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力
如今,出國留學是很多人的夢想,而在一百年前,留洋鍍金,更是讓年輕人心馳神往。然而,面對出國的誘惑,青年毛澤東卻為什么放棄了這個天賜良機呢?
蕭三說:“潤之之所以幫別人實現(xiàn)了留法計劃,可自己卻不愿去歐洲,是他覺得中國還有許多事情要研究,需要做。因此,他認為把時間花在國內,會比出國留洋更為有益?!盵《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第85頁]
不過,蕭三的這種國情說,也遭到不少人的質疑。
有人就講,如果僅為研究國情,毛澤東畢業(yè)后,留長沙就能干這件事,干嘛還要千里迢迢來北京,整天為赴法費盡心機呢?
還有,如毛澤東早有此心,即使不便對別人講,至少跟蔡和森,總該漏點口風吧?他干嘛非等預備班開學那天,才告知大家這個消息。
其實,只要查查毛澤東出發(fā)前、進京后所講的那些話,平心而論,最初的一段時間,他還是一心想要赴法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突然讓毛澤東改變了主意呢?
關于這一點,翻翻他的自傳,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蛛絲馬跡。
比如,毛澤東曾講,“九月的時候,他懇求老師楊昌濟幫他找份工作。楊昌濟就把他介紹給了北大圖書館的主任,這個人就是李大釗。與李大釗見面后,他決定讓毛澤東擔任圖書館的助理員,并答應每月可給他八塊大洋的薪水。”[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第142頁]
應當說,這份差事的出現(xiàn),讓毛澤東很是犯難。首先,這不是份臨時工,可先干上一倆月,等預備班一開學,就拍屁股走人。其次,該工作還要坐班,一旦接受了它,就再沒機會天天按時學法語,經常到工廠去實習,說得直白一點,選擇了這個職位,就意味著必須放棄出國的機會。
經過幾天的苦思冥想,毛澤東最終還是決定去北大上班。
聽到這兒,也許有人會說,毛澤東讀書那個年代,出國鍍金是件多么令人驚羨之事,難道就為個圖書管理員,他連這樣的天賜良機也不要了嗎?
其實,仔細梳理一下這件事,你就不難發(fā)現(xiàn),毛澤東當時的這個決定,絕非是心血來潮,而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選擇。
首先,勤工儉學生在法國只能念三流大學,所以,單以師資實力而論,這些學校與北大相比,也是略遜一籌。另外上班前,毛澤東就和李大釗商量好,他可多在周末晚間值班,以換取一些時間,去課堂上旁聽。既然兩頭都是邊工作、邊學習,與其赴法勤工儉學,還不如留在北大繼續(xù)深造。
其次,因為這些學生都是以勞工身份赴法,所以,勤工時間長,儉學時間短。而留北大做圖書管理員,這個工作本身就可享受讀書的快樂。想當初,在湖南省圖書館,一天兩餅子充饑,毛澤東都樂不思蜀,如今月月有工錢,每天還能在最高學府博覽群書,這等美差面前,出國又算得了什么!
另外,大家知道,新民學會成立之初,是由蔡和森、蕭瑜、毛澤東“三駕馬車”領導,如果他們三人都去赴法留學,國內新民學會的發(fā)展必將受到極大阻礙。所以,毛澤東決定留在國內,也有這方面的考慮。他認為,如果能以北大為中心,在這所最高學府中多招募一些會員,就能使新民學會在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再有,早在一師時,毛澤東就曾將陳獨秀、胡適二人奉為楷模,如今能與偶像近距離接觸,聆聽他們的指導,這個夢寐以求的良機,毛澤東自然也不愿錯過。
當然,能在李大釗手下當差,也讓毛澤東深感欣慰,畢竟,有這位名師言傳身教,諄諄教誨,這對毛澤東來說,也是一種成長上的幸遇。
分析到這兒,也許有人又說了,出國鍍金,至少能弄張洋文憑回來,北大再好,毛澤東也只是旁聽生,最后連張畢業(yè)證都混不上,二者相較,哪個更有利呢?
其實,在出國這件事上,之所以眾說紛紜,爭來爭去,最根本的誤區(qū),是一些人總用習慣性的思維去看待毛澤東。他們不知,毛澤東這個人最不在乎的,就是文憑那張紙。
在毛澤東看來,一旦成了北大正式生,為了應對考試,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各種課都得去上,否則,就要受到學校的紀律處置。毛澤東認為,僅僅為張文憑,幾年的青春,都要被考試牽著走,實在是太不值了。然而,當旁聽生卻不一樣,想聽什么課,就上什么課,不想聽什么,也不用勉強,自己的學習完全可以自我做主。這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讀書生活,才是他最向往的。所以,在毛澤東的心中,圖書管理員這個職位,不僅出國鍍金無法相比,就是那些北大驕子也是相形見絀啊。
節(jié)選自《解讀青年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