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鏡生
本文標題《大家都學感應篇》是援引自一本書的書名。這本書是由中央黨校資深教授任登第先生推進,由中央黨校教授策劃并組織學者編注的勸善書,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出版后,好評如潮,截至2013年再版了八次。這本書中包括有《太上感應篇新解》和《文昌帝君陰騭文新解》。千百年來,《感應篇》在諸多善書中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被譽為勸善書之王,也是一部道德慈善的經(jīng)典,對于在社會上倡導斷惡揚善,立正氣,樹正風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太上感應篇》著錄于《道藏》,但不知作者是誰。有人說是道教大學者、著有《抱樸子》的葛洪,但未成共識。有人說,作者是李昌齡,但出版于南宋理宗時期的《太上感應篇集粹》一書則注明該書是李昌齡傳(注)和鄭法之贊(評),可見李昌齡是注解者。此書于2016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再版。在《集粹》中附有清代出版的《御注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箋注》《太上感應篇集注》和《太上感應篇纘義》等四種注本。清末民國初年的高僧、佛教凈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對吳惠棟的《太上感應篇箋注》評價很高,稱“惠棟之箋注,最為精神宏暢,惜非博學之士不能閱。”
《感應篇》流傳到明清時,又開始有人配上圖畫。浙江處州鎮(zhèn)總兵官黃正元于乾隆二十年也采用古今事跡及儒家經(jīng)義解說此書,配以圖例,佐以詩詞和靈驗故事,使《感應篇》的影響廣為擴大。光緒十五年,《感應篇圖說》改名為《太上寶筏圖說》,宣稱“增注以申其義,或繪畫以證其說,理明詞達愚魯可喻,而是篇遂成大觀?!蓖文觊g又再版。2004年上海學林出版社再版。在我國臺灣流行最廣的是《感應篇匯編》?!秴R編》最早是在清光緒年間出版。臺灣學者王財貴博士曾作《倡印感應篇匯序》,他寫道“歷代注者多家,有訓其文詞者,有引發(fā)義理者,有證以故事者;迨于有清,志者匯集而整飾之,令其語意詳,義理徹,而舉證廣,名曰匯編焉?!薄秳褡x感應篇匯編啟》談及《匯編》優(yōu)點:“感應篇雖出自道藏,而注中多引儒書佛經(jīng)。讀一書而已該三教,一也;而匯編乃匯集古今各種注本,詳審抉擇,精益求精,而編輯成書者。故讀匯編一書,已讀盡感應篇注本矣,二也;且其手眼高出等倫,莫與為比,三也;儒教至理名宮,誠正功夫,修養(yǎng)要訣,此編已收過半,佛門文字,于此亦得略見一斑,道家修行要妙,亦已匯萃此中,四也。故匯編不獨為感應篇之王,實為一切善書之王也?!绷硗猓秴R編》從中國浩如煙海書籍,歷史記載和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篩選出善人善終、惡人惡報的故事,生動可信,讓讀者感悟因果報應之義理。印光大師評說“匯編實為雅俗同觀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婦孺猶難領會?!闭驗椴簧醵艥h語的讀者“猶難領會”,在二十一世紀初,王潮因先生整理出《感應篇匯編白話節(jié)本》又名《集福消災之道》。繼后又有蘇俊源先生整理出《感應篇匯編白話注解》,它除原文外,又分本文、字句解說、白話解說三段落。這本匯編白話解說的優(yōu)點之一是對《匯編》原文中有些字難以判定是否古人刻印的筆誤,則保留原文,但在書內加以說明。這是一種嚴謹?shù)淖龇āS」獯髱熢v,“白話解,須先列經(jīng)文,后再以白話簡略注之,……若完全把經(jīng)文編做白話,萬萬不可。”他還說,對經(jīng)文如有疑問,不可私自修改,只可在經(jīng)文旁寫上自己的疑問?!秴R編白話注解》正是遵循了印光大師的教導。臺灣也廣泛流傳《太上感應篇直講》,有印光大師和李炳南老居士作序。印光大師講“惟直講(《太上感應篇直講》)一書為能普益。然文雖淺顯,詞最優(yōu)美,而不俗,最易感人?!惫P者讀書有限,一定遺漏了一些好的注本。感應篇已譯成一些少數(shù)民族文字,也譯成英語、法語、日語和韓語,其影響遍及世界。筆者祈望讀者能閱讀《大家都學感應篇》。如有機遇,最好進一步閱讀《感應篇匯編白話注解》(共四冊,計2651頁),必能一新耳目,在道德慈善修養(yǎng)上會“更上一層樓,望盡天涯路”。
我們老祖宗為什么熱衷于編著《感應篇》等勸善書呢?董清奇在《除欲究本》(載《藏外道書》)中談到他編勸善書的體會:“編此書,少學問(無需大學問),短機鋒(無需參禪),無異名。言簡路捷,易于醒悟。即是不識字的人聽之亦與身心有益。若能醒悟,改邪歸正,淺行者,消災致祥,不遭橫禍;深行者,修身養(yǎng)德人欽敬;行于至善者,成仙證祖,皆不出此關鍵爾。”“行于至善”相當于儒家《大學》講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意為感悟),慮而后能得?!薄暗谩本汀懊鳌保玫健懊鞯隆?。“明明德”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成仙證祖”就是儒家講的成為圣賢。儒家講“人人皆可為圣賢,”道家講“人人皆可為神仙?!笔ト耸侨俗龅?,神仙也是人做的。圣賢和神仙都是世人的榜樣。他們是“學為人師,行為師范?!比讼脒^禽獸的生活,還是過圣人、神仙的生活,皆有世人自己選擇。從本質上講,儒教是圣賢教育,道教是神仙教育,佛教是佛陀教育。圣賢、神仙和佛陀跟我們是師生關系。這不同于基督教。信徒稱上帝為“主”。上帝跟信徒的關系是主仆關系。信徒不能修煉成上帝。上帝主宰人類命運。
