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香
【摘要】 目的 觀察和評價舒適護理對住院精神病患者錐體外系副反應的護理效果。方法 61例發(fā)生錐體外系副反應的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研究組(31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均按醫(yī)囑給予相應藥物對癥治療和(或)減量觀察及基礎(chǔ)護理,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chǔ)上給予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錐體外系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錐體外系副反應量表(RESES)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評分、護理滿意度。結(jié)果 護理4周末, 兩組患者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及RESES總分均較本組護理前降低, 且研究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9.7%顯著低于對照組36.7%, 研究組RESES總分(11.4±1.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2.8±1.4)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或0.01)。護理4周末, 研究組SDSS總分及與病友交往退縮、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護理興趣活動貧乏、無責任心因子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兩組患者的較少參與護理康復訓練因子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滿意度為96.8%, 家屬滿意度為93.6%, 均高于對照組的76.7%、73.3%,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jié)論 在對癥治療的基礎(chǔ)上, 舒適護理對減輕癥狀、改善社會功能和提高滿意度有較好的效果。
【關(guān)鍵詞】 住院精神病患者;錐體外系副反應;心理護理;舒適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8.08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nursing effect of comfort nursing on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in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61 psychiatric patients with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31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Both groups received corresponding drugs for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or decrement observation and basic ca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also received comfort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occurrence of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rating scale for extrapyramdal side effects (RESES) score,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 (SDSS) scor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wo groups. Results At the end of 4 weeks of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lower incidence of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and total RESES score than before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incidence of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as 9.7% than 3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total RESES score as (11.4±1.2) points than (12.8±1.4)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or 0.01). At the end of 4 weeks of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had lower total SDSS score, social withdrawal, poor self-care ability, lack of interest in nursing activities and irresponsible factor poin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or 0.01).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ss participation in nurs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actor points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satisfaction degree as 96.8%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as 93.6% than 76.7% and 73.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symptomatic treatment, comfort nursing shows good effect in reducing symptoms, improve social function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Key words】 Hospitalized psychiatric patients;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mfort nursing
住院精神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 ??捎^察到藥物副反應, 其中, 錐體外系副反應較常見, 特別是應用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者和既往未曾用過抗精神病藥者較易發(fā)生[1, 2]。但由于患者對藥物的敏感度存在個體差異, 加上患者反應遲鈍、對不良反應常缺乏主訴, 增加了護理的難度。探討新的護理干預措施和提高對不良反應的觀察力度, 是精神科護理人員努力的方向。本研究以發(fā)生錐體外系副反應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開展舒適護理, 取得較好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2016年3~12月在本院兩個病區(qū)住院治療過程中發(fā)生錐體外系副反應的精神病患者61例為研究對象, 錐體外系副反應符合下列3項中最少1項:①急性肌張力障礙;②靜坐不能;③帕金森綜合征。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zhì)性疾病、老年性癡呆、帕金森氏病、成癮物質(zhì)依賴、嚴重自殺者。61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31例)和對照組(30例)。
