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中自然意象的儒道指向

        2017-07-15 07:49:24江蘇賈學鴻
        名作欣賞 2017年28期
        關鍵詞:古琴道家水墨

        江蘇 賈學鴻

        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中自然意象的儒道指向

        江蘇 賈學鴻

        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是傳統(tǒng)繪畫藝術與現(xiàn)代影視技藝結合的典范。影片借助古琴、山水、花鳥等自然物象,講述了一樁老琴師向擺渡少年傳授琴藝的感人故事,并將儒家的倫理情感和道家的宇宙情懷融入音樂藝術當中。

        《山水情》 水墨動畫電影 自然意象 意義指向

        水墨動畫電影是傳統(tǒng)水墨繪畫藝術與現(xiàn)代影視技藝的結合。1988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動畫短片《山水情》,代表了這一藝術形式的巔峰。影片講述了一位行旅老琴師意外暈倒在渡口,被擺渡少年接到家中調養(yǎng),繼而發(fā)生教琴、贈琴、惜別的感人故事。片中沒有對話,情節(jié)敘述和人物情感的表達,全靠動作、表情、畫面和音樂,然而卻能催人淚下,具有“大音希聲”的藝術效果。該片上映后的六年內,先后獲得國內外十二個獎項,并被國外動畫電影界贊為“中國學派”。

        影片總導演特偉是水墨動畫電影的創(chuàng)始人,人物設計吳山明和背景設計卓鶴君,都是著名的寫意派水墨畫家。美術學者梁江曾這樣評論:“水墨是中國的,天然地帶著悠遠深厚的文化記憶。”以自然景物為對象的山水畫,興起于魏晉時期,東晉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南朝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紛紛對山水畫理論進行總結,王微將山水畫提升到“暢神”“畫情”的高度,強調創(chuàng)作者主觀情感的融入。唐代蘇州山水畫家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觀點,成為山水繪畫從再現(xiàn)到表現(xiàn)的辯證概括,其中的“心源”,包含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繪畫上的折射。

        1989年以來,研究影片《山水情》的學術論文不少于六十篇,分析意境之美、繪畫特色和視聽語言的超過四十篇,側重挖掘傳統(tǒng)思想的文章不足三分之一,且多停留在“儒家獨尊”“天人合一”等宏觀概述層面,缺少深入的辨析。本文由片中的自然意象切入,探討片中蘊涵的儒道理念以及二者的糾葛。

        古琴意象的儒家指向

        古琴在影片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老人一出場,身無他物,懷抱一把古琴。老人從病榻上醒來,第一件事便是尋找古琴,并非常珍愛地輕輕拂拭。古琴是老人與少年進一步相處的紐帶,是教琴、贈琴情節(jié)的基礎,更是師徒二人傳達心聲的媒介。因此,對古琴和古琴曲的理解,成為領會劇中人物性格及其內心情感的主要元素。

        (一)“禮樂”文化的暗示

        中華文明的主干,從本質上講是對禮樂文化的承續(xù)。古琴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成為音樂與人品勾連的橋梁。據(jù)《禮記·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边@是儒家典籍對禮樂制度源頭的追溯。音樂真正被納入教育體系,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的周王朝?!吨芏Y·地官·保氏》寫道:“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保ǖ?1頁) 這就是古代貴族教育的“六藝”。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將“六藝”之教撒播到民間,音樂便成為讀書人的必修課。孔子自己也曾向師襄學琴,老年回到魯國,開始整理詩樂,使“雅頌各得其所”。后代文人的基本修養(yǎng)表現(xiàn)為琴、棋、書、畫,彈琴居首位。

        在動畫短片《山水情》中,古琴是禮樂文明的象征,也是文士精神的物化。影片開場,天地蒼茫,寒風呼嘯,一位身著白色披風的老人來到河邊,衣襟被風吹開,露出懷中的古琴。古琴被裝在套子中,只有長長的琴穗飄在外面。直到老人摔倒在地,“嗡”的一聲琴響,老人作為古代文士的身份便明朗了?!稑酚洝吩唬骸爸舳恢獦氛?,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痹谌寮宜枷塍w系中,君子就是有修養(yǎng)的讀書人。區(qū)別君子與野老的標準,就看是否精通音律。老人把少年用柳笛吹奏的旋律用古琴彈出,深深吸引了少年,于是便有了后面的教琴情節(jié)。

