁克問她是否回憶過那段日子時,漢娜垂下了她的頭,她的眼神變得不知所措,不敢直視邁克,當她抬起頭時,她的眼睛已經(jīng)變得濕潤。這番無聲的行為語言,實際訴說著漢娜面對邁克的“審判”時對過去行為的悔恨。但漢娜知道,既然犯了罪過,就要勇敢地去承擔。所以,你會看到,漢娜抬起了頭,眼神變得堅毅,語言變得堅定:“我是什么感覺不重要,我怎么想的也不重要,死者已矣!”我希望人們能從這堅定的語言里邊讀出漢娜決意一死以謝罪的堅定決心。不是嗎?人已死了,說得再多、想得再多又有何用?重要的,是用行為去替自己贖罪。這行為,就是“死亡”。
非常遺憾的是,作為“審判者”的邁克并沒有從她的眼神和語言中讀出這一點。他和我們很多讀者一樣,都局限于語言的表面理解。當然,邁克后來理解了這一點,所以他失聲痛哭。這里,我再一次對電影中漢娜的表演者致敬,她讓我知道了什么叫藝術。有興趣的人,可以仔細觀察她的那一系列的動作,可謂演藝高超。
二、閱讀對漢娜意味著什么
在電影的末尾,邁克顯然對漢娜的回答很不滿意,所以就問:那你學習到了什么?漢娜認真地說:“孩子,我學會了閱讀”。邁克顯然對這樣的回答很迷惑,所以轉移了話題。邁克不知道,漢娜在監(jiān)獄中學會了閱讀,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獻,她了解了那個時代的罪惡以及自己所犯的罪惡。閱讀改變了漢娜,使她學會了思考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守法、服從與謀生。漢娜自殺時,雙腳踩書本上,已經(jīng)說明了這一點。表面看書本幫助她走向死亡,但同時又意味著漢娜的重生。因為閱讀使?jié)h娜知道應該勇敢地承擔自己的罪過,承擔了罪過,自己也就獲得了新生。顯然,邁克最后也理解了這一點,所以他最后把漢娜留給火災中幸存者的女兒的錢捐獻給了猶太人的掃盲組織。
閱讀對漢娜的重要性告訴我們,閱讀對一個人非常重要,通過閱讀,我們接觸了大量對這個時代的解釋,學會了判斷與思考,而不再盲目地聽從他人。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愛”與“同情”對人也同樣重要,漢娜實際具有這樣的品質,只是在未閱讀之前,它們是狹隘的而已,但它們后來與閱讀的結合,使愛與同情變得“博大”。
三、受到嚴重傷害的邁克是否心中無愛了
王怡認為,邁克因漢娜的惡劣行動而受到深深的傷害,他已經(jīng)喪失了愛的能力。這表現(xiàn)在他對待后來結婚又離婚的妻子以及所生女兒的態(tài)度上。在電影的開頭,出現(xiàn)了一個裸體女人,女人埋怨邁克沒有叫醒他,認為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他的內(nèi)心知道他要做什么;這個女人雖然與之有緊密的關系,但卻不知道他還有一個女兒。在電影中段,邁克和愛戀他的女孩子發(fā)生了性關系,但明顯可以看出,他對她的冷漠,也就是他們之間有欲無愛,甚至性欲都受到了影響。他的女兒也無法理解他的父親,甚至認為父親對她的冷漠是她自己造成的。但我想說的是,應該承認邁克受到了深深的傷害,這從審判期間他的痛苦和哭泣以及他從來就沒有回過她一封信就可以看出了(漢娜寫了很多次的信,要求邁克回信給她,但邁克從沒有回信,并且從放信的動作可以看出他內(nèi)心的拒斥)。但影片的最后,邁克的心已經(jīng)敞開了,他和他的女兒去墓地悼念漢娜并對她講解他們之間的故事??梢钥吹贸?,漢娜后來的自殺行為深深打動了他。也就是說,漢娜傷害了他,同時又撫慰了他。
另外,需要談談愛的升華問題。早期漢娜對邁克的“愛”實際是一種狹隘的,甚至帶有自私的愛,這可以從漢娜故意在年輕的邁克面前穿衣以引誘邁克等場景得以洞見。同樣,邁克也是如此。早期大量的性愛場景似乎能夠說明這一點。但當漢娜學會了閱讀之后,我們可以看得出,漢娜的愛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大愛”,這種愛表現(xiàn)在對死者的內(nèi)疚以及死后囑咐邁克把辛苦積攢的錢留給幸存者。同樣,邁克也因漢娜的愛的行為而深受感動,把錢送給猶太人掃盲組織,證明了他的“大愛”。
