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鵬 祁寶昌 王成學 孫大輝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吉林 長春 130021)
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水平與下肢非感染性骨不連骨折預后的相關性
鄭 鵬 祁寶昌 王成學 孫大輝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創(chuàng)傷骨科,吉林 長春 130021)
目的 探討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CRP)濃度與下肢非感染骨不連骨折預后的相關性。方法 31例下肢骨不連患者依據入院時紅細胞沉降率、CRP水平是否正常分為正常組與偏高組。分析兩組住院周期、并發(fā)癥、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術后引流量,兩組隨訪1年,了解臨床骨折愈合時間、關節(jié)功能及是否再入院情況。結果 正常組住院周期、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和術中輸血量低于偏高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是否再入院比較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正常組臨床骨折愈合時間較偏高組組短,膝關節(jié)及髖關節(jié)功能的改善較偏高組明顯(P<0.05)。偏高組隨訪期間出現(xiàn)并發(fā)癥,明顯高于正常組(P<0.05)。結論 紅細胞沉降率、CRP水平有助于臨床上對非感染性骨不連預后的評估,血沉、c反應蛋白水平越高,可能非感染性骨不連預后越差。
血沉;C反應蛋白;骨不連;骨折預后
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的濃度可作為評價骨不連中感染情況的指標〔1〕。二者濃度降低表明感染有好轉跡象,但在非感染性骨不連中的意義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下肢非感染的骨不連中CRP、紅細胞沉降率的濃度與骨折預后的相關性。
1.1 對象 選取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創(chuàng)傷骨科治療的31例下肢骨不連患者,均為下肢非感染性骨不連。根據紅細胞沉降率、CRP濃度是否正常分為正常組、偏高組(至少一項值偏高)。正常組男10例,女4 例;年齡51~66歲,平均(56.93±6.67)歲;左側骨不連7例,右側7例;股骨骨不連9例,脛腓骨骨不連4例,股骨頸骨不連1例;4例有吸煙史。偏高組男12 例,女5例;年齡50~78歲,平均(54.29±3.84)歲;左側骨不連7例,右側10例;股骨骨不連10例,脛腓骨骨不連5例,股骨頸骨不連1例,股骨轉子間骨不連1例;4例有吸煙史。所選患者中9例進行了鋼板固定,10例進行了髓內針固定,8例進行了鋼板加髓內針固定,4例進行了其他固定方法。納入標準:①年齡50~80歲;②下肢骨折骨不連;③住院期間診斷無感染;④入院時行紅細胞沉降率、CRP等檢查;⑤未合并其他嚴重內科疾病。排除標準:①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異常、急慢性感染期、患者一般狀態(tài)較差;②拒絕手術或術后不配合治療;③在院期間診斷有感染或骨髓炎者;④不配合隨訪或隨訪丟失者。兩組年齡、性別及吸煙史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兩組住院周期、并發(fā)癥、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術后引流量,并隨訪1年,了解臨床骨折愈合時間、關節(jié)功能改善〔應用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HSS)及Harris評分系統(tǒng),計算末次隨訪關節(jié)功能評分與入院評分的差值〕及是否再入院情況。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t、χ2檢驗。
正常組住院周期、術后引流量、手術時間、術中輸血量低于偏高組,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是否再入院(正常組入院1例,偏高組2例)也無統(tǒng)計學意義(P=1.000)。隨訪正常組臨床骨折愈合時間較偏高組短,膝關節(jié)(應用于脛腓骨骨不連)及髖關節(jié)(應用于股骨及其近端骨不連)功能的改善較偏高組明顯(P<0.05)。見表1。偏高組隨訪期間出現(xiàn)并發(fā)癥6例(35.3%),明顯高于正常組〔2例(14.3%),P<0.05〕。
表1 兩組相關指標的比較±s)
