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峰 陳燕 梁瓊
摘要 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巖石園為例,概述了植物組成和山水布局,分析其植物造景的形式,并從因地制宜、融入中國植物文化,豐富高山植物種類、精細(xì)化管理以及園林藝術(shù)的傳承等4個方面對我國巖石園的建設(shè)提出了建議。
關(guān)鍵詞 巖石園;高山植物;巖石植物;植物配置;精細(xì)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 S688 文獻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7)34-0176-04
Abstract With Rock Garden of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as the study object,the paper explored the planting design for Rock Gardens by analyzing the plants specie composition,the landscape layout,and the plant disposition.Then,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t in China,such as choosing the right plants for the local conditions,and integrating of Chinese plant culture,enriching alpine plant species,delicacy management and the heritage of gardening art.
Key words Rock garden;Alpine plant;Rock plant;Plant disposition;Delicacy management
巖石園是指把各種巖石植物種植于堆砌的山石縫隙間,并結(jié)合其他背景植物及水體、峰巒等地貌,營造出高山自然景觀的園林造景形式,它的造園主體是巖石植物,山體、水體僅是表現(xiàn)巖石植物的一種載體[1]。巖石植物、高山植物展示最早出現(xiàn)在英國皇家園林中,是英國早期開展高山植物引種、馴化和應(yīng)用工作的結(jié)果。16世紀(jì)英國開始進行高山植物的引種;18世界末歐洲開始引種高山植物,在一些植物園中出現(xiàn)了高山植物栽培和展示區(qū),成為現(xiàn)代巖石園的前身[2];1870年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建立了世界上第1個巖石園(規(guī)則式);19世紀(jì)末,園藝師Wiliam Rbinsono把自然式園林的思想與高山植物栽培相結(jié)合,使愛丁堡規(guī)則式巖石園走向混合式[3];1914年愛丁堡巖石園完成改建工作并呈現(xiàn)出自然式園林景觀。從20世紀(jì)開始,巖石園逐漸在世界各地發(fā)展起來[4]。1934年陳封懷先生在廬山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1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巖石園。其后,昆明、北京、沈陽、上海等地也相繼創(chuàng)建了巖石園。然而,與國際一流的巖石園比較,我國巖石園建設(shè)起步較晚,發(fā)展也還不成熟。為此,筆者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巖石園為例,探討巖石園的植物造景形式,以期為提高我國巖石園的景觀建設(shè)和優(yōu)化水平提供參考。
1 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巖石園概況
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4°55′W,54°43′N)位于愛丁堡市,占地約28.3 hm2,為低海拔(20~65 m)、起伏不平的坡地。該地區(qū)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8 ℃,年平均降雨量700 mm。巖石園建于1870年,位于愛丁堡植物園的東南角,占地約1 hm2,通過保存引自世界各地的草本花卉、高山植物,再現(xiàn)巖石植物及高山植物群落景觀。