四、平庸的惡的問題
“平庸的惡”是另一個漢娜(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她在參加審判曾指揮屠殺猶太人的頭目艾希曼時發(fā)現(xiàn),艾希曼并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窮兇極惡、殘暴好殺、嗜血如狼之徒,他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放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之所參加納粹,參與屠殺,只是因為那是他的工作與職責而已,別無其他。電影中的漢娜同樣如此。當法官問她為什么做納粹的看守時,漢娜很平靜地說:“聽說他們提供工作,我只是找份工作而已?!倍ü賳査秊槭裁丛诮烫弥鸲_門放猶太人逃生時,漢娜非常堅定的、嚴肅地大聲說:“我們不能那樣,我們有職責在身,有責任!”也就是說,他們?yōu)辄h衛(wèi)軍服務,絕對不是出于什么對納粹的無限忠誠和信仰或者釋放自己罪惡的本性。不是,那只是一份工作而已,這和她在西門子有一份工作并無實質的不同。也就是說,殺人與制造機器并無本質差異。
這里,一個異常關鍵的問題是,為什么會有如此多平庸的惡人出現(xiàn)。仔細想想,不難理解。關鍵詞就是“現(xiàn)代性”?,F(xiàn)代性意味著,在一個失去了“目的論秩序”的機械論宇宙中,“天道”“自然”“上帝”已經(jīng)死亡,人們失去了判斷好壞、對錯的價值標準,陷入了一種相對主義、虛無主義以及平庸之中。當然,這不是說,人們沒有了價值判斷,而是說價值判斷是私人的、缺乏公共性的。如果這個社會還有共同點,那就是肉身的生存。為此,“科層制”或者說受工具理性支配的科層制支配了整個社會的運行。在科層制中,人的個性與情感因阻礙效率而被摒除,人們只是復雜機器上的小零件,為了機器的運行,他們必須恪盡職守,安守本分。漢娜就是這樣一個盡職盡責的“平庸的惡人”。就這一點而言,漢娜并沒有錯。問題是,人和動物的不同,在于人是一個自由的存在,人有實踐理性,人必須思考如何規(guī)范自由人與自由人之間的關系,于是就有了道德和倫理。也就是說,人不是物,必須道德的對待他們。當漢娜把人看作工廠的需要加工的物品時,人已經(jīng)失去了人的本質,同樣漢娜也不再為人,而只是一個按部就班的“技術員”而已。這是可悲的。從這個角度講,雖然在今天,人們的終極價值追求存在很大差異,但我們必須承認一個普世的底線倫理,這就是自由、平等、對他人人格和尊嚴的承認。
如果我們的論證是合理的,那么就可以作如下回答:人人都需要工作,但工作卻必須是“有道德的工作”。
五、支配社會運行的是法律還是道德
這是電影中教授所提出的一個問題,教授的回答是法律。但隨后有學生提問,如果是法律,那就存在這彼法律與此法律的問題。涉及審判,那就是在此法律下可能是無罪的,在彼法律時就是有罪的。那我們該如何去審判他人,或者說何謂正義的法律。這個問題,其實涉及法律的道德性,或者,嚴格說,是有一個普遍的永恒的“自然法”的問題——這里的道德,具有普遍意義而不是相對意義。這是一個在二戰(zhàn)之后讓當時的法學家異常頭痛的問題:依照納粹的法律,納粹分子沒有犯罪,他是好的守法的公民;可問題是,我們又覺得他們的法律是惡法,他們實際是罪犯。如果是這樣,我們該用何種法律審判他們?用“實證主義法律觀”審視,顯然我們必須承認納粹的法律也是法律,惡法也是法。但如果是這樣,人們就制裁他們。如果不是這樣,那是不是就有一種高于各國成文法的普遍的“自然法”嗎?就我個人的信仰而言,必須有這樣的自然法,這樣的自然法,是裁判人類行為的至高原則。如果不這樣,那人間的惡將無法得到懲治。
責任編輯: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