        “樂者,通倫理者也”,這是《禮記》的出發(fā)點。影片的主線,也是弘揚儒家的倫理情懷。老人摔倒時,少年驚恐的表情、急忙攙扶的動作、隨后接到家中調養(yǎng)的情節(jié),展現(xiàn)出“仁者愛人”“長幼有序”的美德;老人手把手傳授琴技,引領少年觀水登山,是“誨人不倦”的師長風范;臨別贈琴,依依不舍,深情之中潛存大義;少年悟到琴藝精髓,對師生情緣的回憶,纏綿深摯,動人心魄。故事情節(jié)雖然簡單,但師生之情、人倫之愛、人性之善,都在連綿不斷的古琴樂曲中流淌出來。

        (二)“道德人格”的堅守

        在將近六十篇研究電影《山水情》的論文中,鄭翠麗《論中國水墨動畫片的審美意韻與文化內涵》一文,談到《山水情》中的“儒家禮樂精神”,十分難得。然而文章進一步說,片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儒家忠君報國的思想”,“儒家所崇尚的‘忠信’與‘建功立業(yè)’的高貴品質在文士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似乎陷入過度闡釋的泥潭。

        “樂由中發(fā),禮由外作”,是禮樂體系的核心。儒學經(jīng)典《大學》雖然論及“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目標,然而樂教重在“治心”?!稑酚洝穼懙溃骸皹氛?,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采節(jié)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后治其飾。”(第366頁)音樂的演奏直通心性,并非直指“建功立業(yè)”。唐家仁在《人巧奪天工——彩墨動畫〈山水情〉隨記》一文中說:“看一個人物,不完全在他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重要的還在于他做了什么和對待周圍事物的態(tài)度?!苯?jīng)由古琴,可洞察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老人抱琴風中,獨行山野,是遭貶的官員,還是隱逸的高士,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琴的珍愛。無論是勞頓的旅途,還是病臥在床,老人都是琴不離身?!稑酚洝贩Q“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正好與此相互印證。古琴,是老人堅守獨立人格精神的象征。具體是什么樣的精神呢?“樂者,所以象德也。”(第365頁)影片中的“象”,就是少年練琴時的水墨畫背景。

        師生切磋琴技,不知不覺中,幾片丹楓靜靜飛落。靜的是少年“學而不厭”的專注,紅的是老人“誨人不倦”的真誠,而那悠悠落下的感覺,與古琴婉轉的音韻相和。趙熙在《從三部經(jīng)典水墨動畫片談中國本土動畫創(chuàng)作》中分析中國本土動畫創(chuàng)作時說,西方交響樂“像刮到天際的狂風,將人的心靈也一同刮走。而中國的絲竹音樂則像是秋日從樹上飄落的樹葉,僅僅只撥弄心靈的一根細弦,卻同樣動人心魄”。片中的這組畫面,是趙熙觀點的視聽呈現(xiàn),也表明音樂與畫面的和諧統(tǒng)一。

        琴音裊裊,少年的彈奏技藝不斷提高,與之相應的畫面頻頻變化:丹楓旋舞、翠竹映月、雪花飄飛、春鳥鳴溪、夏荷蛙唱、竹影婆娑、群魚戲水、綠柳琴聲、青松葉茂……這一系列流動的水墨畫,以蒙太奇的手法,暗示出春夏秋冬的氣候變遷和少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勤奮刻苦,也昭示出人物的心靈世界。竹,中通外直,寧折不屈;雪,“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松,“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綠柳琴聲,有孔子“杏壇講學”之趣;釣叟池魚,有張衡《歸田賦》之閑。由心而樂,由樂而聲,由聲而畫,由畫而心,在這一圓環(huán)中,人的品德與自然物性相互映發(fā),起貫穿作用的是儒家的“比德”觀。儒家通過仔細觀察自然界千姿百態(tài)的美,將其作為政事、社會和人格之美的對應物、參照系,從而建構起立足倫理道德的天人合一境界。

        山水意象的儒道糾葛

        宗炳《畫山水序》談到“山水,質有而靈趣”,即山水具有靈性,以致不同時代、不同思想派別的人,都對它情有獨鐘。陳良運曾對中國的山水美學進行系統(tǒng)梳理,認為山川之美源于《易》《詩》時代先人對山水的感知,隨后發(fā)展為儒家的“比德”觀和道家的“味象”觀。在此基礎上,文藝家趣取隨心,或如賦家理念先行,或如畫家澄懷感悟,或如詩文家情理并包。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則賦予山水更多的意涵。在“游于藝”的古琴傳授過程中,山水既是師生情緣發(fā)生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又是人物心靈升華的誘因,還是內在情感的外化。

