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國糖果公布的收購公告顯示,宗馥莉用其實際控制的恒楓資本,以現價30%的折價,即每股0.3565港元,預計花費5.73億港元(約合5.07億元人民幣)買下中國糖果全部股份。
對此,外界猜測娃哈哈集團將試水資本市場。如果這一結論被證實為真的話,則與其父宗慶后一直宣稱“不差錢,不上市”的理念有所相悖。在宗慶后看來,娃哈哈擁有雄厚的現金流,沒有上市需求。不久,娃哈哈集團馬上回應,此次收購只是宗馥莉的個人行為,與集團無關。
同時,針對宗馥莉收購中國糖果進軍資本市場一事,也有傳言認為,與很多富二代一樣,宗馥莉想自立門戶。據接近娃哈哈集團的人士透露,宗慶后掌管的娃哈哈集團與宗馥莉負責的宏勝集團相互協(xié)作而又彼此獨立。
可能有人會問,宗慶后為何拋棄原來對資本市場回避的姿態(tài),轉而默許其女兒宗馥莉跨界進入資本市場呢?原因只有一個,娃哈哈變老了,需要尋找“煥發(fā)青春”的途徑。這點連宗慶后本人也承認。那么,娃哈哈為啥會覺得變老了呢?
第一,業(yè)績出現下滑趨勢。在2012-2014年,娃哈哈營收分別為636億元、783億元、728億元。到了2015年,娃哈哈的年營收為677億元。而到了2016年,宗慶后只能無奈表示,實現年營收575億元。而自2014年娃哈哈業(yè)績出現拐點以來,一直呈現下滑趨勢,讓人有力不從心之感。
第二,多年沒有新款明星產品,創(chuàng)新乏力。曾給人們留有印象的仍然只是營養(yǎng)快線、瓶裝水和八寶粥等多年前的爆品,但它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其他品牌所趕超。從整個飲料市場來看,當下產品要在設計和研發(fā)上多研究消費者的需求。娃哈哈的下滑主要是品牌和產品的老化,這對飲料市場來說是致命的。
第三,轉型不力,難憾大局。娃哈哈從沒停止過創(chuàng)新步伐,只是跨界經營成功的案例不多。去年7月,宗馥莉推出高端定制化果蔬汁品牌——KellyOne,這是一款消費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定制,將不同原料(如蘋果和橘子)組合在一起,通過網絡渠道接受訂單。但是該款產品目前僅在上海和杭州等地小范圍中可以看得到。
此外,之前娃哈哈集團為了不斷擴張自己的“商業(yè)帝國”。從飲料,到布局單裝、食品、白酒,包括籌劃收購外國知名品牌——迪恩食品,娃哈哈一直在謀求發(fā)展壯大。只是從營收業(yè)績上來看,這些多元化業(yè)務并未給娃哈哈帶來多少改觀。娃哈哈的整體業(yè)績仍然沒有多少好轉。
宗馥莉此次借殼中國糖果,將宏勝集團的資產注入,無論其是否有意借殼上市,但至少說明了與其父親宗慶后不同,宗馥莉她本人并不排斥資本市場,同時也希望在娃哈哈體系之外另外開辟一個屬于自己可以掌控的平臺來經營她旗下的業(yè)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