中國古往今來,勸善的教育是社會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在古代,社會教育由皇帝親自倡導,圣人君子大力推動。《感應篇》起初是道教經(jīng)典。自從宋朝真宗皇帝賜錢百萬,命令人工刊刻,然后大顯于世,讀書人也極力尊行奉持。明朝的世宗皇帝也曾為《感應篇》作序,并且頒布天下。清朝順治皇帝諭令刊刻《感應篇》,頒賜給群臣,并且遍及讀書人。中國古人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印光大師講,要教兒女“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于正義君子之域矣?!彼终f;兒女“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于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人之為人,其基在此?!?/p>
《感應篇》只一千三百多字,但理事俱到。我們讀《感應篇》要明白它的宗旨。它的宗旨是教導人們深信因果,斷惡行善。一切世間的善法有一個根源,就是無貪、無瞋、無癡。你還有貪瞋癡,你縱然做出善事,這個善不是真善。你會騙人,但騙不了天地神明,也騙不了自己的良心。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講“人人皆有佛性”,道家講“人人皆有道心”。這就是說,人的本性是純凈純善的。我們行善是自己的本分,是隨順自己的本性,因此;行善,不求回報。換言之,做善事,沒有做善事的念頭,自然沒有求回報的想法。《感應篇》的注解融通了儒釋道的思想,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做人的經(jīng)驗和智慧,是超越時空的。我們一生只不過七八十年,只有數(shù)十年的經(jīng)驗,怎能跟數(shù)千年老祖宗積淀的經(jīng)驗相比。
我們讀《感應篇》,要明白它的綱領?!陡袘返牡谝还?jié)是“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彼木湓挕!短细袘敝v》捋之定義為《明義章節(jié)一》,直截了當?shù)仃U明了《感應篇》的義理。印光大師講“《感應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業(yè)業(yè),恐懼修身,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fā)現(xiàn),有茲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币虼瞬荒堋胺橇x而動,背理而行?!薄胺橇x”“背理”是眾惡之源?!陡袘氛f得簡約一點,就是以因果感應之理,勸世人為善去惡之書。我們讀歷史長見識,這見識的依據(jù)是因果原理,中國一部《二十五史》就是講因果報應。幾千年的歷史記載就是講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現(xiàn)在人類面臨生存危機。這是果,因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然而許多人毫不在乎,依然故我,還是忙著斗爭,賺大錢,享受,狂歡。其結果是人類生存危機會越來越嚴重。最近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宣稱退出《巴黎協(xié)定》就是一個明證。不過,不少人有了警覺心,紛紛呼吁要和惠待人,待自然,待鬼神。中央黨校的教授倡導大家都學感應篇,正是先覺者的呼聲?!陡袘分v的感應的道理,就是讓我們認識因緣果報。感應就是說的因果關系。古人講“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也是感應之理。宇宙一切眾生是一體,因為是一體,所以感應就不可思議,就像一個人一樣,“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感應的道理是我們這一生做人的準繩。冷靜觀察,多少高官因貪腐被繩之以法。惡因惡果,報得很快。天怒人怨,他們逃不了法律的制裁。這給我們作證,不能把因果報應看作迷信了。種什么因,有什么果報,談不上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這是事實真相。
第二節(jié)是《示警章第二》,第三節(jié)是《監(jiān)察章第三》。這兩節(jié)講有“司過之神”“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又有三尸神”“灶神亦然”。這些不同層次的神監(jiān)察、記錄人的過失和罪惡,并依其輕重來懲惡。天地間有神嗎?這是許多人提出的重大問題。西方科學家用先進的科技來探測所謂靈界的狀況。半個世紀以來,成果也相當卓著。許多人看了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信。西方科學家發(fā)現(xiàn)宇宙存在十一個不同維次的空間,神是生活在跟人類不同維次的空間的生命,其空間維次高于人類的三維空間。道教崇奉神仙。什么是神仙?《莊子》書中寫道:“天地萬物與我為一?!边@句話說明莊子已感悟到宇宙人生真相。