        (一)山水間人與自然的和諧

        “樂文同,則上下和矣?!保ǖ?63頁)伴隨少年的琴聲,流水潺潺,竹影風動,鳥兒歡唱,魚兒暢游。遠處,綠水青山環(huán)繞,近處,老人垂釣溪邊。和諧寧靜,生機勃勃,這是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在影片《山水情》中,是主人公的心境。少年習有所得,老人教有所成,二人心中的快樂,通過跳動的琴弦、歡躍的動物,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和諧的旋律,花草魚蟲亦有感知,人之樂與魚之樂、自然之樂融為一體。正如《樂記》所說:“樂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保ǖ?64頁)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古代各家的共同向往。對山水田園生活的理解,不同派別會有不同的解讀。在儒家看來,這是生活閑暇的逸致,是人生目標暫時實現(xiàn)的泰然,仿佛孔子對“暮春者”的慨嘆。在道家看來,山水田園卻是躲避污濁官場的避難所,是“目送飛鴻,手揮五弦”的超越境界。天地無言,取舍由心。然而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古琴演奏技巧的嫻熟,只是“技”的層面,并非古人共同推崇的“道”的境界。

        (二)遨游中的“仁智之樂”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保ǖ?67頁)音樂本是人心感物的外化,因此,對音樂的領悟和表現(xiàn),也宜由物中來。老人看到空中盤旋的蒼鷹,若有所思,于是師生二人踏上了游歷高山大川的征途。山川不僅帶來寧靜,還有急流、風浪和險灘。少年謹慎撐船,經(jīng)受了險情的考驗。再洶涌的波濤,也有它的源起。進入大山,少年欣喜之余,感受到小溪的清柔、瀑布的壯觀。飛鳥鳴叫于山谷,頑猴攀援于山腰……山的博大,似乎能把一切包容。然而,“欲窮千里目”,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攀登。師生二人拾級而上,終于到達山頂,體驗到“一覽眾山小”的壯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邁。風聲再起,“高處不勝寒”的殘酷也呼嘯而來,師生之間的這段情緣,也到了結束的時刻。人事無常,如水的變幻莫測,寶貴的情感,卻永駐心間,如高山的堅定??鬃诱f:“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比松淖兣c定、智與愛,都寄于山水之間,當然,也潛藏在音樂的韻律中。

        親身體驗,是少年的必修內容。而老人,雖然情感摯熱如丹楓,但在表情上,平靜、堅毅而威嚴,有種任爾風吹浪打,我心巋然不動的氣魄。水的深情、山的博愛,與人的生命精神渾然一體,這就是古代文人修養(yǎng)的道德境界。

        (三)宇宙視角的道家境界

        動畫電影《山水情》帶有很深的道家哲學傾向是確定無疑的。但是,趙允智的“儒道互補”、宋彬彬的“淡然無極”、張明貴的“道法自然”以及付強和孟淑杰的“消極”“無為”等評論,不是過于寬泛,就是離影片主題太遠。另外,山川之美、自然之趣、天人合一等理念,本是儒道共談的話題,非道家獨有。那么,視聽語言所呈現(xiàn)的山水景觀,道家精髓到底表現(xiàn)在哪里呢?《莊子·秋水》借海神北海若之口說道: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

        北海若是海的化身,海為水之最,然而與天地相比,又如大山中的小石小木、大澤中的小孔。這則寓言說明,《莊子》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是人自身,而是宇宙天地,分析事物的方式不是以己觀物,而是以物觀物、以物觀人。由此可知,關于人之渺小、時空無限的宇宙意識,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由此又引出對自然的關注、對人世的超越和對心靈感悟的強調。從這一立足點審視影片《山水情》就會發(fā)現(xiàn),片中的山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游之水、可攀之山,一類是不可游之水、不可攀之山。而后者,正是道家核心思想的承載媒介。