1. 2 錐體外系副反應的觀察 觀察步態(tài)是否刻板僵直, 手臂擺動是否不自然;觀察頭頸部是否僵硬, 是否手指震顫或肢體震顫, 是否因為口涎過多而說話困難, 是否面部有不自主運動, 有無吞咽困難和肌張力改變, 有無動作遲鈍僵硬;觀察有無出現(xiàn)靜坐不能、坐臥不寧, 站立時左右搖晃身軀;應及早報告醫(yī)生, 并作相應對癥處理。
1. 3 錐體外系副反應的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醫(yī)囑給予相應藥物(苯海索片口服或東莨菪堿肌內(nèi)注射)對癥治療和(或減量觀察或換藥治療和基礎(chǔ)護理, 并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chǔ)上給予舒適護理。
1. 3. 1 常規(guī)護理[3, 4]
1. 3. 1. 1 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報告醫(yī)生、按醫(yī)囑處理 按藥物副反應的護理常規(guī)進行護理, 遵照醫(yī)囑的藥物及用法用量給患者用藥治療, 并注意觀察、早期發(fā)現(xiàn)用藥后的反應。觀察錐體外系副反應的變化, 及時報告醫(yī)生給予對癥處理和落實相應的護理措施。
1. 3. 1. 2 開展健康教育 通過問題解答、專題講座、個別談心等形式,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有關(guān)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常識, 有針對性地介紹藥物可能發(fā)生的副反應及防治措施, 讓患者了解有關(guān)藥物知識;讓患者認識到錐體外系副反應是可防可治的, 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懼心理。
1. 3. 1. 3 服藥指導, 提高服藥依從性 由于患者多缺乏自知力, 常不配合或抗拒藥物治療, 需給予具體督促和服藥指導;多傾聽患者拒藥的心理訴說, 在理解、支持、關(guān)懷和幫助的基礎(chǔ)上, 樹立其治療疾病的信心, 提高依從性。
1. 3. 2 舒適護理
1. 3. 2. 1 軀體舒適護理 針對錐體外系癥狀, 減少用藥劑量或小量開始、緩慢加量或更換藥物, 緩解癥狀減輕痛苦, 提高舒適感;安排舒適體位;注意患者的睡眠情況, 為患者提供舒適、放松的睡眠環(huán)境, 提高患者睡眠質(zhì)量;指導患者的飲食, 囑咐患者進食易消化食物, 做好喂食, 可多進食水果、蔬菜, 保證能量和營養(yǎng)。
1. 3. 2. 2 舒適化安全保護措施 落實舒適化安全保護措施, 由于患者無自知力、不配合治療, 給予必要的舒適化約束保護以策安全, 嚴防意外;患者由于錐體外系副反應, 反應遲鈍, 易跌倒, 要注意安全保護防跌傷, 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的情感氛圍。
1. 3. 2. 3 舒適化心理護理 在支持性心理護理的基礎(chǔ)上開展舒適化心理護理, 包括耐心傾聽、關(guān)心、安慰患者, 創(chuàng)造富有感情色彩、理解和同情的氣氛, 同時, 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使患者得到親情的溫暖;鼓勵患者說出自己身體的和內(nèi)心的不適或困惑, 根據(jù)患者的講述, 做好解釋性心理治療工作, 讓患者認識藥源性錐體外系反應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消除其恐懼心理;指導患者放松, 引導想象、催眠和生物反饋等, 讓患者感到舒心、放心。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暗示、疏導、安慰、松弛等基本心理護理技巧, 以確保簡捷有效的心理護理治療。
1. 3. 2. 4 舒適化康復活動 必要時, 留1~2名家屬陪護, 在家屬陪護下參與舒適化康復活動, 患者的活動范圍可在病房內(nèi)、病房外、院內(nèi)或院外, 在家屬陪護下確?;颊咦杂苫顒?, 對個別家屬留陪護有困難者, 可安排其雇用由本院護理部統(tǒng)一管理、經(jīng)過培訓的陪護人員;采用角色扮演和模擬訓練, 充分發(fā)揮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 設(shè)法減輕患者的精神殘疾程度。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錐體外系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RESES評分、SDSS評分、護理滿意度。
1. 5 評價標準
1. 5. 1 護理前后患者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情況 ①統(tǒng)計護理前和護理4周末錐體外系副反應的發(fā)生率;②以RESES為評估工具, 采用會談與觀察相結(jié)合的方法, 于護理前和護理4周末各評定1次, 統(tǒng)計總分的變化。
1. 5. 2 護理后社會功能缺陷改善程度 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醫(yī)護人員評定SDSS[3], SDSS中的社會性退縮、家庭內(nèi)活動、個人生活自理、對外界的興趣和關(guān)心、責任心和計劃性等5項因子相應改為與病友交往退縮、較少參與護理康復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護理興趣活動貧乏、無責任心。分值越高表示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 分別于護理前和護理4周末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
1. 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RESES總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及RESES總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4周末, 兩組患者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及RESES總分均較本組護理前降低, 且研究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9.7%顯著低于對照組36.7%, 研究組RESES總分(11.4±1.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2.8±1.4)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或0.01)。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S評分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DSS總分及與病友交往退縮、較少參與護理康復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護理興趣活動貧乏、無責任心因子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4周末, 研究組SDSS總分及與病友交往退縮、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護理興趣活動貧乏、無責任心因子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兩組患者的較少參與護理康復訓練因子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護理4周末兩組患者和家屬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護理4周末, 研究組患者30例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96.8%, 對照組患者23例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76.7%, 研究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5.41, P<0.05);研究組家屬29名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93.6%, 對照組家屬22名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73.3%, 研究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55, P<0.05)。
3 討論