1.1 植物組成分析概述 巖石園的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根據(jù)引種來源地的不同可將巖石園植物主要分為新西蘭、日本、北美、南非以及蘇格蘭北部的本土高山植物五大類,收集展示植物共計171科871屬4 462個種(含品種,下同;不包括未鑒定物種)。其中,被子植物150科823屬4 291種;裸子植物6科24屬115種;蕨類植物15科24屬56種。含物種較多的科有鳶尾科(Iridaceae)、菊科(Compositae)、百合科(Liliaceae)、薔薇科(Ros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報春花科(Primul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車前草科(Plantaginaceae),物種數(shù)合計2 140種,約占巖石園物種總數(shù)的48%(表1),其中鳶尾科、菊科、百合科為單子葉植物,物種數(shù)合計870種,約占巖石園物種總數(shù)的20%。植物屬的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巖石園重點收集了鳶尾屬(Iris)、虎耳草屬(Saxifraga)、報春花屬(Primula)、番紅花屬(Crocus)、貝母屬(Fritillaria)、蔥屬(Allium)、杜鵑屬(Rhododendron)、郁金香屬(Tulipa)、水仙屬(Narcissus)、風(fēng)鈴草屬(Campanula)等,物種數(shù)合計1 071種,約占巖石園物種總數(shù)的25%(表2)。由此可見,巖石園主要展示耐旱植物,并搭配展示宿根和球根花卉。
1.2 山水布局 巖石園地形復(fù)雜,高低起伏,變化豐富,總體特征是南高北低,西高東低,中間高、四周低,高處又形成盆地,創(chuàng)造出多樣的景觀層次和豐富的空間形態(tài),可以為陰生、陽生、旱生、緩坡、陡坡等多種植物提供適宜的種植環(huán)境。結(jié)合地形,自南向北設(shè)置水系,分別形成瀑布、潭、溪、澗、塘等多種水體,在豐富景觀的同時也為濕生植物提供生境,而且又將巖石園大體分成風(fēng)格迥異的東、西2部分,東側(cè)以巖石臺地形式為主,主要展示高山草本及耐旱植物;西側(cè)以坡地為主,通過草坪創(chuàng)造綠島,主要展示杜鵑屬、栒子屬(Cotoneaster)等矮小灌木。從整體上看,巖石園通過地形、道路、種植的巧妙配合組織空間,形成優(yōu)美的自然園林景觀,良好再現(xiàn)巖石植物和高山植物群落景觀(圖1)[5]。
2 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巖石園的植物造景分析
巖石園毗鄰植物園東門,東側(cè)地勢低矮,易形成開敞空間,故在引導(dǎo)游人進入巖石園之前,在東門入口處設(shè)置植物園商店作為障景,繞過該建筑,豁然開朗,地勢起伏、絢麗多彩的高山植物世界一覽無余。
2.1 東側(cè) 靠近植物園園界,通過配置喬木紅樺(Betula albo-sinensis)、歐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歐洲刺柏(Juniperus communis)、Sorbus arranensis等來遮擋建筑(植物園商店),以及與城市隔離(圖2)。地貌以巖石臺地為主,配置引自蘇格蘭北部與日本的高山植物。蘇格蘭本土巖石植物展示區(qū)由坡底至坡頂,隨著高度的變化,依次模擬了海岸石灘、蘇格蘭北部及西部靠近海邊的石灰?guī)r、山頂?shù)桶帧⑸巾斞┚€處的高山及巖石植物景觀。在疏密錯落的蘇格蘭本土植物之后,引自日本的高山植物以山谷形式出現(xiàn)在視野中,主要以草本植物為主,灌木點綴,如杜鵑屬、日本馬醉木(Pieris japonica)等。
2.2 北側(cè) 水系東邊視野開闊,景觀層次豐富,兩側(cè)微高的草坪、中間略低的巖石帶由寬漸窄,近景緩坡草地上布置墊狀或者丘狀植物,如Saxifraga×eduoxianan、Scleranthus uniflorus、Saxifraga juniperifolia等;匍匐植物,如Salix repens、Baccharis tricuneata、Hypericum cerastioides等;中景以杜鵑屬、栒子屬等灌木植物為骨架,配以疏密有間的草本,如Aciphylla subflabellate、澳菖蒲(Diplarrhena moraea)等;遠景搭配錯落有致的松屬喬木(Pinus sylvestris ‘Beuvronensis)、榆屬喬木(Ulmus glabra ‘Nana)等形成背景輪廓線。水系西邊景觀位于蘇格蘭禮堂(Caledonian Hall)對面,結(jié)合地形的起伏、草坪寬度的變化,營造出形狀各異的綠島,植物配置方式主要以低矮植物為主,如杜鵑屬、栒子屬等植物,旨在為參觀或使用蘇格蘭禮堂的人們提供休閑、舒適的環(huán)境(圖3)。