認識到天地萬物與我是一體,自然產(chǎn)生一種大愛,一種平等地遍及宇宙萬物的愛。莊子的境界就是神仙的境界。神仙是人做的?!睹献印吩v“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也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修養(yǎng)心性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減少欲望。一個人為人欲望很少,即使善性有所喪失,喪失也很少;一個人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性有所保留,保留也很少。)這段話的意思是,要修心養(yǎng)性,提升靈性,最好的方法是寡欲,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點。欲望少,善良的心性被污染得就少。學習圣賢,學習神仙,功夫從哪里練?從寡欲開始。圣賢、神仙把情欲、嗜欲完全斷掉,恢復了清凈心。清凈心才生智慧,才感悟宇宙人生真相。明末高僧、佛教凈土宗祖師蓮池大師在《戒殺放生文》中提到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史稱“孫真人”,也是道教中一位名人。相傳有“救龍子而傳方(傳播藥方),孫真人之慈風未泯”的故事?!八闯上蓵r,出遇村童擒一蛇,戲弄將死,他買放水中。后靜坐間,一青衣來請,隨而赴之,至一公府,則水晶宮也。王者延置上座,說‘小兒昨日出游,非先生相救,則必死矣!設宴畢,出珍寶答謝。真人辭不受,回說‘久聞龍宮多醫(yī)方,傳吾濟世,勝于寶玉多矣。王遂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由此醫(yī)術彌精,后證仙品?!狈痖T有“不妄語”的戒律,蓮池大師肯定說的是一真實之事?!陡袘肪褪巧裣梢云渫昝赖钠返?、博大情懷,昭示世人,教導人們斷惡揚善。我們現(xiàn)在正在進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就需要以“天地萬物與我為一”為本,以“宇宙萬物是一生命共同體”為本。
《感應篇》中,神仙教導世人斷惡揚善,監(jiān)察世人的善惡。因果報應不是神仙主宰世人,是人自己主宰自己。神仙教導我們有智慧辨別真?zhèn)?、是非、正邪、善惡、利害,以區(qū)別于禽獸。印光大師在《民國二十七年為一弟子說》的信中寫道:人“竟與天地并稱‘三才其義何屬?須知‘才者,德能之稱。天以普覆萬物,生成化育之德能;地以普載萬物,含養(yǎng)滋培為德能;人以天地之化育,繼往圣,開來學(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乎)為德能。……由得人參、贊、繼、開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圓滿充足,豎窮三除,橫遍十方。人與天地并稱三才者,此也。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忍也。忍勞忍苦,擔當柱地撐天之事,故名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俾無所欠缺,故名為人?!苏?,盡也。盡儒教倫常之道以敦倫,盡佛教心性之道以證心,故名為人,人之義大矣哉。愿一切同倫,各各擔荷人之四義,豈獨吾國之幸,實天下萬國之深幸也?!边@告誡我們,人要做到仁、忍、任、盡,才能是真正的人,才能與天地并稱三才。最重要的是一念真誠之心,感悟到宇宙萬物跟我是一生命共同體,則定能跟神仙、佛菩薩感應道交,可望成神成仙,成佛菩薩。
因果報應的理論是很深奧的,但我們至少要明白一些基本道理。一是因果不同時。今天我們播下稻種,需要數(shù)月后才能成熟和收獲。同樣的道理,我們做善事也需要成熟時間,然而復雜的是,有人今天做了善事,很快得到善果。這是什么回事?這不是你現(xiàn)在做善事的果報,而是你過去做的善事,因為你現(xiàn)在做的善事作為助緣,而結成善的果報。倘若你現(xiàn)在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善果,反而得到惡報。這并非意味著你做的善事得不到善果,而是你過去做的惡事現(xiàn)在成熟了。不過你現(xiàn)在做的善事會削弱過去惡業(yè)的力量,使你的惡報減輕。二是因果通三世(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F(xiàn)代許多人認為“人死如燈滅”,所以忙著爭取、賺大錢、享受、縱欲,但也因此非常怕死。我們的老祖宗相信人有前世,也有來世。前世與今世,今世與來世有因果關系,因此能潔身自好。三是因果不空。這是說因果相續(xù)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善因決定感善果,惡因決定得惡報。