        少年隨老師登上山巔,興奮之情未消,便面臨師生的分別。世事無常、情緒的大起大落,讓少年痛心不已。他懷抱老師留贈的古琴,拼命追趕老師的身影。無奈之下,把對老師深深的思念,化作了綿綿琴聲。相比初遇老師時自己清新的笛聲、水邊感動魚鳥的琴聲,此時的琴韻格外凝重、深沉,傾瀉的瀑布、奔騰的巨浪、茫茫的煙海、突現(xiàn)的山峰、瀟瀟的雨絲、翻卷的云紋,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澎湃,有“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蒼茫,有“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氣概,有“凌青云嘯九天歌”的豪情。其間,老師諄諄教導的身影、師生同舟共濟的經(jīng)歷、臨別老師的囑托,恍惚于高山大河之間,化作了宇宙天地的無限與永恒。老師于茫茫云霧中的回眸一望,若人若仙;少年坐于懸浮濃墨之上撫琴,若山巔若云端。二人仿佛“相忘于江?!?,又好似相知于山水間,而師生之間的倫理深情,已經(jīng)與天地萬物分不清。這便是琴藝的最高境界,也是“道”的境界。

        飛鳥意象的差異走向

        《山水情》中的飛鳥,共出現(xiàn)九次,每次出現(xiàn),都標示著主人公特定的心境。仔細辨別,大致包括兩類:一類是林間飛禽,如少年出場,鴻雁伴隨笛聲飛翔,表現(xiàn)少年純真活潑的天性;老師從病榻上醒來,鳥鳴喈喈,點明老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欣慰之情;少年琴技漸進,鳥鳴與流水,配合樂曲的和諧;師生棄舟進山的兩次鳥鳴,暗示主人公歡快的心情。這些飛鳥具有寫實性,生活化很強,總體上表明山水田園生活的特征。另一類是高飛的蒼鷹,它在片中共出現(xiàn)四次,儒家與道家兩種指向比較明顯,但又纏繞在一起。

        第一次蒼鷹展翅,是少年在水邊柳下練琴的時候。一大一小兩只蒼鷹盤旋高空,大鷹發(fā)出聲聲鳴叫,召喚著小鷹。于是老師思索片刻,二人便開始駕舟出行。此時,蒼鷹象征著高遠的境界,儒家傾向相對明顯。蒼鷹的后三次出現(xiàn),集中在片尾。師生分別時,少年于山巔撫琴,雨絲霏霏,蒼鷹翱翔,是少年經(jīng)歷風雨后的堅強,也是領悟到藝術境界的提升,此時,儒家的道德理念與道家的藝術升華凝聚于蒼鷹意象。云開雨歇后,蒼鷹再次出現(xiàn),點明影片主旨,標示少年的琴藝進入逍遙境界,獲得了生命與藝術的雙重自由。此時,道家的精神自由意蘊相對突出。

        關于蒼鷹意象,實際上源自《莊子·逍遙游》開篇的鯤鵬寓言:北冥之鯤,化而為鵬,體大無比,乘天地之氣而飛上九萬里高空,徙于南冥。而蓬間燕雀不明白大鵬一切出于自然的行為,便紛紛嘲笑它?!跺羞b游》是《莊子》的開宗之目,文章沒有明白告訴人們,大鵬到底是否逍遙,但卻通過蜩鳩嘲笑大鵬的故事,點明小大之辯,也即攀比之心,正是達不到逍遙境界的病根,奉勸世俗之人要摒棄是非之心,回到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tài)。

        然而,正是由于《莊子》以“朦朧”的方式,表“不言之言”,行“不言之教”,以至于后人對大鵬的理解,側重其志向高遠的一面。如戰(zhàn)國的屈原在《離騷》中想象自己乘鹥鳥以擺脫世俗的困擾;宋玉的《對楚王問》自比鯤鵬,以示自己超凡脫俗;晉代阮修、唐代李白,都作過大鵬贊歌。因此,鵬鳥意象在中國文化中,出入儒道,取舍由心。

        “儒道互補”的記憶與視聽表達

        關于水墨繪畫中的傳統(tǒng)文化記憶,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將其具體概括為“儒道互補”,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和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對立和補充,這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的一條基線,奠定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并且,道家思想,借助作為儒家的對立面得以傳播。實際上,儒家與道家在思想本質上是同源同歸的。無處不在的“道”是上古先民共同關注的本體概念,道家學說,特別是《莊子》一脈,側重立足宇宙高度對本體之“道”的體悟,儒家則強調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探尋通向“道”的實踐過程。

