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林世欣++陳鋒
摘要 為了研究毛薯施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覆蓋黑地膜對其產量的影響,進行了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覆蓋黑地膜在毛薯上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表明,施用15%丙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20 g/hm2兌水225 kg/hm2對毛薯產量有一定的提高;覆蓋黑地膜不利于毛薯產量的增加,塊根多且小。
關鍵詞 毛薯;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黑地膜;產量;生物特征
中圖分類號 S567.23+9;S4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124-02
隨著優(yōu)質高產農業(yè)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產品多樣性的需求越來越大,毛薯[1]作為海南省白沙縣三大薯類之一,廣泛應用于本地居民主食和部分副產品加工(如毛薯饃、毛薯酒、毛薯作藥引等),是白沙縣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高產優(yōu)質技術推廣一直是基層研究單位研發(fā)的主要課題,為了研究毛薯施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覆蓋黑地膜對其產量的影響,為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供試土壤為黃褐色,質地一般,肥力中等,靠近路邊。在種植前對土壤進行整合、蓬松、起壟,前期進行搭架引蔓,破膜引苗,中后期做好關鍵水、除草、追肥等標準化管理[2]。
1.2 供試材料
本次供試毛薯品種為瓊薯1號,是海南本地品種,平均薯塊數量高達10個以上,此品種具有整薯淀粉含量高、耐熱、抗逆性好、產量高、薯型標準、生育期較短的特點[3];適合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種植,薯塊頂端通常有5~10個分枝,各分枝末端有膨大成卵形薯塊,其中商品薯塊10~15 cm(小塊根可以作為翌年的種薯),部分薯塊達到20 cm,單個薯塊質量在0.20~0.35 kg之間,薯肉白色且不易變色,黏度較高,產量比較可觀,一般為22.5~30.0 t/hm2 [4]。供試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為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5%丙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其他材料有黑地膜、沙網等。
1.3 試驗設計
分別做2個試驗,一是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CK:不施任何調節(jié)劑;處理A: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25 g/hm2兌水225 kg/hm2;處理B:15%丙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20 g/hm2兌水225 kg/hm2;處理C: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50 g/hm2兌水225 kg/hm2;處理D:15%丙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240 g/hm2兌水225 kg/hm2。二是覆蓋地膜試驗,設2 個處理,分別為覆蓋黑地膜(E)、覆蓋地膜爬藤拉網(F)。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3.5 m2,試驗區(qū)四周均設立保護行[5-6]。
1.4 試驗實施
2016年3月30日播種,2016年8月20日增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在試驗期間均是按高產優(yōu)質田間標準進行管理;2016年12月15日、29日及2017年1月14日分別驗收3 次,各試驗小區(qū)單獨收獲,測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覆蓋黑地膜對毛薯產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CK產量介于中間值,為29 629.63 kg/hm2;處理B的產量最高,高達33 333.33 kg/hm2,較CK增產3 703.70 kg/hm2,增幅為12.50%;處理A的產量最低,僅為27 037.04 kg/hm2,較CK減產2 592.59 kg/hm2,減幅為8.75%;處理C產量居于第2位,為29 851.85 kg/hm2,較CK增產222.22 kg/hm2,增幅為0.75%;處理D產量為27 407.41 kg/hm2,較CK減產2 222.22 kg/hm2,減幅7.50%。
從表2可以看出,覆蓋黑地膜處理(處理E)產量為19 259.26 kg/hm2,較CK減產10 370.37 kg/hm2,減幅為35.0%;蓋地膜爬藤拉網處理(處理F)產量為20 444.44 kg/hm2,較CK減產9 184.82 kg/hm2,減幅為31.0%。
2.2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蓋黑地膜對毛薯生物特性的影響
施用高劑量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如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25~450 g/hm2)對毛薯薯塊形狀、肉質、口味有一定的影響,部分薯塊毛孔肉質變黃、畸形、不粉、有一定的異味等;覆蓋黑地膜導致薯塊成長不良、大小不一、小果居多、品種抗逆性降低、地上藤蔓較多、不抗風、不耐儲存(常溫下儲存時間下降),產量影響較大。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施用15%丙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20 g/hm2兌水225 kg/hm2對毛薯產量有一定增產作用,產量達33 333.33 kg/hm2,增產3 703.70 kg/hm2;對薯塊影響不大,抗病性較高,可以適當推廣利用。覆蓋黑地膜對毛薯產量影響較大,塊根小且多,淀粉含量較低,商品利用率較低,不利于產業(yè)化發(fā)展。
4 參考文獻
[1] 頡煒清,李燕山,王鵬,等.山旱地不同栽培方式對馬鈴薯天薯11號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業(yè)學報,2014(7):80-86.
[2] 余文慧,張富仙,邵曉偉.浙西地區(qū)特色旱糧毛薯的生長動態(tài)[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5,56(6):826-827.
[3] 余文慧,張富仙.海南毛薯(山藥)在浙西的引種表現[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3(6):265-266.
[4] 韋本輝.毛薯“桂毛薯1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6(16):167-168.
[5] 溫國泉,欽潔,韋威旭.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組合)對南方地區(qū)淮山藥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廣西農業(yè)科學,2010(9):955-959.
[6] 溫國泉,文成中,莫江妮.六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組合)在南方地區(qū)淮山藥上的應用篩選初報[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0(3):7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