因果通三世,意味著有靈魂轉世。人們質疑,人真有靈魂嗎?我們老祖宗說有,西方科學家也說有。孔子在注解《易經(jīng)》當中講“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游魂”是指人還沒有投胎之前的一種狀況,“精氣”是指父母血氣結合,人的靈魂投胎后的狀況。可見孔子知道有靈魂,有前世,有現(xiàn)世,有來世。中國《二十五史》是正史,是信史,是可以信賴的歷史記載?!端问贰酚涊d唐朝的詩圣李白轉世到宋朝,名叫郭祥正。《唐書》記載唐代宗是由神人降胎。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有靈魂。他說,靈魂投胎前要經(jīng)過酷熱的沙漠,口渴難忍,飲用“莫愁河”的清涼河水,再去轉世降生時,對過去生中一切記憶消失殆盡。半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家對人有沒有靈魂進行了大量實驗測定。西方醫(yī)學,特別是精神醫(yī)學、死亡醫(yī)學有一個主流學科叫“瀕死體驗研究”,證明有靈魂存在。瀕死體驗研究是指醫(yī)生在搶救人過程中,病人昏死過去后,他們覺得自己離開了身體,在外面看到種種境界,以后又回到自己的肉體,醒過來了,并向醫(yī)生講述自己靈魂出體后的所見所聞。在美國,有相當多的瀕死體驗研究的書,比如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蒙·穆迪教授于1975年出版的《生命之后的生命》。第二類的研究是醫(yī)生采用科學實驗的方法證實人有靈魂。比如英國醫(yī)生山姆·帕尼爾和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查理斯·培特博士做的科學實驗。帕尼爾對瀕死病人做的實驗是:他事先在手術室的天花板上吊一個籃子,籃子里放了一些小物體。病人在手術臺上無法看到。病人在手術過程中昏死過去,待他們被搶救過來后,他們竟能準確說出籃子里放的是什么東西??梢娝麄冊诒皇┮允中g時,他們的靈魂離開了身體,飄到了天花板上空,看到了物體。第三類研究是人文學和自然科學家合作,對能夠記憶前生的人立案調查。比如,1926年12月11日,印度德里一個家庭出生了一個女孩,名叫薩娜提。她長到幾歲,會說話時,就開始講述自己前世的丈夫、兒女、親戚、朋友,說出她前世生活在另一座城市馬圖茹阿市。這個案例轟動了印度和全世界。當時印度國父生雄甘地任命一個調查委員會,其成員包括國會議員、行政領導人和資深記者,最后有三百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對這案例進行了精細的核實,證明是真的。類似的案例,各國媒體報道很多。有一本香港出版的由楊大省居士編的《科學時代的輪回錄》就是從世界各國媒體所載的涉及記憶前生的部分案例的匯編。第四類研究是對病人進行催眠,來促使他們回憶前生。最早發(fā)表這類研究成果的是美國著名的精神心理學家布萊恩·魏斯博士。他的第一本書名叫《前世今生》于1988年出版,后來又不斷出版新著。臺灣出版了中文版。他親身匯集有兩萬多,用催眠來幫助病人回憶前生并治愈他們的頑疾的案例。又比如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貝蒂芬森教授,他在四十多年的研究中收集了大量的回憶前世的案例,發(fā)表了不少著作。他的研究成果獲得西方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限于篇幅,筆者只能作簡略的介紹。
我國歷代高僧都重視因果教育。印光大師生活于清末民國初年的亂世,特別重視因果教育。他講“因果兩字,遍攝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罄無不盡。蓋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廢也。……故因果者實為維系人心之大防……乃世出也間圣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亦古今國家治亂興衰之關鍵也?!彼v,“講因果之書,莫善于《感應篇》及《陰騭文》。此二書,能為常常講說,自有莫大之利益?!?/p>
第四節(jié)是《積善章第四》,講的是行善的內容,來列善行二十四條。我們讀《感應篇》要注意重點?!斗e善章》講的“忠孝友悌”是感應篇全篇的核心思想?!坝雁卑ㄔ凇靶ⅰ崩铩!靶ⅰ睆哪睦镒銎??從“愛”“敬”做起?!爸摇笔钦?,心不能偏。怎樣做到“正心”?儒家的“大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备癯镉F究事物原理,才能誠意、正心,才能做到“忠”?!爸摇笔强吮M職責。一個人能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小義、小理。佛教《梵綱經(jīng)》講“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殺而食之,即殺我父母?!庇钪嫒f物與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因此慈愛是宇宙之道。這是無庸置疑的。
第五節(jié)是《善報章第五》,講的是善有善報。多行善事,可望成為神仙。
第六節(jié)是《諸惡章第六》,開列惡行一百六十一條。其中多數(shù)在現(xiàn)代仍然存在,乃至愈演愈烈。因此《感應篇》具有穿透時空的警策。
第七節(jié)是《惡報章第七》講的是惡有惡報,不僅報在自身,而且殃及子孫。古圣講“縱逃王法,難免天誅。”“天誅”就是天地鬼神的懲罰?!疤斓罒o親(天道沒有私情),惟親善人”。神明親近善人,所以我們要“恭已順天?!?/p>
第八節(jié)是《指微章第八》,講起心動念即會有善或有惡,神都會知曉。這一節(jié)也是《感應篇》的重點。修煉要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注意從起心動念的當下去辨別自己的心行是善是惡?!恫赝獾罆返?8卷《暗室燈》講,道教善書勸人戒邪淫,“欲念既起,猛不可遏。當思《感應篇》所言,司過之神在旁,三臺北斗在上,三尸神在身,灶神在戶,三光在天,臨照者有之,怒目者有之,記錄者有之,我又何能瞞耶。”既然有神明監(jiān)察,處暗室也應慎獨,豈敢恣意妄為,為非作歹。
