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誠
用壞了還不舍得扔的日常用具,你現在還有幾件?
舊了就扔,壞了就換。這是一個物質極其豐富而又崇尚效率的年代,一個壞了的東西還要去修,有沒有必要?
說到茶筒,每個人家里都有幾個,不同的材料制成,有紙制的、木制的、塑料的……不要說用到壞,即便還沒有用壞,說不定也被丟棄了。日常里的消耗品越來越多,能夠經得起時間損耗,在歲月里留存下來的東西,卻越來越少了。
用了一百年的工具
在日本京都,有一家叫開化堂的茶筒店。他們的茶筒,直到用壞了,你可能還舍不得扔,還會送上門去修。
創(chuàng)立于明治八年(1875)的京都開化堂,使用黃銅、紅銅、鍍錫鐵皮,全手工打造茶筒制品。他們家的手作茶筒工藝精湛,經久耐用,被許多日本人家所使用,并視為傳家之寶。
41歲的八木隆裕,從2000年開始繼承家業(yè),每天都在堅持著這門古老的技藝。
他是開化堂的第六代傳人。算起來,八木隆裕家世世代代做茶筒,已做了足足一百四十一年。
開化堂前店后坊,隱身于一條僻靜的小巷內。如果不是門楣前的簾子上寫著店名,外人還真難以一眼發(fā)現此店的所在。這樣的百年老店,可真是低調啊。
走進店內,緊湊的空間里擺放著一個個閃亮的罐子,客人駐足欣賞感嘆之時,金屬的摩擦聲響依稀地傳到耳邊。
在后邊的工作坊,幾名匠人在埋頭工作,一次次手工捶打,一次次用心擦拭,制造出來的器具都帶著溫潤的光澤。
第六代手工茶筒職人八木隆裕,拉開一扇小門,來到前臺與我們交流。這個戴著眼鏡的家伙,說起他在店里最驕傲的事情:“有人帶著祖父那個年代買來的茶罐,來開化堂修理,那是我們最驕傲的時刻?!?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7/18/zwsz201707zwsz20170739-1-l.jpg" style="">
再看看眼前閃著金色光澤、平整無痕的銅制茶筒,你就知道開化堂的茶筒已經不僅僅是茶筒,而更像是藝術品了。
別看一個小小的茶筒,從材料到成品有130道至140道全手工工序,從開化堂第一代堂主開始便已基本定型。
到了八木隆裕手上,這一整套完整的工藝,與一百多年前沒有絲毫的差異。
“我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始的技藝?!卑四驹B≌f。成功來自于堅持手作,這是開化堂的宗旨,永遠不能改變。
八木隆裕拿出爺爺敲打了五十年的錘子,現場示范如何制作手工茶筒。
據說開化堂創(chuàng)業(yè)時使用的模具一直傳承到了今天,有些甚至經過了一百多年依然在使用。
“我們匠人所使用的工具,也依然是一百年前傳下來的。傳到我的手上,我更加珍惜它。那是我們的財富?!?/p>
器物的溫潤質感
沒有一件事堅持一百多年是容易的。
開化堂也經歷過危機。在八木隆裕的父親那一代,家里曾經萌生過關掉開化堂的想法。當時日本進入泡沫經濟時代,茶筒銷量開始走下坡路。父親說,以后不要做了。
其實不僅是他父親那一代經營困難,在他爺爺那一輩,開化堂日子就已經不好過了。八木隆裕說,剛開始爺爺只是手工制作茶筒賣,但后來為了生存,也兼賣藥。
茶筒鋪的生存困境,確實是因為受到工業(yè)時代的沖擊。很多機械做的茶筒售價都很便宜,但爺爺手工做的茶筒,要貴上100倍。
那怎么比?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并不需要一個貴100倍、可以用一百年的茶筒。
他們需要一個便宜的茶筒,至于質量,過得去就行。
那是開化堂經歷過的最困難的時期。
“我爺爺覺得用機械做的東西不好。那時,日本有很多外來的東西,大家都認為很便宜,也很時尚?!?/p>
八木隆裕說,人們并不真正知道,好的東西是怎么樣的。只有一直在做著茶筒的爺爺,知道他們用心一槌一槌敲打出來的茶筒,經得起時光的磨損。
可是,就算手工茶筒定價又貴又不好賣,開化堂卻從沒想過改弦易轍,也用機械做茶筒。
“我爸爸當時想當職業(yè)棒球運動員。高中時,每次放學回家,如果要去練習打棒球,都要先完成爺爺分給他的一部分做茶筒的工作。這樣,我爸爸就慢慢學會了做茶筒的全套技藝?!?/p>
“到了我爺爺把鋪子傳給我爸爸的時候,茶筒生意轉好。當時和我們合作的幾家茶葉商跟我們說:‘只要專心做你的茶筒,保持你的高品質,我們都會幫你消化掉?!?/p>
雖然如此,到了八木隆裕這一代,父親八木圣二并不打算讓兒子來接手。
“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當時一直跟我們合作的茶葉店中,突然間有一家不合作了,收入減少了三分之一,父親就叫我不要做了?!卑四韭≡;貞?。
那時,八木隆裕還在外面上大學。1997年大學畢業(yè)后,他到了京都的一家免稅店工作。當時那家免稅店也賣開化堂的茶筒,八木隆裕就在那家店做銷售。
父親不想讓他接班,也不想傳授他什么茶筒的技藝。他就跟著老匠人學,大概偷偷學了十年,才算出師了。
父親說:“你不懂,這活很苦?!碑敃r他在免稅店工作,有個美國游客買了他們家的茶筒。八木隆裕就很好奇,問他們買去干什么,他們說買去裝吃的。于是八木隆裕就想,原來海外也會有一些市場,那么,是不是應該把茶筒賣到海外去?