骨折愈合是一個漫長而連續(xù)的過程,大致分為血腫形成期、炎癥反應期、細胞增殖與分化期、軟骨內成骨期、膜內成骨期、修復重建期〔2〕,在這期間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的活動共同促成了骨改建的過程。任何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上述過程延緩或停滯,都有可能引起骨折的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即骨不連。根據Weber-Cech分型骨不連可分為血管豐富型(肥大型)和缺血型(萎縮型),兩者可細分為不同的亞型。根據臨床表現(xiàn)和X線Paley可分為骨缺損≤1 cm(A型)和>1 cm(B型),兩者也有不同的亞型〔3〕。感染性骨不連因其感染相關癥狀受到醫(yī)患雙方的重視,非感染性骨不連因癥狀、體征的隱匿性容易被人忽視。骨折愈合過程離不開細胞因子的相互作用,骨不連發(fā)生時,局部血液流變學發(fā)生了變化。通過對局部血液流變學的監(jiān)測,有助于對骨不連的病情和預后的判斷。有研究表明,骨折延遲愈合患者血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及紅細胞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4〕。CRP、紅細胞沉降率對于感染及判斷疾病嚴重程度或活動性等具有重要意義〔5〕。CRP是機體對損傷做出的自我保護,屬于急性時像蛋白,由肝細胞合成。當有炎癥或組織損傷時,單核細胞被激活,釋放白細胞介素(IL)-1,促進肝細胞合成CRP。相關研究表明,血中超敏CRP表達水平高可能會影響骨折愈合〔6,7〕。而超敏CRP與普通CRP屬于同一種蛋白,只是由于其測定方法更敏感而得名。紅細胞沉降率對于骨融合時間的影響〔8〕也存在相關報道。紅細胞沉降率、CRP高預示著組織存在炎癥、損傷,炎癥、損傷導致諸如IL-1、IL-6等細胞因子的釋放,從而導致骨保護素(OPG)的降低,激活破骨細胞的活性〔9〕,骨吸收增強,骨愈合延遲。具體的機制可能比較復雜,仍需進一步的研究。對于非感染性骨不連患者,紅細胞沉降率、CRP有著重要的診斷和判斷預后的臨床價值,其水平越高,可能預示著預后越差,有助于早期給予干預避免病情的進一步延誤。
1 郭 旗,鄭 稼,金 毅,等.血沉、C反應蛋白及ECT聯(lián)合診斷假體周圍感染臨床研究〔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3):255-7.
2 Harwood PJ,Ferguson D.An update on fracture healing and non-union〔J〕.Orthopaedics and Tradma,2015;29(4):228-42.
3 徐尚勝,王 晉.骨不連的常見分型及治療進展〔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2;21(9):754-6.
4 張 勇,張 群.骨折延遲愈合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2;23(18):51-2.
5 張曉慧,李光韜,張 卓.C反應蛋白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tài)反應雜志,2011;5(1):74-9.
6 Liacini A,Sylvester J,Li WQ,etal.Induction of matrix metallopmteinase-13 gene expression by TNF-alpha is mediated by MAP kinases,AP-1,and NF-kappa B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articular chondrocytes〔J〕.Exp Cell Res,2003;288(1):208-17.
7 Sylvester J,Liacini A,Li WQ,etal.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extract suppresse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induced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genes in articular chondrocyte by inhibiting activating protein-1 and nuclear factor-kappa B activities〔J〕.Mol Pharmacol,2001;59(5):1196-205.
8 藍常貢,唐毓金,陸敏安,等.脊柱結核植骨融合時間與術后血沉多樣性的相關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15):2965-8.
9 陳桂明,孫業(yè)富,夏愛萍,等.2型糖尿病并發(fā)骨質疏松病變患者血清OPG及C反應蛋白與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值的關系〔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1):87-9.
〔2017-02-15修回〕
(編輯 李相軍/滕欣航)
孫大輝(1971-),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及基礎研究。
鄭 鵬(1990-),男,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創(chuàng)傷骨科臨床及基礎研究。
R274.1
A
1005-9202(2017)13-329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