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鑫
廣東省韶關市第一中學
中學美術教學融入德育的思考與實踐
張佳鑫
廣東省韶關市第一中學
德育是中學教育的基礎和關鍵,而作為中學美術來說,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更能夠以特殊的方式將各種德育內容傳遞給學生,實現以美促德的良好效果。鑒于此,本文從中學美術教學融入德育的必要性談起,并結合教學實際,對具體的融合路徑進行了分析和總結,以期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
中學美術;德育;融合必要性;融合路徑
1、美術學科的性質使然
美術作為一種人類文化,是飽含著道德因素的。古往今來的名家名作,無一不是道德的典范和楷模。如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多喜歡以梅蘭竹菊為表現對象,就是因為這四種植物有著高潔、堅韌的品質,以此來表現出創(chuàng)作者與之一致的追求。而外國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則是創(chuàng)作者對現實生活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表現出了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時代、社會等多方面深刻的認識。還有一些中外名家的成長和創(chuàng)作經歷,都能給學生以多方面的啟示。所以說,美術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質素,是德育重要的資源補充。
2、中學德育的需要
進入新世紀后,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包含中學生在內的所有人,都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方面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給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急需引入新的內容和方法。美術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而且能夠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使當下德育難的瓶頸得到有效的破解。
1、整合教學資源
在認識到德育和美術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就需要教師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整合。如哪些作品分別蘊含著何種具體的德育內容,將以什么方式進行融合等。如對中國古代繪畫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愛國熱情。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和合作能力。而對一些創(chuàng)作者生活和創(chuàng)作經歷的了解,則可以讓學生對成功與失敗、過程和結果等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僅從美術的角度進行備課,旨在讓學生學得相應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而是從德育視角重新審視和分析,挖掘和整理德育資源,思考最適合的融合方式,從而使兩者的全面融合得到充分的保障。
2、選擇合適方法
德育工作的開展遇到瓶頸,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方式的單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方法,帶有強烈的說教色彩,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新的美術課程標準頒布之后,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美術教師完全可以將德育融入這些新的教學方法中,獲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德育效果。以對話式教學法為例。這是一種受到國內外教育界共同認可的新方法,一改教師講,學生聽的舊模式,主張師生雙方在平等、民主的和諧范圍內,以對話的形式完成知識建構。將之前的“被動聽”變成了“主動說”,其效果自然是傳統(tǒng)教學法難以企及的。比如在美術鑒賞中,教師在對作品進行簡要介紹后,就可以設定幾個主題,就作者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采用了何種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由此表現出了何種情感等問題讓學生探討。學生的暢所欲言,既滿足了他們的表達欲望,也讓教師對教學情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外還有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法等,也都可以有效促進美術教育和德育的融合,理應得到教師的研究和運用。
3、創(chuàng)設切題情境
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展開的,這個情境越切題,越逼真,教學效果也就越好。特別是對于德育與美術教育的融合來說,更需要契合的情境創(chuàng)設讓兩者的融合更加自然,而不是生硬和刻板。以油畫《自由引導人民》的鑒賞為例,作品生動再現了法國人民與封建勢力抗爭的場景,表現出了對民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在以前的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是先講解作品的背景、創(chuàng)作者信息,然后對作品進行構圖、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是一幅藝術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名作,讓我們感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激情和力量。從表面上看,教師確實融入了德育,但是效果卻十分一般。反之,如果稍作變通,結果則大有改觀。如果教師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就會知道《自由引導人民》還有一部姊妹篇,就是《馬賽曲》,也是法國的國歌。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首曲目,那慷慨激昂的旋律一定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情感觸動和體驗。因此教師應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盡可能創(chuàng)設出切題的情境,使兩者的融合更加自然。
4、提升教師素質
美術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對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美術教師對兩者的融合有正確的認識,并不斷提升各方面的修養(yǎng)和能力,才能獲得“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效果。具體來說,首先是師德師風的培養(yǎng)。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師首先應表現出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生活和工作中對自己嚴格要求,愛崗敬業(yè)、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展示出良好的道德風貌,成為學生的道德榜樣。其次是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美術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對教師的綜合知識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師要廣泛涉獵歷史、社會、音樂、舞蹈、戲劇等各種學科知識,這種綜合知識越豐富,美術與德育的融合視角就越廣博、越多元,真正吃透教材,通過備課、上課、考核等多方面的精心設計,真正將兩者融為一爐。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不但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和義務所在。特別是在文化、教育大發(fā)展的當代,德育工作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理應探索出新的方式來適應新的需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德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能夠有效促進兩者的協(xié)同發(fā)展,因此應該得到教師的充分重視,并探索出更多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方法,讓德育之花在中學美術課堂得到最美的綻放。
[1]袁洪哲.美術基礎教育中的真、善、美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5(08)
[2]謝文莉.如何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