第九節(jié)是《悔過章第九》。這一節(jié)也是《感應篇》的重點,強調自省改過。知過改過是世出世間一切圣賢教化眾生的樞紐?!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备倪^,轉惡為善,從念頭上轉起,從行為上轉起。以前我們念念為自己,現(xiàn)在把念頭轉過來,今后念念為社會,為一切眾生,常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0l(fā)現(xiàn)自己的過失,常改正自己的過失,這是真覺悟,是真修養(yǎng)。修行有功夫了,辨別、識別能力會提高。辨別真假是最深層次,其次是辨別正邪、是非、善惡,最粗淺的是辨別利害。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儒家講,“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是“利”;自私自利,乃至損人利己,結果自己事業(yè)上障礙重重這是“害”。
第十節(jié)是《力行章第十》。這也是《感應篇》的重點,強調知行結合,勇于實踐。明朝朱熹是位理學家,他提出“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然而朱熹卻有幾個老婆,是知行脫節(jié)之人。明朝大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修養(yǎng)學說,糾正了朱熹的先知后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不能相分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行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說,良知人人皆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著狀態(tài),是通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yǎng),規(guī)范自我的行為。王陽明留給后人的《傳習錄》是指導人類道德慈善修養(yǎng)的瑰寶。現(xiàn)代許多人明知故犯,知法犯法。中央黨校教授先知先覺,率先提倡學習《感應篇》,進行因果教育,這是時代之急需,印光大師曾告誡,當今世“廉恥的喪,天理絕滅,洪流滔天,未知所屆(屆:終止)?!彼f“挽救之道”是因果教育,“講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既植善因,必獲善果,庶將來人心丕(大)變,風俗漸淳,天下國家,其有太平望乎?!?/p>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西方哲學家稱老子為大哲學家。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講,人類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文明都有一個“軸心時代”,產(chǎn)生偉大文明的因素,在這個時期形成,并影響后來文化的價值取向。中國的儒家、道家產(chǎn)生于這個時代,印度的佛教也產(chǎn)生在這個時代。佛教于東漢時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發(fā)揚光大,與儒、道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主流。西方頂級科學家對老子推崇備至。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一書中評價道家時說,“在偉大的諸傳統(tǒng)中,據(jù)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態(tài)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huán)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xiàn)象以及兩者潛在的一致。”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耗散結構理論創(chuàng)始人、諾貝爾獎得主在其《從混沌到有序》一書中贊嘆:“中國文明對人類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中國的思想對于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范圍和意義的哲學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啟迪的源泉?!比毡疚锢韺W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說:“老子是在兩千年前就預見,并批評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個人類的最終命運?!蔽覀冎袊艘嵘龑χ腥A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高瞻遠矚,“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