2.3 西側(cè) 西側(cè)與林地花園(Woodland Garden)隔路相望,在植物配置上也與林地花園呼應(yīng),如龍膽屬(Gentiana)、報春花屬、萬年青屬(Rohdea)、獐耳細(xì)辛屬(Hepatica)等屬的植物。此外,孤植喬木有西南角的雪松(Cedrus deodara)和紅樺(Betula albosinensis)、西北角的歐洲栗(Castanea sativa)等,既表現(xiàn)出喬木的個體美,又為陰生植物提供遮陰生境。入口處位于西側(cè)中間,由草坪引導(dǎo)游客入園,不同形狀的種植綠島以草坪隔離,配置杜鵑屬、栒子屬等灌木植物,再現(xiàn)高山灌木景觀;又根據(jù)地勢的起伏,結(jié)合草坪寬度的變化,形成大量障景,游客行走在小徑時景觀若影若現(xiàn),時常會有柳暗花明的感覺(圖4)。
2.4 南側(cè) 靠近植物園園界,運用較為密集的松屬植物(Pinus),如歐洲赤松、海岸松(P.pinaster)、意大利五針?biāo)桑≒.pinea)、北美短葉松(P.banksiana)等,將植物園的寧靜與城市的喧鬧隔離。入口處為北美洲高山植物,并以低矮的草本植物為主,目的是引導(dǎo)游人快速遠離園界,進入巖石園主景區(qū)。此處,另一特點是設(shè)置高聳的陡坡,運用石頭臺階和碎石,配置報春花屬、老鸛草屬等草本植物,點綴種植灌木如高山柏(Juniperus squamata)等,創(chuàng)造出碎石陡坡的高山景觀。坡頂設(shè)置小徑,借助疏密有致的林冠線,開辟賞景透視線,遠眺愛丁堡城堡(圖5)。
2.5 水系 瀑布以喬木歐洲赤松為背景,水流湍急,陡峭處配置鳶尾屬、杜鵑屬等植物,溪流若隱若現(xiàn);平緩處裸露溪流和石頭,方便游客親水。水面點綴種植:漂浮植物長柄水蕹(Aponogeton distachyos);沉水植物有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狀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粉綠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水陸交界處種植挺水植物黃花鳶尾(Iris wilsonii)、香蒲(Typha orientali)。岸邊植物配置主要以低矮草本植物為主,如報春花屬、萬年青屬、南非金鐘花(Phygelius capensis)等,小灌木選擇金葉鈍翅槭(Acer shirasawanum ‘Aureum)、Acer sieboldianum等點綴。經(jīng)過植物搭配,展示了巖崖、碎石陡坡、峰巒溪流、湖光島影等景觀(圖6)。
2.6 中心 特點是運用小徑和草坪將種植床隔離,以綠島或者孤島形式展示各種植物,在地形起伏較大處,運用石制臺階連接(圖7)。綠島中心配置杜鵑花,邊緣無植物或者簡單配置低矮的草本,如報春花屬、蔥屬(Allium);配置低矮灌木創(chuàng)造背景,如杜鵑屬、栒子屬等。孤島主要是以大規(guī)格的石頭為背景,植物配置以耐旱的草本植物為主;高處的盆地設(shè)置碎石小徑,小徑兩側(cè)配置低矮的灌木及草本植物,不遮擋俯視視線;或者與人齊高的灌、喬木,設(shè)置障景。整體上,通過地形的起伏變化,運用小徑的曲折、草坪的平坦,結(jié)合孤島及其配置的植物,創(chuàng)造出復(fù)雜的空間和豐富多樣的景觀層次。
巖石園的植物配置不僅突出植物個體美,如墊狀或丘狀植物、匍匐植物,或者常綠的灌木、高大的喬木等,又展現(xiàn)植物的群體美,如綠島形式的杜鵑屬、栒子屬等灌木叢。此外,還綜合考慮植物高矮、花期、顏色等合理搭配種植,以延長觀賞期;同時結(jié)合其他觀葉、觀干、觀果等類型植物的搭配,基本實現(xiàn)四季有景可觀。
3 我國巖石園建設(shè)發(fā)展建議
3.1 因地制宜,融入我國植物文化 我國的地理、地質(zhì)、氣候類型豐富,應(yīng)根據(jù)當(dāng)?shù)氐淖匀粭l件建設(shè)各具風(fēng)格的巖石園,而非簡單地收集各地的高山植物、巖石植物。例如,從其展示植物喜旱、耐旱、較喜冷涼的特點,我國的西北、西南區(qū)域可以重點建設(shè)露天巖石園。此外,在建設(shè)過程中,需要選擇特色植物,融入我國植物文化,透過植物或者景觀,反映出我國地域特色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宗教信仰、民風(fēng)民俗與文化心態(tài)等。