一開始他父親并不認同他的想法?!爸挥腥毡救瞬艜矚g這個茶筒?!备赣H說。
當八木隆裕用Facebook等互聯(lián)網工具把茶筒賣到海外的時候,父親才真正相信了他的話。
作為開化堂茶筒的傳人,八木隆裕最大的驕傲,就是把一家小店的生意擴展到了海外。
但是即便如此,八木隆裕依然堅持著最初的手工作坊形式。
他說,手工的作品,每一件都有著溫潤的質感。
他給我們做示范。他說,開化堂的茶筒乍看是筆直的,摸一摸,卻會發(fā)現茶筒罐身與蓋子接合的部分,做成了弧線形,并有微妙的鼓起。這樣一來,蓋子和罐體之間就沒有了間隙,密封性因此變得更好。
他把一個蓋子放在罐體上,然后松開手,只見蓋子旋轉著,無聲無息地滑落下去,借助重力下沉直到與罐體完全密封。
一百多年來,開化堂在這樣一些不易被注意到的細節(jié)上,下足了功夫。
專注于做一件事
開化堂已經如此有名,為什么還是只開這么一間小店呢?
八木隆裕說:“我不想變大。這樣已經很好了,我很滿意?!?/p>
他的目光深遠,直抵百年前的時光。他說:“我不會在乎這一年兩年,我們的業(yè)績變得怎么樣。跟一百四十年之久相比,這一兩年不是那么重要。”
這樣的回答,簡直讓人驚嘆。大概,這也是所謂“初心”吧。
要不然,一件事是沒有辦法堅持一百多年的。
只有無比專注于做某一件事,那件事才會一直沿著最初的價值觀延續(xù)下來,并且做到出神入化。
當年茶筒為什么要求密閉,是因了茶葉的貯藏需要。那時沒有什么冰箱,只有依靠茶筒,茶筒的好壞,直接關系著茶葉的保存質量。于是幾代匠人通過努力,使產品達到了更好的質感。
說起來,每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背后都是無數次的錘煉與嘗試。
手中的茶筒,會隨著槌子每一次的落下而發(fā)生微妙的變化。下手的力道、方向、緩急,都直接影響茶筒的形態(tài)。此中意味,沒有五年十年的經久錘煉,無法做到爐火純青。匠人們都是依靠槌子落在銅體上產生回響的鏗鏘聲,來辨別與調整力道的大小輕重。
一個完美的茶筒,就是能讓使用者舀完茶葉后,蓋子被輕輕闔上即可緩緩下滑,與罐身密合,從而將氣體隔絕。
除令人贊嘆的技藝之外,八木隆裕還說,每一只茶筒,將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伴隨使用者的摩挲帶上使用的痕跡,而這是令每一只茶筒獨一無二的秘訣。
除了盛裝茶葉之外,使用者若能根據喜好,尋覓到適合的用法,才是最好。這樣,每一只茶筒都會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用上幾十年,然后傳承下去。
在開化堂的官網上,我讀到這樣一段話:
開化堂的茶筒,因著每天的使用與用手的碰觸與摩擦而能讓銅的風貌有顯著的變化。越加使用的話會顯露出柔和的光澤而顯現出具有深度的味道,罐子的質感也會變得更好。而在使用時從手中傳來難以言喻的溫暖與親昵感。
我相信,茶筒是日常用品,所以好用與否至關重要。
一個好用的茶筒,必因長久的使用與人產生情感聯(lián)結。
這是真正的日常生活之美。
這份對于生活之美的追尋,就如同開化堂對于手工技藝的百年堅持一樣,值得贊美。
讓美好的事物流傳下去
對一個匠人來說,造一個一百年用不壞的茶筒,有價值嗎?如果造一個兩年就壞的東西,豈不很好——如此一來,人家就不會一勞永逸了。
八木隆裕搖頭:“世界那么大,我只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開化堂就可以了?!?/p>
作為開化堂的第六代傳人,八木隆裕知道在這個時代,只固守著古老的技術是不行的,還必須讓故事傳播出去,讓美好的事物流傳得更遠一些。
“只在國內傳播,已經不夠了,我懂得英文,必須要有全球的眼光,去跟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也正因如此,他根據海外顧客的生活習慣,開發(fā)出用于盛裝不同食品的茶筒,讓那些不怎么喝茶的外國人,可以用茶筒去收藏貯存香料、咖啡豆甚至意大利面條。
此外,他還與其他創(chuàng)意產業(yè)搭配營銷,如愛馬仕設計師、知名的一澤信三郎的一澤帆布、臺灣的王傳德茶莊,以及許多歐洲的茶館。這就把開化堂的傳統(tǒng)茶筒,轉變成了京都的時尚工藝。
如今,八木已經把開化堂的茶筒,賣到了13個國家。
在這個工業(yè)化幾乎代替一切的年代,很多手作工種日漸式微,但八木隆裕的茶筒生意反而迎來一百多年來最賺錢的時候。
我問他有什么秘訣。他說:“沒有秘訣。”
想了想,他又說:“做現代人用的東西?!?/p>
現在,他有了一家咖啡館。
在離他的茶筒小店幾條街外,走走也就是十余分鐘的路程。那個咖啡館里擺了許多茶筒。許多在那里喝咖啡的外國人,臨走時會帶走一個茶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