        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后期的《莊子·天下》篇曾做出暗示,在“道”的體系中,道家推崇的天人、神人、至人、圣人與儒家所論的君子、百官、百姓,是同一構架中的一個遞降序列。道,“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是本,而社會的“舊法、世傳之史”是末,是度數(shù)。被儒家尊為“六經(jīng)”的典籍,分別為“道”的一個分支,甚至“百家之學”也不完全與道相悖。西漢初年,司馬談撰《論六家要旨》,對各家學說進行概括,強調儒家的入世屬性與道家的出世特征,此后,這種差別不斷被放大。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成為官學,道家成為邊緣。魏晉時期,經(jīng)過名教與自然觀念的辯難,郭象提出“獨化”理論,儒道便又走向了融合。隨著佛教的參入,儒釋道互滲共存。直到唐代韓愈上奏《諫佛骨表》,去佛排道,又回到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上來。宋明理學,儒釋道再次合流,提出形而上的“理”,隨后與王陽明的“心”學互動?!拔逅摹敝?,外來的西學便發(fā)揮主導作用。時值今天,重提弘揚傳統(tǒng)文化,能取儒舍道嗎?20世紀80年代末,編劇王樹忱慧眼識勢,將分量沉重的傳統(tǒng)主題貫通于一個簡單的古琴傳習故事中,加上作曲家金負載動人的古琴音樂、水墨畫家鮮活的人物與背景設計,以及導演等藝術人員的同心協(xié)力,才有了這部代表“中國學派”的水墨動畫藝術。

        范景中在《卓鶴君的山水世界》一文中說道:“卓鶴君先生的山水畫以抽象的現(xiàn)代性著稱于世,這種抽象性……和他關于宇宙的圖像有關……在西方,宇宙的圖像通常是借助人的圖像來實現(xiàn);在中國,則往往是山水,不過,它是一種人為的山水,而不是一種有如照片那樣的具體而微的小宇宙。”注入創(chuàng)作者主觀情感的山水畫,畫面的意義指向仍然帶有開放性,可到了動畫電影里,畫面被納入一個故事架構中,有了特定的時空背景和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其意義指向相對確定。不過,當同一物象出現(xiàn)在不同的畫面中時,隨著故事線的推進,物象的意義指向也會被賦予不同的內涵,需要加以辨別。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正是借助“古來共談”之山水意象的這一特性,聯(lián)手“與天地同和”的古琴音樂和“與天地同節(jié)”的“禮”俗文化,將當下中國需要的儒道文化與傳統(tǒng)藝術弘揚開來。

        ①范景中:《吳山明人物畫的新境界》,《東方藝術》2003年第4期。

        ②陳戍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岳麓書社2000年版,第362頁。本文所引該書均據(jù)此本,頁碼標于文中,不再另注。

        ③陳良運:《中國山水美學發(fā)軔考述》,《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④趙允智:《丹青靈韻〈山水情〉——中國水墨動畫的文化特質研究》,《電影評介》2008年第18期;宋彬彬:《水墨動畫〈山水情〉中的古典美學情結探析》,《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5期;張明貴:《從〈山水情〉看水墨動畫的畫面時空表現(xiàn)及對傳統(tǒng)繪畫理論的繼承與發(fā)展》,《電影文學》2010年第1期;付強、孟淑杰:《動畫影片〈山水情〉中的繪畫藝術與文化特色》,《時代文學(上)》2012年第4期。

        ⑤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63頁。

        ⑥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

        作者:

        賈學鴻,古代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教授,影視與戲劇專業(yè)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道家文學與文化、傳統(tǒng)文化傳播、影視評論與寫作。在國內重要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五十余篇。

        編輯:

        張勇耀mzxszyy@126.com

        猜你喜歡
        古琴道家水墨
        水墨
        尋琴記:古琴的前世今生
        張俊波 情寄古琴,樂以忘憂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50
        尋訪千年古琴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古琴的收藏價值在何處
        藝術品鑒(2017年9期)2017-09-08 02:22:50
        潑盡水墨是生平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9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當代水墨邀請展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欧美性xxxx极品高清| 日韩精品久久久肉伦网站| 久久aⅴ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台湾佬娱乐中文22vvvv| 妇女性内射冈站hdwwwooo| 免费看奶头视频的网站| 一个人看的视频www免费| 国产a级午夜毛片| 制服无码在线第一页| 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在热|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农村妇女|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精品| 亚洲精一区二区三av|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v视界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美女 |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链接| 精品丝袜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麻传媒亚洲av国产| 娜娜麻豆国产电影|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av∨中文久久不卡| 天天射色综合| 成av人大片免费看的网站|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丰满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喷水| 国产情侣亚洲自拍第一页| 少妇爆乳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9| 欧美国产小视频| 中文字幕日本熟妇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