3.2 豐富高山植物種類 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野生高山植物資源,例如報春花屬、龍膽屬、綠絨蒿屬(Meconopsis)及杜鵑屬等著名的高山花卉均以我國為分布中心[6],這些珍貴的植物分布資源為高山植物收集和研究、巖石園植物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chǔ)。此外,還需要積極開展新品種的選育和繁殖研究工作,豐富高山植物種類。
3.3 精細(xì)化管理 巖石園的展示植物種類多、生態(tài)類型多樣,且植株矮小、生長緩慢,需要精細(xì)化管理才能維持良好的景觀效果。例如:木本和藤本植物需及時修枝整形,防止株形散亂[7];對于生長強勢的多年生宿根植物,防止串根;旱季適當(dāng)灌水;冬季對不耐寒的種類要及時進行覆土蓋草等防寒措施[8]。此外,還需要定期除草,避免影響植物生長和整體景觀;合理施肥,既防止植物生長過旺,又能保證良好的開花結(jié)果性;花后修剪,去除枯葉、花、枝以及種子,防止種子的大量傳播;減少種植床面積,增加草坪面積,既突出植物,又能降低養(yǎng)護成本等。
3.4 園林藝術(shù)的傳承 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巖石園經(jīng)過140多年的建設(shè)和完善,歷經(jīng)規(guī)則式-混合式-自然式園林的發(fā)展,憑借其豐富的植物種類和優(yōu)美的園林景觀,一直是人們公認(rèn)的世界上最好、最成功的巖石園[9]。目前,愛丁堡植物園的巖石園仍然與McNab時代一樣,展示著引自世界各地的高山植物,其間最主要的景觀變化就是1960年增加的池塘和1999年增加的瀑布[7]??梢哉f,這座世界著名的巖石園見證著經(jīng)久不朽的皇家園林藝術(shù)。筆者認(rèn)為主要有2個方面體現(xiàn)著英國皇家園林的傳承:一是至精至美的景觀設(shè)計:主體景觀變化不大,只是一些小的調(diào)整,例如東北側(cè)緩坡處景觀幾乎沒有改變(圖 8照片拍攝于1930年[10]、圖3照片拍攝于2016年);二是植物的精心養(yǎng)護:巖石園很多植物都有著數(shù)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依然長勢良好、造型優(yōu)美,如圖9顯示的枳(1902年引種)。可以說,愛丁堡的巖石園創(chuàng)造了一種生命的延續(xù),是皇家園林文化的傳承,更體現(xiàn)著園藝學(xué)家對園林藝術(shù)極致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趙世偉,張佐雙.園林植物景觀設(shè)計與營造[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2] 臧德奎,金荷仙,于東明.我國植物專類園的起源與發(fā)展[J].中國園林,2007,23(6):62-65.
[3] 張云,劉榮鳳.大理洱海公園巖石園植物景觀設(shè)計[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8,22(6):121-123.
[4] 姜敏,盧健松.從國外巖石園的發(fā)展看具有中國特色巖石園的建設(shè)[J].華中建筑,2008,26(8):102-106.
[5]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The Rock Garden[EB/OL].[2017-08-05].http://www.rbge.org.uk/the-gardens/edinburgh/garden-features/rock-garden.
[6] 董麗.園林花卉應(yīng)用設(shè)計[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
[7] 張輝,魏鈺,程煒.巖石園植物栽植技術(shù)[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1(3):249-250.
[8] 王秋圃,劉永書.巖石園與巖石植物[J].中國園林,1989(1):43,42.
[9] 耿玉英.再現(xiàn)自然美的杰作——愛丁堡皇家植物園[J].植物雜志,2000(3):42-44.
[10] UNWIN R.The history of the rock garden at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Edinburgh [J].Sibbaldia,2015,13:111-130.