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米熱·吐爾遜
摘 要:高職預科漢語教學模式沿襲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模式,不僅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加上教育觀念和教學理念陳舊落后,難以調動起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尤其是在MHK背景下,對預科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則無法完成MHK的考試,該文主要研究在MHK背景下,高職預科漢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教學模式的調整,以此來提升預科漢語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MHK 高職預科漢語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6(a)-0188-02
MHK即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語水平考試,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MHK的全面推行會成為教育的未來發(fā)展趨勢,這對于漢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現(xiàn)代預科漢語教學在教學模式上過于陳舊,難以實現(xiàn)對學生漢語素養(yǎng)的有效教學,無法適應MHK的考試需求。通過MHK考試的形式,對學生的漢語閱讀理解和漢語聽力等內容進行測試,內容的廣泛性要求在日常的預科教學中提升漢語教學課堂的有效性。由于高職預科漢語教學模式的陳舊,加上MHK的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只有改革教學模式,才能推動預科漢語教學的發(fā)展。
1 當前高校預科漢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1 自主學習能力和漢語表達能力差
由于當前高職預科漢語教學模式的限制,教學方式的單一,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難以得到發(fā)揮,表現(xiàn)為學生缺乏學習漢語的主動性,造成了學生漢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都較差。漢語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少數(shù)民族難以對漢語展現(xiàn)出足夠的興趣,加上課堂教學方式過于死板單一,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調動起來。在對學生的漢語水平測試上,主要依靠書面考試的形式,對學生的漢語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缺乏重視,漢語口語和聽力的難度會打擊學生的信心,而且部分預科生對于教師的過分依賴,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未能將課余時間充分的利用起來。
1.2 教學方式單一,缺乏應有的知識傳授力度
漢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但凡語言學科的教學都需要學生擁有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在高職預科漢語教學中,漢語教學不僅方式單一而且局限在對漢語語法、詞匯和語音的教學上,對于漢語語言文化知識缺乏講解,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內容會覺得枯燥乏味,難以提起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漢語語言教學中,未將教學內容同中華文化結合,學生無法獲取語言產生的背景,對于漢語語言的意義得不到認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此外,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缺乏趣味性和實踐性,這種教學情景下學生難以理解漢語,學習效果不佳。
1.3 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缺乏漢語教學實踐
當前陳舊落后的高職預科漢語教學觀念,難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依舊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培養(yǎng),學生對漢語知識的興趣難以建立,漢語教學中語法知識的教學,過于枯燥,給學生帶來了極大地壓力和學習障礙。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僅僅注重對書面知識的講解,沒有營造一個學習漢語的溝通情景,忽視學生的漢語語言表達教學,導致學生的漢語口語能力較差,無法將學到的漢語知識充分的運用起來,缺乏漢語教學的實踐活動。
2 MHK背景下的高職預科漢語教學模式改革
2.1 堅定正確的學習理念,正視MHK
整體提升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實現(xiàn)學生可以使用漢語進行口語交際是進行預科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傳統(tǒng)的預科漢語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語言交際和語言表達能力存在極大的忽視,MHK的出現(xiàn),可以更好的改變這一情況,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MHK測試內容包括漢語聽力、漢語口語以及漢語閱讀理解等,這對于學生的整體漢語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提升學生漢語水平,應對MHK的高需求,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漢語表達和漢語交際內容的教學,只有客觀的看待MHK,才能讓學生樹立起學生漢語的正確觀念,深入的了解漢語文化,實現(xiàn)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為學生進行漢語深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MHK的出現(xiàn)和推廣,可以逐漸的改變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教師在進行預科漢語教學時,開始更多的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興趣,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為主要教學目標,注重課堂上的漢語語言溝通和交流,通過增加漢語語言實踐,為學生營造學習漢語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在漢語語言表達中提升自己的漢語水平,達到漢語教學的要求。此外,要客觀的對待MHK,考試成績并不能成為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標準,對教學內容的死記硬背難以真正意義上理解和掌握漢語。
2.2 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和層次,進行教學任務和教學課程的合理安排
學生學習和接受漢語知識主要是依靠教師在課堂進行漢語教學實現(xiàn)的,為了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漢語水平,教師應該對教學課程以及教學任務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漢語水平和漢語層次進行合理的教學課程安排,做到因材施教,保證所有學生都跟得上漢語教學的進度。首先,將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到漢語教學中,增加漢語教學形式,讓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其次,教學課程的設置,需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規(guī)劃和分析,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中充分考慮不同的學生需求。例如,漢語語言表達能力,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于漢語語言的表達和漢語溝通能力都欠佳,因此在進行教學內容設置時,將其考慮進去。最后,漢語教學課程的設置應有注重學生對漢語知識的深入了解,這需要學生通過精讀、閱讀來實現(xiàn),為了全面提升學生漢語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教師可以設置口語課、聽力課、寫作課等,豐富教學內容。
2.3 加強師生互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進行知識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方法單一枯燥,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能力。MHK背景下,全面提升學生的漢語水平,需要改變以往的漢語教學模式。首先,更新教學理念,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會成為推動學生積極學生漢語的動力。其次,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的難題。成立學習小組,加強組內學生的互幫互助,共同學習進步。最后,設置教學情境。合理的設置教學情境,營造一個學習漢語的活躍課堂,在學習漢語的氛圍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漢語語言的學習尤其是漢語表達和漢語交際的學習,需要學生持之以恒的進行不斷的練習,而這些都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漢語的氛圍,例如,課堂交流和課下交流,要求學生使用漢語言進行溝通,通過經常練習,提升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設置教學任務,安排學生針對某一話題進行漢語寫作的練習,在組內和課堂進行寫作內容的分享,學生相互學習。
3 結語
MHK考試的出現(xiàn),對于高職預科漢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對高職預科教師的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模式,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學生被動學習漢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受到了很大的遏制。MHK考試出現(xiàn)后,為了應對MHK對學生的高水平要求,學校開始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首先,堅定正確的學習理念,正視MHK,讓學生深入理解漢語文化。其次,教學內容更全面,開始注重漢語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最后,加強師生互動,為學生營造學習漢語的情境,提升學生興趣。此外,進行合作教學,成立學習小組,實現(xiàn)學生間的互幫互助和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 杜銀萍.試探MHK背景下的高職預科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J].考試周刊,2014(44):11-12.
[2] 陳慧.關于如何提高新疆高職預科學生基礎漢語水平的幾點思考[J].教育,2015(29):73.
[3] 巴荷夏.談高職院校如何有效利用MHK考試提高漢語教學質量[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10):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