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較易發(fā)生錐體外系副反應, 特別是高效價的典型抗精神病藥, 其錐體外系副反應較重。有研究報道[5]利培酮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5%, 而氟哌啶醇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為45%。錐體外系副反應(EPS)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2, 5, 6]:①震顫麻痹綜合征; ②靜坐不能; ③急性隆肌張力障礙。
首發(fā)精神病患者由于既往無用藥史可能對某種抗精神病藥物較敏感, 首次接觸抗精神病藥易發(fā)生錐體外系副反應[7, 8];部分患者對藥物的個體耐受性較差, 也可產(chǎn)生輕重不一的錐體外系副反應[9-14]。本研究以發(fā)生錐體外系副反應的精神病患者為對象, 通過對錐體外系副反應的觀察和落實相應舒適護理措施, 取得較好效果。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及RESES總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4周末, 兩組患者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及RESES總分均較本組護理前降低, 且研究組錐體外系副反應發(fā)生率9.7%顯著低于對照組36.7%, 研究組RESES總分(11.4±1.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12.8±1.4)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或0.01)。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DSS總分及與病友交往退縮、較少參與護理康復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護理興趣活動貧乏、無責任心因子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4周末, 研究組SDSS總分及與病友交往退縮、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護理興趣活動貧乏、無責任心因子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兩組患者的較少參與護理康復訓練因子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于錐體外系副反應會妨礙患者從事正常社會活動, 降低認知功能, 影響社會功能的恢復, 故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較嚴重, 主要表現(xiàn)為與病友交往退縮、較少參與護理康復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護理興趣活動貧乏、無責任心等[15-18]。本研究表明研究組的社會功能恢復較好。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護理4周末, 研究組患者30例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96.8%, 對照組患者23例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76.7%, 研究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5.41, P<0.05);研究組家屬29名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93.6%, 對照組家屬22名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73.3%, 研究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4.55, P<0.05)。表明舒適護理取得患者和家屬的好評。本研究與文獻[1, 6, 10]的報道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 住院精神病患者易發(fā)生錐體外系副反應需注意觀察, 給予對癥處理, 并落實舒適護理護理措施。在對癥治療的基礎(chǔ)上, 舒適護理對減輕癥狀、改善社會功能和提高滿意度有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乃萍.75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發(fā)生錐體外系反應的分析與護理.中華護理雜志, 1997, 44(2):84-86.
[2] 黃碧琴, 蔡麗琴, 吳秀珍.抗精神病藥物所致錐體外系反應的護理及分析.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1, 28(1):158.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第2 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3:163-168.
[4] 紀衛(wèi)國, 張雅麗, 馮禮華.抗精神病藥物所致錐體外系反應的護理要點.中國民康醫(yī)學, 2004, 16(8):512-513.
[5] Wang X, Savage R, Borisov A, et al. Efficacy of risperidone versus olanzapin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reviously on chronic conventional antipsychotic therapy: a switch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06, 40(7):669-676.
[6] 顧紅瑛. 抗精神病藥物所致錐體外系反應的護理.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09, 25(17):2694-2695.
[7] 喻東山, 葛茂宏.精神疾病臨床治療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9:30-32.
[8] 劉冬華, 李靜, 婁鳳蘭.使用氟哌利多4h后致錐體外系反應1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4):92-93.
[9] 李華平, 王瓊.哈力多致錐體外系副反應的臨床護理體會.中國藥業(yè), 2013, 22(5):120-121.
[10] 葉紅麗, 汪志清.藥物性錐體外系反應的護理.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0, 23(1):69.
[11] 鐘進. 利培酮治療住院女性精神病患者的副反應觀察及護理干預.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04, 16(6):373-374.
[12] 張孟蘭, 潘紅紅. 住院精神病人藏藥行為分析. 求醫(yī)問藥(學術(shù)版), 2011, 9(10):407-408.
[13] 段霞. 舒適護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護理效果觀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24):155-156.
[14] 李秀環(huán), 鄭嬋燕. 舒適護理模式對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療期間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6, 23(9):183-185.
[15] 莫顯祥, 邵衛(wèi)鮮. 對接受MECT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5(1):87-88.
[16] 高秉琴. 舒適護理在精神科MECT治療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2, 24(12):1492-1493.
[17] 魏濱梅, 馬紅蓮. 女性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舒適護理的應用.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4(19):127-128.
[18] 徐蕾, 劉景芬, 常立萍. 125例精神病人應用抗精神病藥物出現(xiàn)錐體外系副反應的原因與護理.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01, 22(2):187-188.
[收稿日期: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