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修明+劉禮明
摘要 采取隨機大區(qū)排列法,對14個小麥新品種進行展示試驗。結果表明,浩麥1號、蘇麥188、徽麥202、皖西麥0638、皖麥32、寧麥24等新品種高產(chǎn)、多抗、優(yōu)質,適合在六安市裕安區(qū)乃至江淮地區(qū)種植。
關鍵詞 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2.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040-01
六安市裕安區(qū)系江淮主產(chǎn)稻茬麥之一,常年種植面積2.13萬hm2。近年來,裕安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市場上小麥新品種較多,麥農(nóng)選種難以把握。2015—2016年度區(qū)農(nóng)委組織了14份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1-3]?,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裕安區(qū)徐集鎮(zhèn)徐集村一農(nóng)戶田塊進行,前茬為水稻,土種屬水稻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灌排方便。
1.2 參試品種
參試小麥品種共14個,分別為寧麥13、寧麥24、蘇麥188、揚麥19、揚麥20、徽麥202、浩麥1號、連麥2號、皖西麥0638、皖麥32、皖麥606、鄭麥9962、煙農(nóng)19、揚輻麥5號。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4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揚輻麥5號作對照(CK)。不設重復,采取隨機大區(qū)排列[4-5],大區(qū)面積333.35 m2,人工條播,播幅約10 cm,行距約13 cm。
1.4 試驗實施
11月2日播種,11月10日普遍出苗。大田基肥施用45%司爾特牌復合肥(15-15-15)450 kg/hm2。12月10日進行化學除草,越冬期中耕培土1次。翌年3月1日追施尿素112.5 kg/hm2作拔節(jié)肥。小麥成熟時取樣考種及單打單收[6]。
1.5 氣象條件
10月中下旬溫濕度利于小麥播種出苗;開春以來,連續(xù)出現(xiàn)低溫陰雨,小麥生長發(fā)育滯后;4月上中旬溫度回升,濕度適宜,小麥生長加快;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水偏多,誘發(fā)赤霉病偏重發(fā)生。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chǎn)量水平
參試品種較對照揚輻麥5號(CK)增產(chǎn)的有10個,增幅4.53%~8.68%;較CK減產(chǎn)的有3個,減幅25.51%~35.56%。產(chǎn)量最高的品種為浩麥1號,折合產(chǎn)量5 632.34 kg/hm2;產(chǎn)量最低的為煙農(nóng)19,折合產(chǎn)量3 339.60 kg /hm2(表1)。
2.2 全生育期
參試品種全生育期在203~212 d之間,其中蘇麥188、寧麥13、揚麥20較短,為203~204 d,煙農(nóng)19、鄭麥9962較長,為210~212 d,對照揚輻麥5號(CK)為205 d(表1)。
2.3 綜合抗性
2.3.1 抗病性。參試品種赤霉病一般輕至偏重發(fā)生,病穗率變幅10.5%~70.3%,病指變幅10.4~45.3。煙農(nóng)19、連麥2號、鄭麥9962表現(xiàn)重發(fā)。
2.3.2 抗倒性。參試品種揚麥19、揚輻麥5號(CK)出現(xiàn)零星倒伏,其余未見倒伏(表1)。
3 品種綜述
浩麥1號,由荃銀超大種業(yè)選育,春性,紅皮,產(chǎn)量5 632.34 kg/hm2,較對照揚輻麥5號(CK)增產(chǎn)8.68%。全生育期206 d,較對照揚輻麥5號(CK)遲1 d。株高91.5 cm,穗粒數(shù)38.6粒,千粒重42.6 g。株型結構適中,后期轉色好,赤霉病輕發(fā),耐濕。
蘇麥188,由江蘇省農(nóng)科院作物所選育,春性,紅皮,產(chǎn)量5 620.42 kg/hm2,較對照揚輻麥5號(CK)增產(chǎn)8.45%。全生育期206 d,較對照揚輻麥5號(CK)早2 d。株高90.4 cm,穗粒數(shù)36.5粒,千粒重40.8 g。株型結構緊湊,后期轉色好,赤霉病輕發(fā),耐濕。
徽麥202,由安徽天勤種業(yè)選育,春性,紅皮,產(chǎn)量5 609.02 kg/hm2,較對照揚輻麥5號(CK)增產(chǎn)8.23%。全生育期206 d,較對照揚輻麥5號(CK)遲1 d。株高91.5 cm,穗粒數(shù)35.2粒,千粒重39.5 g。株型結構適中,后期轉色好,赤霉病輕發(fā),耐濕。
皖西麥0638,由六安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選育,春性,紅皮,產(chǎn)量5 580.52 kg/hm2,較對照揚輻麥5號(CK)增產(chǎn)7.68%。全生育期207 d,較對照揚輻麥5號(CK)遲2 d。株高為87.4 cm,穗粒數(shù)35.4粒,千粒重41.4 g。株型結構適中,后期轉色好,赤霉病輕發(fā),耐濕。
皖麥32,由安徽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所選育,春性,紅皮,產(chǎn)量5 571.71 kg/hm2,較對照揚輻麥5號(CK)增產(chǎn)7.51%;生育期206 d,較對照揚輻麥5號(CK)遲1 d。株高91.5 cm,穗粒數(shù)35.7粒,千粒重40.7 g。株型結構較緊湊,后期轉色好,赤霉病輕發(fā),較耐濕。
寧麥24,由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所選育,春性,紅皮,產(chǎn)量5 547.8 kg/hm2,較對照揚輻麥5號(CK)增產(chǎn)7.05%,生育期205 d,與對照揚輻麥5號(CK)相當。株高84.9 cm,穗粒數(shù)34.7個,千粒重38.5 g。株型結構較緊湊,后期轉色好,赤霉病輕發(fā),較耐濕。
4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浩麥1號、蘇麥188、徽麥202、皖西麥0638、皖麥32、寧麥24適宜在六安市裕安區(qū)乃至江淮稻區(qū)推廣種植;同時可搭配種植揚麥19、揚麥20、寧麥13、皖麥606、揚輻麥5號。
5 參考文獻
[1] 吳連勇,楊啟東.2015—2016年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試驗[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7(2):26-27.
[2] 王鳳,杭林,林佩佩,等.2012—2013年江蘇省淮南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總結[J].福建稻麥科技,2013(4):84-87.
[3] 李曉紅,康聰麗.2011—2012年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報告[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12(19):74-75.
[4] 劉禮明.江淮稻茬麥新品種展示試驗研究[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2,(16):49.
[5] 劉長青,賈朝陽,李向東,等.焦作市2010—2011年度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總結[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1(12):62-64.
[6] 何革命,張磊,宋艦,等.2007—2008年度南陽市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J].種業(yè)導刊,2008(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